白彩霞
【摘 要】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策略和教學模式,是實現素質教育的良好途徑。本文結合中學英語教學的特點和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中學英語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應當著重解決的問題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總結。
【關鍵詞】合作學習;合作意識;教學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興起于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簡單來說,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策略和學習組織方式。小組成員的協同學習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每個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學生通過在小組中相互合作、彼此互助、積極合作來達到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而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教師,則要負責設計教學、分配學習任務、控制教學進程以及評價各個小組的表現等內容,教師的作用貫穿了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始終。正如約翰遜和霍勒.別克所說,小組合作教學“是一種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小組學習以合作為手段,將學生個體間的競爭轉為小組間的競爭。學生在合作中既要張揚個性、發揮長處,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務;又要考慮與其他組員的銜接,顧全合作的大局。合作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間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的過程,也是人際交往的過程。
1.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改善課堂學習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負責授課講解,然而只有一部分同學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與教師互動。小組合作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任務的完成中,都能將自己的想法及時表達出來,有效地活躍了課堂學習的氛圍。例如外語教學中閱讀的材料中,有很多優秀的情景劇,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其再現出來,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這種學習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效率
自主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起點和終點。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方式,教師以小組總體表現為依據確定成績。每個小組都在合作開始時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與小組互相依存、緊密相連,學生不再是孤獨的求學者。在與組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厭倦情緒減弱,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另外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合作中能夠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為提高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補性,在進行分組時教師應當注意分組的平衡性,將不同自學水平、學習成績、動手能力、性格特點的學生加以組合,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機會在小組中發揮其獨特的優勢。這也有利于培養不同類型學生之間的互相尊重,完善學生的人格。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
自從2001年新的課程標準頒布,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就進入了我們的課堂,結合外語教學特點,現代外語教學除了注重傳授語法詞匯知識,又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所以,我們在外語學習中大量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相互協作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外語素養。
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種,分別是競爭、辯論、合作、問題解決、伙伴、設計和角色扮演等。
1.引入競爭模式
英語學習過程中字、詞、句、語法詞匯的訓練都可以采用小組競爭的方式,把“紅旗”高高地插在勝利小組的圖表上,使整個小組都有了獲勝的愉悅感。由于學習者的競爭關系,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全神貫注,使學習效果比較顯著,所以,在平時的訓練學習中,小組成員一旦明確學習任務之后,自覺性強的一定會督促學習自覺性差的同學,幾次三番以后,自覺性明顯提高,因為他覺得總是自己影響小組有些不勝重負,小組同學的鼓勵、督促、埋怨都成了每個人的催化劑,這樣協作小組彼此之間競爭式的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進步的面開始擴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借助角色扮演增強理解力
我在英語教學中還大量運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只要能演的,我們就分小組嘗試,每個學生都有角色,有時盡管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學生也會傾力演出。這樣既提高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又在表演中反復琢磨劇本提高了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相互的磨合當中,他們感受到對方同學身上許多優秀的品質,這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素養。
三、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根據學生間的差異合理分組
首先,遵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就保證了各個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即讓每個小組的學優生和學困生的人數保持差不多的局面。其次,遵循不同特質的學生優化組合的原則,即要考慮到學生間能力傾向、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的差異,從而做到“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再次,小組的人數一般以4-6人為宜,這個人數既能使學生的才能的到充分發揮和展示,又能滿足學生的交流和互助的要求。也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變換人數,比如“單詞記憶比賽”,一對一的提問更具有針對性,相比多人一組效果要好,而需要多人協作完成的學習任務的課程,每組需要的人數就要多些。最后,小組成員要根據教學要求做動態的調整,以保持學生的新鮮感,增強合作學習的興趣。
2.組內合理分工,防止學生發展不均衡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學生優勢互補,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共贏。但是學生在小組中的地位卻相差很大,有的學生積極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每一次合作都得到提高;有的同學消極地去完成任務,甚至逃避任務,在合作中一無所得,這樣就導致或者加劇學生兩極分化,發展不均衡。所以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比如討論發言之前或作品展示之前才抽簽決定哪位同學發言或上臺展示,這就促使每個組員都有積極的討論學習,切實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另外,組長輪換也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發展、進步的機會,特別是激勵參與性較差或者學習成績后進的同學參與到學習、進步的過程中來。
3.但遠非最不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
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對當代社會對于學生發展的要求而言,學習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學習知識,更是為了培養學習能力。多種多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關聯能力,提高了學習的自主性和效率,增強了學習能力,而且培養發展了其他素質。與他人合作時培養了交際能力;展示作品時培養了自我表現、表達能力;互相評價時培養了對事物的評判能力;完成學習任務時培養了創新能力,等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滿足極富競爭力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作為一位中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學生素質,我們責無旁貸,并將繼續努力,和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大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