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洋
【摘要】 目的:分析氟喹諾酮類藥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特點及分布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參考。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采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并出現不良反應患者,共納入355例,對入選患者的臨床資料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總結臨床表現特點及分布規律。結果:不良反應病例中最常累及的器官為皮膚系統、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分別占比26.8%、21.1%、18.3%,常見臨床表現有皮疹、蕁麻疹、潮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頭暈、頭痛、嗜睡等癥狀;不良反應中男性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率為56.9%(202/335),略高于女性的43.1%(153/355),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逐漸上升;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等藥物所致不良反應者占比較大,分別為34.6%、21.1%、9.9%;靜脈滴注和肌內注射給藥途徑所致不良反應發生占比最高,分別為50.99%和34.93%。結論:氟喹諾酮類藥品不良反應患者臨床表現特點突出,且不良反應發生的年齡、性別、藥品種類及給藥途徑有明顯規律,臨床醫師應根據以上規律特點,慎重、合理應用氟喹諾酮類藥品,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 氟喹諾酮類藥品; 藥物不良反應; 臨床表現特點; 分布規律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54-02
喹諾酮類藥品作為一種人工化學合成的抗菌藥物,具有組織分布廣、抗菌譜寬、給藥方便、藥品半衰期長、藥物毒性小、生物利用度高等特點,該藥對革蘭陰性桿菌、球菌、淋球菌及革蘭陽性菌(含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1]。研究資料顯示,喹諾酮類藥品對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等具有極高的抗菌性[2],因此,該藥臨床應用十分廣泛。隨著近年來藥物使用率的增大,藥物不良反應及其耐受性的相關報道也逐漸增多,為了進一步探討氟喹諾酮類藥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特點及分布規律,為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提供參考,特進行本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取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采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并出現不良反應患者,共納入355例,其中男202例,女153例,年齡18~80歲,平均(46.5±8.4)歲。
1.2 方法
本研究中入選病例標準嚴格依據國家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篩選標準進行,回顧性分析入選者的病歷資料,并對患者的年齡、性別、藥物、臨床表現、不良反應系統等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Excel 2013進行處理分析。研究中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分類資料用構成比(%)表示。
2 結果
2.1 不良反應累及器官及臨床表現
不良反應病例中最常累及的器官為皮膚系統、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分別占比26.8%、21.1%、18.3%,見表1。
2.2 年齡、性別分布
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分布發現,不良反應中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性患者不良反應占比56.9%(202/335),略高于女性43.1%(153/355),見圖1。
2.3 不良反應藥物品種
分析入選不良反應病例,使用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藥物所致不良反應者占比較大,分別為34.6%、21.1%、9.9%,其次為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詳細不良反應藥物品種見表2。
2.4 給藥途徑及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病例主要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肌內注射、靜脈推注及口服,其中靜脈滴注和肌內注射給藥不良反應發生占比較高,分別為50.99%和34.93%。
3 討論
3.1 不良反應發生機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氟喹諾酮類藥物最易發生的不良反應即皮膚過敏,占所有不良反應患者的26.8%。豐平[3]研究發現,采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發生皮膚過敏的幾率為0.2%~3.0%。大量研究資料顯示,氟喹諾酮類藥品導致的過敏反應機制可能與用藥者的過敏體質有一定關系,此外,該類藥品作為一種半抗原,能促使淋巴細胞導致過敏。有研究資料證實,環丙沙星對祖細胞具有的毒性作用是引發過敏反應的重要原因,此外,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及諾氟沙星引起的過敏反應最為常見。諾酮類藥物導致的過敏嚴重者能出現過敏性休克,這提示有藥物過敏史者應盡量避免采用該類藥物。此外,光敏反應含變態反應和光毒反應兩種類型,因此,建議藥品使用時避免陽光照射[4]。
氟喹諾酮類藥物引發的消化系統損害也是常見不良反應之一。目前,臨床上對其反應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有研究者認為,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劑量及刺激性可能是造成患者發生消化道損害的主要原因[5],因此,建議用藥時嚴格按照用藥標準給藥,同時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注意盡可能縮短用藥療程,以盡可能降低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
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多表現為頭暈、頭痛、嗜睡、焦慮等癥狀,推測其不良反應的原因可能為: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其能夠穿透血腦屏障進入人腦組織中,這將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6],這提示服藥時間應盡量安排在患者睡覺前或進餐后,以有效減低其眩暈、頭痛等不良反應。此外,有研究者認為,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能與茶堿類藥物或非甾體抗炎藥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應。
氟喹諾酮類藥物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發生也較常見。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該類藥物能對心臟閥門鉀通道起到阻滯作用,尤其能延遲整流性鉀通道的快速成分,使得QTc間期延長,而QTc間期延長則能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心悸[7]。
此外,氟喹諾酮類藥物還能引發泌尿系統、骨骼系統、代謝及全身不良反應,因此,臨床醫師應熟練掌握該類藥品的適應證,合理、科學用藥。
3.2 不良反應分布規律及注意事項
本研究結果顯示,氟喹諾酮類藥物引起不良反應有如下特點: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其不良反應發生率上升,且男性發生不良反應幾率高于女性;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此三種藥品在引起不良反應病例中占比最大;靜脈滴注、肌內注射更易引起患者發生不良反應。鑒于以上分布規律,筆者結合臨床實踐總結氟喹諾酮類藥品使用注意事項:(1)該類藥品不適宜用于未成年兒童。有研究資料證實,該類藥品對未成年兒童的生長發育有潛在危害[8];同時,如患者已有安全有效治療藥物,則不建議再采用氟喹諾酮類藥品。(2)不適宜用于既往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3)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應視情況慎重用藥,并酌情調整用藥劑量及療程,要根據患者腎功能減退狀況有針對行的減少經腎臟排泄的依諾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藥品劑量[9];腎功能衰竭患者禁用該類藥品。(4)嚴禁與非皮質激素類抗炎制劑合用,因為后者能加重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嚴重者能引起驚厥;嚴禁與抗酸制劑合用,其能影響機體對氟喹諾酮類藥物(口服)的吸收。(5)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研究證實,該類藥品作為一種抑制細菌DNA促螺旋酶,能明顯損害幼年動物的軟骨發育,且該藥品能經過乳汁消化吸收[10],因此,不適宜用于哺乳期婦女。
綜上,氟喹諾酮類藥品不良反應患者臨床表現特點突出,且不良反應發生的年齡、性別、藥品種類及給藥途徑有明顯規律,臨床醫師應根據以上規律特點,慎重、合理應用氟喹諾酮類藥品,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馬翔,李瀟瀟,劉維,等.藥源性過敏性休克和嚴重過敏樣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19):1964-1967.
[2]徐向榮,莊安士,王娟,等.第三代奎諾酮類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其防治[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4,19(8):771-772.
[3]豐平.95例藥物不良反應統計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32):4030-4031.
[4]荀燕.我院2014年上報的520 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6,25(3):191-192.
[5]任飛宇.醫院2010-2013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當代醫藥,2016,22(20):7-8.
[6]龔瑞雪,楊凡.藥品不良反應144例報告分析[J].江蘇醫藥,2016,42(8):960-962.
[7]蔡立紅,阮姝楠,郭曉紅.180例喹諾酮類藥品的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8):736-737.
[8]朱春梅,吳民,劉建紅.我院49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6,13(4):231-234.
[9]宋素異,白瑞霞.66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15(7):970-971.
[10]任清蘭.我院2011-2013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8):1184-1186.
(收稿日期:201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