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要】 目的:觀察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頑固性氣胸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6例頑固性氣胸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3例,對照組給予胸腔插管閉式引流術及持續負壓吸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經引流管在胸腔內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加紅霉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復發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治愈率為9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復發率分別為4.3%、8.7%,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4.8%、39.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頑固性氣胸效果肯定,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頑固性氣胸; 負壓吸引; 紅霉素; 胸膜粘連術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28-03
氣胸是一種常見的胸外科急癥,易復發。頑固性氣胸是指持續性胸腔閉式引流術2周以上仍持續漏氣或反復發作的氣胸,又被稱作難治性氣胸[1-2]。治療頑固性氣胸需較長的時間,治療過程中需要多次胸膜穿刺和長期的胸腔引流,且因為長期漏氣不能拔管,患者需長期住院,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損壞患者循環和呼吸功能,嚴重的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3]。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治愈率是治療頑固性氣胸的關鍵,胸膜粘連術是一種治療頑固性氣胸的有效方法。本文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6例頑固性氣胸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該疾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6例頑固性氣胸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3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9例,年齡42~78歲,平均(56.7±7.3)歲;左側氣胸12例,右側氣胸8例,雙側氣胸3例;氣胸基礎疾病為肺結核3例,支氣管炎2例,支氣管哮喘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5例,肺纖維化1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8例,年齡43~76歲,平均(58.3±9.2)歲;左側氣胸11例,右側氣胸7例,雙側氣胸5例;氣胸基礎疾病為肺結核4例,支氣管炎3例,支氣管哮喘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2例,肺纖維化2例。所有患者無既往胸膜粘連術或胸部手術史,氣胸側肺葉壓縮均≥40%,無張力性氣胸而持續負壓吸引無效者,無血氣胸、膿胸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胸腔閉式引流術及持續負壓吸引。患者取半坐位,CT及X線胸片檢查確定氣胸部位,以腋前線第4~5肋間為穿刺點,對穿刺點皮膚進行常規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至胸膜腔壁層,沿著肋骨上緣作一長1.5~2.0 cm的橫形切口,將穿刺套管針刺入胸腔,拔出針芯,將無菌膠管置入胸腔內,深度為3~4 cm,將其尖端剪成鴨嘴狀并在兩側各開一個孔,以便于引流。除去外套管,膠管外端與3瓶一體式胸腔閉式負壓吸引水封瓶,將調壓管下端放入水中8~12 cm,使負壓維持在8~12 cm H2O,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進行緩慢調整,直至肺完全復張,停止負壓吸引后引流管無氣泡溢出,拔除引流管。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將20 ml的2%利多卡因、20 ml生理鹽水經引流管注入胸腔內,麻醉胸膜15~20 min后將1 g紅霉素(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3020027)加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經引流管注入胸腔內,夾閉導管,叮囑患者盡量轉換不同的體位,以使紅霉素均勻分布在胸膜表面,并抬高臀部使藥液流向肺尖部,密切觀察患者肺部特征及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如有胸悶、氣促癥狀應及時開管排氣,吸出胸腔內殘余的藥液。肺完全復張后即可拔出引流管,如果肺未完全復張或仍漏氣,可重復注藥2~3次。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治療后患者氣胸癥狀完全消失,胸片檢查顯示肺完全復張,胸腔內無積氣為治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胸片檢查顯示氣胸沒有減少,多次注射藥物仍漏氣為無效[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臨床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臨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及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為9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訪1年后復發1例(4.3%),對照組患者1年后復發2例(8.7%),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發生輕微疼痛2例,發熱2例,產生少量積液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8%(8/23);對照組中發生輕微疼痛4例,發熱2例,產生少量積液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9.1%(9/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137,P>0.05)。所有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均未作特殊處理,癥狀自行消退。
3 討論
頑固性氣胸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咳嗽、氣急等癥狀,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其肺功能會嚴重受損,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目前臨床上治療頑固性氣胸的方法主要有胸腔穿刺、胸腔閉式引流術、開胸手術、胸腔鏡手術、胸膜粘連術等[5]。傳統的胸腔穿刺和胸腔閉式引流術方法治療時間長,療效差,復發率高,開胸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多,手術風險大且費用高昂,不適用于老年體弱的患者,胸腔鏡手術雖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但其對設備、麻醉要求高,操作復雜,技術性較高且需單側肺通氣,不適用于基層醫院,特別是對于年老體弱、有心肺疾病、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不宜采用。
胸膜粘連術是治療頑固性氣胸的重要手段,它是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理粘連劑使胸膜發生無菌性炎性反應,使壁層胸膜和臟層纖維化,牢固粘連兩層胸膜,達到閉鎖胸腔、治療頑固性氣胸、防止氣胸復發的目的[6]。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粘連劑有滑石粉、高滲糖、鹽酸四環素、紅霉素、硝酸銀、支氣管炎菌苗、鏈球菌激酶、DNA酶合劑、凝血酶、卡介苗、短小棒狀桿菌、自身血、血漿、重組蛋白、纖維蛋白原、醫用膠粘合劑氰基丙烯酸酯等,粘連劑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了紅霉素作為胸膜粘連劑,胸腔內注射紅霉素使藥物分布于胸膜表面,對其產生強烈的刺激使胸膜發生無菌性炎癥,誘發局部充血、水腫和胸膜成纖維細胞增生,使臟層和壁層胸膜粘連從而關閉胸膜腔,起到治療氣胸的作用。有研究指出胸腔內注射紅霉素一般可在8 d內形成廣泛的胸膜粘連,同時胸腔插管閉式引流術也為胸膜粘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促進胸膜腔關閉[7]。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頑固性氣胸操作簡單,安全可靠,不良反應少,對于不愿接受手術或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十分適用,但對于巨大瘺口、胸膜粘連增厚明顯、經胸腔閉式引流術仍無法達到肺完全復張的患者,此方法并不適用。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愈21例,治愈率高達9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2%;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后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4.3%,與對照組的8.7%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8%,與對照組的39.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張亦飛等[8]在同類研究中選取了25例頑固性氣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胸腔閉式引流術及持續負壓吸引聯合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后,有22例患者治愈,3例無效,治愈率為88.0%,隨訪6~24個月無1例復發,治療期間未見嚴重不良反應,輕微咳嗽及胸痛者8例,發熱3例,產生少量積液5例,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均證明了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頑固性氣胸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胸腔閉式引流術及持續負壓吸引的基礎上給予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頑固性氣胸效果肯定,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信杰,徐玉榮,馬曉輝,等.負壓吸引輔助自體血胸腔注射治療頑固性氣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觀察[J].山東醫藥,2012,52(18):13-15.
[2]宋勇,劉新星,范煒,等.紅霉素聯合凝血酶胸腔內注入治療頑固性氣胸18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3):2584,2614.
[3]謝偉國,江蓮,侯昕珩,等.紅霉素胸腔注射聯合胸腔小導管負壓吸引治療老年COPD合并頑固性氣胸[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2):266-267.
[4]尹向東.負壓吸引輔助自體血胸腔注射治療頑固性氣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6):54-55.
[5]朱倩倩,郭曉玲.胸腔內注射紅霉素治療頑固性氣胸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7):183-184.
[6]賈長輝.紅霉素聯合參芎葡萄糖胸腔內注射在自發性氣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6):623-624.
[7]郭焰.高滲葡萄糖聯合紅霉素行胸膜粘連術治療持續性氣胸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35(3):101,103.
[8]張亦飛,馮文鑫,吳智龍,等.胸腔內注入紅霉素治療頑固性氣胸25例療效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1,16(2):129-130.
(收稿日期: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