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月

【摘要】 目的:對比分析在腹外疝治療中實行傳統手術及無張力修補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筆者所在衛生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診治的45例行疝修補手術治療的腹外疝患者,依據患者入院就診時間分為試驗組(n=22)與對照組(n=23)。將采取無張力修補術治療的患者作為試驗組,將采取傳統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結果: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活動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腹外疝治療過程中應用傳統手術及無張力修補術均有一定效果,但是后者效果更加顯著,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 無張力修補術; 傳統手術; 腹外疝; 臨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43-03
腹外疝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腹外疝主要有股疝、腹股溝疝、臍疝等癥狀,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就是腹股溝疝[1]。腹外疝在所有年齡段均可發病,存在比較大的危害范圍,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與心理壓力,保守療法是腹外疝治療的常用方式,這種治療術雖然具有溫和的特點,但是因周期相對比較長、效果不顯著,因此手術療法逐漸取代了傳統療法。傳統手術治療方式屬于張力修補術,實際應用后會導致患者疼痛感增加,具有發病率高、預后效果差、并發癥多等缺陷。隨著科學技術及醫療事業的發展,臨床研究中開始廣泛應用無張力修補術,這種手術方式具有危害小、安全性高,復發率低等優勢。無張力修補術主要就是利用補片實施修補,臨床上包括疝環充填式補片與平片式補片兩種,這種方式不但能夠降低患者痛苦,改善治療效果,同時也可以降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現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5例行疝修補手術治療的腹外疝患者經不同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45例樣本數據均選自2011年1月-2015年12月診治的行疝修補手術的腹外疝患者,所有患者經病理及臨床診斷后確診,在患者對手術目的、手術流程、手術注意事項、手術重要性等內容充分了解之后均表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積極配合醫院后期的治療工作,依據患者入院就診時間分成兩組患者,對照組23例患者中女13例,男10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21歲,平均(52.32±3.56)歲,其中腹股溝斜疝患者12例,腹股溝直疝患者8例,股疝患者3例;試驗組22例中女11例,男11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22歲,平均(53.65±3.89)歲,其中腹股溝斜疝患者11例,腹股溝直疝患者6例,股疝患者5例。兩組手術治療患者年齡、種類及性別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傳統疝修補術,術前常規消毒處理患者切口部位,完成疝修補手術之后需要逐層縫合切口,然后予以常規處理。
試驗組患者實行無張力修補術,在實施該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常規檢查待手術者,評價患者身體實際情況,對于滿足臨床手術標準及條件的患者選擇合理時間進行無張力疝修補術。依據患者實際情況予以患者局部麻醉及連續性硬膜外麻醉,患者采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需要手術部位,給予患者暴露的皮膚消毒等常規術前干預,切開患者腹部,保持腹內壓力穩定,在腹股溝平行位置行切口,分離患者腹外斜肌腱膜,找到疝囊,利用內環口在腹腔中放置疝內容物,將補片放入精索后部,然后固定補片,逐層縫合切口,同時予以抗生素干預,避免患者術后發生感染,嚴格觀察患者術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活動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治療費用等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3.6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3.47%,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活動時間等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外疝是常見的普外科疾病,是指機體內部某臟器偏離機體正常位置,依據后天或者自身先天弱點移動到體內另外的位置就是疝[2]。人體腹部是主要發生疝的身體部位,腹部疝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腹外疝。腹外疝可能與患者腹腔內部組織或者臟器從機體孔隙或者腹膜壁層薄弱位置朝著腹部表體突出有關,中老年人是該疾病高發人群,是因中老年患者年齡比較大,在一定程度時出現不同程度老年性疾病,如前列腺增生、便秘及咳嗽,在老年疾病基礎上容易發生腹外疝。臨床研究發現腹股溝疝是最主要的腹外疝形式,并且在腹股溝疝中占據最大比例的是腹股溝斜疝。在臨床治療中如果不能及時診斷、處理腹外疝,可能會對患者日后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嚴重的可能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因此臨床研究有效治療腹外疝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3]。
傳統疝修補術中Bassini氏是最為典型的代表,Bassini氏修補術雖然能夠獲得相對良好的療效,但是也可能引發相應的缺陷。患者術后經常發生劇烈疼痛等不良癥狀,并且術后恢復時間比較長,術后容易復發,嚴重的可能發生手術失敗等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腹外疝手術治療技術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以及進步,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無張力疝修補術[4]。現今在治療腹外疝過程中無張力疝修補術得到廣泛應用,并且作用變得越來越大。這種手術方式的基礎就是腹股溝解剖,然后利用人工材料來提升患者腹股溝管后壁的能力。在實際修補的時候不但能夠達到正常對合解剖層次的作用,同時無張力也不會影響機體組織,此外這種手術方式也更符合人體實際生理需求。無張力疝修補術具備操作時間短、分離少等優勢,相比較傳統術式而言,這種手術方式術后患者不會發生劇烈疼痛,并且復發率低及恢復快,值得臨床中廣泛應用[5]。
在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外疝的過程也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疝囊分離的時候為了避免損傷血管及神經,需要提高保護患者精索血管、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生殖股神經等的力度[6];第二,疝囊分離過程中如果發現小疝囊盡可能不實施結扎及分破操作,防止術后患者因微小腹膜炎引發疼痛;第三,大疝囊橫斷治療中,遠端經無血管區域予以開放到疝囊底底部,近端實行連續縫合關閉操作,此時不適合實行廣泛分離,防止術后鞘膜積液出現的幾率,同時也需要避免術后患者陰囊出血及漿液腫發生幾率;第四,精索游離不適合過長及太近,一般控制在4~6 cm[7-8]。
筆者研究后發現,試驗組患者各項指標(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活動時間及總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無張力疝修補術應用之后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降低術后患者恢復時間與活動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可以顯著提升術后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與傳統修補術比較,在治療腹股溝疝過程中無張力修補術具有更加顯著的效果,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提升臨床療效,整體效果更佳,集恢復快、并發癥少、手術時間短等優勢,值得臨床研究中廣泛應用,但因本次研究樣本有限,需要臨床研究中進一步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禤宗輝.無張力修補術和傳統手術治療腹外疝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6):105.
[2]肖雄山.腹外疝應用無張力修補術和傳統手術治療的臨床對比[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32(1):98.
[3]戴躍東.無張力修補術在腹外疝治療中的應用[EB/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4(19):44,25.
[4]黃濤,陳娟,招婷,等.無張力修補術和傳統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6,37(1):50-52.
[5]朱峰.探究無張力修補術和傳統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效果差異[J].中外醫療,2014,33(1):61,63.
[6]盧海濤.探究無張力修補術和傳統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效果差異[J].醫學信息,2014,27(11):385-386.
[7]石曉強.無張力修補術和傳統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效果差異分析[J].醫學信息,2016,29(12):159-160.
[8]羅榮輝,謝成燕.探究無張力修補術和傳統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效果差異[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3):407.
(收稿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