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
摘 要: 信息技術進入高中語文課堂,以其有聲有色有趣有料的特色,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開辟了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新天地。
關鍵詞: 信息技術 高中語文 語文素養
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學科教學中,以新穎獨特的輔助教學方式、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高中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的重要教學手段與表現特征,同時是學生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高中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素養指的是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素養是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為核心,語文思維與應用為升華的,具體表現在聽說讀寫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
(一)聽說讀寫能力。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人類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交際工具,也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有助于掌握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的學習規律,語文知識最終內化為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與自我發展的需要。
(二)學習過程與方法。
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首先進行課前預習,對課堂所學的內容與層次結構有大致的了解,鞏固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找出課文的重難點做好標記,針對課文后面的練習部分的難度較高問題準備好問題,在課堂上提問。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應在確立好明確的學習目標后,帶著良好的心理狀態、極強的求知欲、快樂的學習情緒積極地投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斷積累學習經驗,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上課要緊緊跟隨教師的思路,抓住關鍵內容重點聽,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采取學思結合的方法,及時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等。復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復習中應注意系統整理、獨立作業、分析錯誤、系統小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高中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積累與閱讀表達能力,身心發展逐漸趨入成熟期,對社會、生活有自己的認識、理解與看法,體現出不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高中生更是有著獨立、個性化的需求,對信息時代的語文教育充滿期待,激發了語文學習的求知欲。為了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不同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課程應體現出基礎性、選擇性與時代性的特點,為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提供更大的空間,有助于語文素養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程中的實踐學習模式研究
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信息技術應用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多種多樣的方式使高中語文的教與學得到質的飛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創設趣味學習情境,指導合作式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信息化是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教學信息,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將教材內容直觀形象化,可以創造語文教學最理想的學習環境。語文教師針對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材要求設計教案,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析與思考,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發展聽、說、讀、寫等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如教學詩歌《雨巷》時,多媒體應發揮聲光電的特色,播放配樂朗誦《雨巷》的課件,幫助學生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感與迷離感。應指導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把握詩歌的中心意象,深入體會雨巷詩人戴望舒細膩多情的詩歌情感。
(二)微課打開口袋課堂,促進自主式學習。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語文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數字化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高中生的自主式學習,使語文學習呈現出異彩紛呈、流暢自如的現象。微課是信息技術下的一種移動客戶端的學習方式,由于有著知識點豐富、形式新穎有趣、時間上相對自由的特點,因此被稱為口袋課堂,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在學習中內化,是促使學生智力發展的有效途徑。內容豐富的微課是針對課堂的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教與學活動等學習重難點而制作的,內容精簡、短小精悍、主題突出,學生可以按需選擇、自主學習、掌握進度,提升學習效率。
如教學《蘭亭集序》時,為了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中領悟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教師可以將本文的一些重點的疑難字詞句、情景交融部分、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行文的巧妙等知識點,分別制作成微課課件,幫助學生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熟讀成誦、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晰的語言,促進學生自主式地反復學習,體會本課中繪聲繪色地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接著敘志抒懷,抒發對人生的無限感慨。
(三)突破學習重點難點,展開探究式學習。
信息技術下的語文教學針對學習中的知識重點與難點,不僅具有強大的模擬、仿真功能,而且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跨古逾今,教學窗口呈現出聲、像、圖、文并茂的藝術美,產生極強的感染力與吸引力,讓學生在感受美的氛圍中迅速進入學習意境,在審美體驗中深入文本內涵,在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中展開探究式學習,在生動、活潑、有趣、有料的環境中輕松突破學習重點與難點。
例如《沁園春·長沙》一課的學習重點與難點是:以樂景寫哀、景中寓情、情中顯志、對比手法的運用與極富表現力的語言。教師可以根據作者惆悵的心情,將美讀成誦的朗讀音頻體現在活潑美好的寒秋景色中,山河的壯麗襯托出人民不能主宰大自然的悲哀,更突出強烈的革命精神,包含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詞中的多種對比在多媒體課件中特別用不同的顏色標志出來,達到鮮明的對比效果,學生一目了然。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極富表現力的語言體現在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都極準確精當。
(四)多媒體寫作指導,增強多元化評價。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作文修改的評價”中明確指出:不僅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相互了解與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為了加強對學生的作文指導,可運用信息技術,在作文評價中將教師導評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給予肯定與鼓勵,激發學生寫好作文的內在情感,在評價中反思,在反思中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實踐學習模式中,應發揮信息技術的有聲、有色、有趣、有料的強大功能,運用信息技術的圖、文、聲、像促進聽、說、讀、寫。同時,指導學生在趣味學習情境中進行合作式學習,利用微課的方便快捷性隨時打開口袋課堂進行自主式的知識點學習,對于語文知識中的重點與難點,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深入開展探究式學習,在寫作方面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多元化評價,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導,促進學生在評價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紀亞品,趙軍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2(03).
[2]左臣鳳.試論高中語文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契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07).
[3]魏元濤,韓麗麗.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07).
[4]張曉紅.借得一縷香,散作滿園春——多媒體讓語文課堂無限精彩[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02).
[5]張新利,趙振信.淺談計算機對語文教學的輔助與融合[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