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描學習是我們接觸、了解、認識、學習繪畫這門藝術和不斷自我提高藝術水準的簡便而有效的重要方式。擬從對素描內涵的輕視、對素描語言自我認知不足、素描學習中心理弊病的體現和總結等幾個方面對在素描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對素描本質內涵的輕視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弊病這一常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對習畫者應具備的正確心理認知發表觀點。
關鍵詞:素描內涵;繪畫語言;心理弊病;心理認知
一、對素描內涵的輕視
素描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個詞匯,然而經歷了漫長的繪畫藝術的發展和歷代藝術家的不斷探索與努力,其功能、涵義也發生了和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由早期藝術家的創作或設計手稿慢慢地也演變成了單獨的藝術形式。然而,無論是藝術家的創作手稿,還是獨具審美價值的素描形式,至今仍然散發著迷人的色彩,也讓許多當代畫家、愛好者及藝術收藏者為之著迷。如達·芬奇的諸多關于武器、飛行器及人體解剖草圖和素描速寫等;還有像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倫勃朗、魯本斯等,均為我們留下了精彩的素描作品,其中許多素描作品均已超越了創作手稿的單一功能而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同時這些經典的素描作品也成了中國藝術家研究、了解西方藝術發展和藝術家創作這些作品的心路歷程的重要參考資料。“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句名言讓多少畫家為之努力,并成了他們追求藝術的堅定信念。如安格爾自稱:如果我要在自己的門上掛一塊匾額,我將在上面寫上“素描學派”四個字,因為我堅信,一位畫家是靠什么來造就的。
然而,我們在素描的學習過程中對素描的諸多本質內涵都有或多或少和這樣那樣的誤解與偏見,進而使我們對素描的學習有許多不正確的態度和心理認知,這樣的結果,便是我們因此而形成的不正確的觀察方法和作畫習慣。
二、對素描語言自我認知的不足
面對西方的繪畫藝術經典和優秀素描作品,我們中國的藝術家進行了長期的摸索、實踐,逐漸確立了藝術家自身比較成熟的繪畫語言和風格面貌,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在他們的素描藝術作品中也有同樣深刻的體現,如靳尚誼、楊飛云、王華祥、李曉林、王沂東等,他們的這些寶貴經驗也深深地影響著中國藝術家及愛好者的藝術觀念和他們對素描藝術的認識水平及態度,并對中國的素描教學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當我們在欣賞這些優秀的國內外素描珍品時,我們會產生諸多猜測。有人已經參透其中奧秘,并取得真經,而有人卻離素描的規范越來越遠。原因種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和許多人對素描的認識、態度及由此而產生的對待素描學習的不正確的心理因素有緊密的聯系,如只追求作品表面的瀟灑與形式、不會而且反對素描長期作業的訓練,至使對形體、空間、體積等重要知識的缺乏。當面對西方諸多大師的經典素描作品時,也許會有許多人會被作品本身的美感及簡潔有力的表現形式深深吸引,于是便想極力模仿,然而多數卻是草草了事。殊不知,這是藝術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經過不斷地學習、摸索和反復的實踐而逐漸修煉的來之不易的一種繪畫功夫和能力,在這期間藝術家本人又畫過多少長期的、深入的創作作品,有些甚至已成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繪畫經典,這是我們在學習西方美術史中那些經典的素描作品時必須要注意的一點。當我們面對這些簡潔有力的、富有美感感染力的素描經典作品時,我們也許總覺得這些畫家在畫這些作品時大概會畫得非常快。然而,我們只要看看國內那些具有同樣繪畫能力的名家們的作畫過程,這樣的誤區也許會找到答案。大概這些成熟的藝術家們在繪畫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都有自己成熟的繪畫語言和明確的審美判斷標準;他們都有自己豐富的形體、空間及體積塑造方面的知識;他們在作畫的過程中多數沉浸在對對象優美形體的把握、翻譯和重構的快感之中;他們當快則快、當慢則慢,慢時畫面深入、耐看,快時,則讓人驚呼過癮;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雖也精雕細刻,但不至僵死;雖也表現,卻不大膽妄為;雖有師承,卻不固守,而著重彼時感受之表達;有時看似隨意,卻處處彰顯著規范。這種藝術自由之境,大概中國近代大文學家、翻譯家錢鐘書先生的關于藝術的一段精辟見解用在此處最為合適,即“蓋藝之至者,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師天寫實,而犁然有當于心;師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只有在這一自由之境、大境界的認知前提下,我們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和素描精品。然而要達到這一自由之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學習者去除雜念、持之以恒,對繪畫抱有赤子之心,并堅持不懈地對其進行探索和學習,進而形成富有個人特色的繪畫語言才行。達·芬奇也說,繪畫是一門科學。因此,要想真正掌握這門藝術并非易事,那些急功近利,總想一蹴而就、一味追求快與瀟灑的想法和與之相應的繪畫方式在這套科學、規范的繪畫體系中無疑是行不通的。
藝術學習和富有個人特色的繪畫語言的形成確實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對其時刻保持敬畏和一絲不茍的虔誠之心,這在國內外可以找出許多例子。如達·芬奇、丟勒、楊飛云、王華祥等。楊飛云在其《啟示的奧秘——我的創作心路》一文中寫道:“回看自己20多年來的繪畫路程,我曾長時間地癡迷于古典大師畫面的精妙效果,模仿著去接近他。為此,我也曾求助于繪畫材料的發現與掌握而四處尋找與嘗試;為了尋見色彩的魅力不知畫了多少寫生的練習;為了領悟造型的真意而不間斷手中的素描與速寫;為了理解畫面結構的妙處,認真地做著近乎刻板的理性推敲;深入的研習與即興速寫交替趕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學習的艱辛,同樣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若想進入藝術這扇大門也須接受嚴格、甚至刻板的訓練,王華祥的飛地素描教學可謂是這方面很好的一個案例了,如抽象明暗之影像重疊訓練、對體積和空間的表達、對細節的刻畫等,都要力求做到準確、貼切、理性、主動、不偷懶。這些對繪畫藝術的渴望與執著追求在眾多成功藝術家身上均有明顯的體現,他們也因此得到了最好的回報,他們的作品已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內涵,同時也為我們奉上了精彩的視覺盛宴,他們的創作素描手稿或是素描作品也成了眾多當代畫家、藝術愛好者學習、研究和收藏的對象。
繪畫語言的形成并非易事,他是藝術家長期堅持不懈的探索和不斷積累的結果;成熟的繪畫語言往往也可以通過素描這種簡單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并有助于素描水平的提升;只注重素描技術的學習而忽略或輕視藝術創作這一終極目的及由此而形成的繪畫語言的學習方法必將走上藝術的死胡同。因此,筆者認為有一定素描基礎的學生采用“以創作帶動素描學習的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這也將避免在素描學習的過程中那種盲目的學習現象。
三、素描學習中心理弊病的體現
筆者曾看到一篇名為“快,才是藝術的敵人”的文章,這是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毛焰酒后的一句經典名言。這句話正好切中了中國當今藝術和教育領域中的眾多問題,在一個追求效率的新時代里,快是各個領域所避免不了并極力追求的,在藝術這一領域里也有突出表現,于是藝術成了速度與效率的比拼,以換取結果的巨大與驚人。這也集中反映在中國當今的學術界與教育界,如教育教學上許多教師為了職稱晉級,或在學校中的利益,東拼西湊論文或專著來充當自己的科研成果。這些現象均是這一時代“效率”的另類表現。當然,毛焰是從創作的角度來談論“快,才是藝術的敵人”這一問題的。他說:“我的作品都是沒有完成的,也都是完成不了的,每一張都可以再畫、反復畫……”這顯然是和中國當下凡事追求效率的大環境不協調,然而這種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和韌性卻正是經典藝術作品產生的根本。撇開創作,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當下的美術教育,“快”這種怪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種現象,在美術的高考階段尤其顯著,在大學的教育里也同樣存在。這種現象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學生們在繪畫藝術(當然也包括素描藝術)的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普遍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態和非常膚淺的繪畫的觀察方式,遇到困難便打退堂鼓的淺嘗輒止的心理弊病,這實際已在相當程度上偏離了藝術教育和學習的基本規律,致使許多學生離藝術的奧秘和大門越來越遠。
四、結語
中國著名藝術家徐冰有一句話值得大家思考,即:“素描訓練不是讓你學會畫像一個東西,而是通過這種訓練,讓你從一個粗糙的人變為一個精致的人,一個訓練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中明察秋毫的人。”讓我們懷著對素描、對藝術的赤子之心,去除雜念,不斷學習,進而獲得藝術水準上的不斷突破。
參考文獻: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達·芬奇畫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紀學艷.安格爾畫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3]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楊飛云.啟示的奧秘——我的創作心路[J].美術,2004,(02).
[5]王華祥.王華祥反向教學系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馬吉甫,研究生,商丘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