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蓁臻
【摘要】 目的:對腹腔鏡膽總管探查治療復雜性肝膽管結石的具體方法及效果進行詳細探究。方法: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復雜性肝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4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膽總管探查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均比較高,而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復雜性肝膽管結石患者,可以采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進行治療,療效顯著,而且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復雜性肝膽管結石;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 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38-03
肝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肝膽系統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1]。肝膽管結石病因與膽道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及膽汁滯留等密切相關,膽管蛔蟲感染、膽汁淤積、膽胰管合流異常及膽管力學變化都可能引起肝膽管結石。肝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黃疸、發熱寒戰與右上腹絞痛等,治療難度增加,而且預后性較差。對于肝膽管結石,一般采用手術治療法,現如今,腹腔鏡技術發展迅速,并被逐漸應用于各項手術中,將其應用于復雜性肝膽管結石患者治療中,成功率已達92.1%~98.6%[2]。對此,本文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
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復雜性肝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腹腔鏡膽總管探查治療復雜性肝膽管結石的具體方法及效果進行詳細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復雜性肝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8.4±3.3)歲。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發熱、黃疸、寒戰等癥,經B超、CT等檢查均符合文獻[3]肝膽管結石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4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結石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1)具有10年以上的病史,曾發生過多次膽絞痛、黃疸及寒戰發熱;(2)肝功能檢測:白蛋白≤30 g/L,總膽紅素≥60 μmol/L;(3)影像學檢查證實為雙側肝內膽管結石,且具有腹水征象;(4)術中膽管鏡證實有肝門和/或膽管狹窄。根據影像學檢查、病史,并滿足以下至少兩項者:(1)肝膽管彌漫性結石二級以上者;(2)有膽管手術史者;(3)合并有膽管狹窄或肝局部萎縮者;(4)合并重癥膽管炎及門靜脈高壓等較為嚴重的肝臟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抗感染、維持電解質平衡、補充營養等常規治療[4]。手術治療前,對兩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聯合氣管插管,術前禁食。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膽總管探查手術治療。具體方法為:第一,常規消毒鋪巾;第二,利用解剖標志找到膽總管,若無法利用解剖標志找到膽總管,則在右手邊的5 mm套管中安置已消毒的注射器針,然后利用注射器針穿刺膽總管,發現膽汁溢出即可;第三,將膽總管前壁沿穿刺孔自上而下切開5~40 mm,使膽總管橫徑最大化,更利于醫師取出結石;第四,或將膽管鏡插入劍突部位的1 cm套管內取出結石,或將膽總管切口可鉗取物全部取出;第五,將手術床搖至頭高30°、左傾15°更利于膽囊牽拉,能夠讓肝門、膽囊三角充分顯露,利用電凝使膽囊動脈與膽囊管相游離,再利用鈦夾將其剪斷,并將膽囊剝離、切除[5-6];第六,移除膽囊后,采用電凝刀切開十二指腸韌帶腹膜,運用電凝鉤推開腹膜疏松組織,使膽總管前壁充分暴露,更利于電凝;第七,膽總管切開后,挑開其前壁,利用組織剪延到膽總管,并切開3 cm,運用抓鉗將結石取出;第八,放入T型管[7],手術后置入鼻膽管進行引流;第九,術后2周實施38%泛影葡胺T管膽道造影檢查,確定結石無殘余后,28 d左右將T管拔除。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治療。具體方法:第一,在患者臍下緣做一切口,然后注入CO2,建立人工氣腹;第二,運用四孔法常規穿刺,采用腹腔鏡對患者肝膽管結石部位進行探查;第三,膽囊實施常規切除,注意切除膽囊時不要把膽囊管切斷,之后采取縱行的方式將膽囊管前壁切開,后在膽總管置入纖維膽管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結石相對較小,采用取石網籃作為取石工具,0.9%氯化鈉溶液作為沖洗材料,確保術野清晰,另外,如果結石比較大,用取石鉗將結石取出,結石一旦取出,在膽總管內置入T型管,同時觀察膽汁是否滲漏,之后將T型管從患者右肋鎖骨中線原穿刺孔處引出,使用膽管鏡對肝外膽管進行常規檢測,從而確定膽管系統有無殘余結石。手術結束后,還需要及時對結石殘留進行防治。術后2周實施38%泛影葡胺T管膽道造影檢查,確定結石無殘余后,28 d左右將T管拔除[8]。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費用、結石復發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進行檢查和記錄。(2)根據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評定表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患者的精神狀態、生理功能、身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36個方面進行評分,每個方面為0~4分,其中正常狀態:121.5~125.8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狀態越好,評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對于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復雜性肝膽管結石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等特點,該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疼痛感極強,發病時會出現發熱、黃疸、右上腹絞痛等癥狀,嚴重時會造成膽汁淤滯、膽管炎,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尋求復雜性肝膽管結石的有效治療方法意義重大。
本文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復雜性肝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4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膽總管探查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比較分析。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均比較高,而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復雜性肝膽管結石患者,可以采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進行治療,療效顯著,而且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呂文平.肝膽管結石病的臨床分型與手術方式選擇[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6):404-406.
[2]姜濤,劉彤,王鵬志.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臨床效果比較的Meta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5):510-515.
[3]何小東,劉喬飛.肝膽管結石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5,14(4):275-279.
[4]張二勝,王保才.肝膽管結石手術后并發癥狀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4):17-18.
[5]陳駿,居來提,于亮,等.腹腔鏡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與開腹手術臨床療效比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7):545-547.
[6]楊振德,周檎,梁廷華.腹腔鏡下單用雙極電凝行膽囊動脈止血167例報告[J].四川醫學,2010,31(12):1822-1823.
[7]劉麗.膽道手術后帶T型管患者的臨床護理對策[J].吉林醫學,2012,33(30):6687.
[8]潘步建,周蒙滔,徐邁宇,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治療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1,17(10):816-819.
(收稿日期:2017-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