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帆

摘 要:徐州市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是漢文化的發祥地,作為標志性的文化底蘊之一,徐州留下了許多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漢畫像石?!稄氖履怪尽匪哂械臏喨惶斐?、雄渾簡樸的藝術風格、茂密規整的結字手法、有行無列率意隨性的章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鍵詞:畫像石;墓志;章法 ;結字
[項目名稱:徐州《從事墓志》書法藝術研究,項目編號:2016YYB119]
漢畫像石產于西漢,興盛于東漢,在東漢末年衰落,魏晉以后甚少可見。漢畫像石主要發現于現江蘇蘇北和山東等地,人們在畫像石上發現了不少文字,且各有特色。畫像石藝術是漢代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大量榜題文字為研究漢代的書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漢畫像石題記作為刻石文字體例之一,率然純真、風格多樣,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出當時書體的風貌及各種書體演進之軌跡。這些刻有文字的漢畫像石,具有非常高的文獻價值,其內容透露出大量的漢代歷史、文化、風俗等方面的信息,彌補了史載之不足,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而漢畫像石文字又主要分為榜題和題記兩大類,榜題是介紹具體畫像內容,一般兩三字,多的可達數十字,而題記則是用來介紹墓主事跡的,一般篇幅比較長,少則十幾多的可達幾百字,這些文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所想表達的內容,避免我們進入理解的誤區。這些文字在傳達信息的同時也是非常珍貴的藝術瑰寶,對這些文字進行全面的認識和研究不單有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歷史風情,對于書學史和書法的研究都有積極的意義。
我以徐州出土的《從事墓志》為研究對象對其從書法藝術的方面進行一些分析討論。
《從事墓志》是專家們在邳縣燕子埠鄉青龍山南麓清理東漢彭城相繆宇墓時當地的一座石橋上發現完整墓門門楣石一塊,門楣鐫刻永壽元年墓志,并無畫像。墓志鐫刻的范圍高33厘米、寬38厘米,字徑約2厘米,個別字達3厘米。隸書,17行,行字數10至19字不等,共241字。少數字已漫漶不清無法辨認,中段上部磨損較為嚴重缺字稍多,全志缺34字。這篇墓志并不屬于題記的范疇,題記是對某件事情進行的說明,并不是一種文體,不單單是指墓志,其反映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
這塊墓志所記載的內容是名紅字季的志主的生平和喪葬,志主的父親爵位是關內侯,志主本人曾經任徐州從事,從事是州之佐使,亦稱從事吏。但因時間緊迫只得倉促入葬,并未歸葬,暫厝在徐州,只得舊棺,衣僅可掩身,十年后其夫人去世后才在武原祖瑩側建墓,墓主去世后不葬于任職的地方而是歸葬在武原縣父祖瑩側,也是遵從了漢代死后歸葬的習慣。因時間倉促,所以碑文為急就所出,并無界格,字形大小也比較隨意,但也因此出現了了許多率意隨性的東西,比起著意型的,工巧規整的風格,我更欣賞這種出于率真,隨意、獷野的風格,缺少法度但趣味盎然,令人耳目一新。
這塊墓志的時間比《禮器碑》早一年,字體上比起《禮器碑》更加隨意,他并非立于廟堂之上或要津摩崖,書刻較為隨意,細淺瘦硬,字型長扁不一隨行而異,刻得也細淺,字也都比較小,且波勢挑法不顯,曲線較少,筆畫較為硬挺,長筆畫也甚少波折,用筆方折頓挫,橫豎筆畫轉折處轉換為方折,書風是四周平滿,嚴正樸茂,字跡大小配合,結體生動自然多率野無矜持之態,意態飛揚。此畫像石是東漢早期的作品,當時并無強烈的表現書法美的意識,但在兩千年后的今天觀之,經歷了千年斑駁流傳下來的這些斑駁殘泐的作品自有一種樸茂雄渾的觀感,雖刻工簡率傳到現今也已模糊不清,但他所形成的生拙筆畫和古樸的氣態與華美的帖學作品形成鮮明對比,我們想要從這種不純熟的刻法當中追求一種質樸、原始的美感,循古而創新。
此畫像石整體茂密規整的字體結構,生拙古樸的線條是我們在追求書法的率性天真的上好資料。像是開頭第一個“君”字,橫平豎直,將篆書圓轉的地方變為方折,不頓挫,在其他字里也有把轉折分為兩筆進行書寫的,此字筆畫中段飽滿,在撇畫的波挑時兩端皆有頓按發力,橫豎筆畫均勻,起筆隱有逆鋒之意,收筆時并不回鋒而是就勢收住,逆入平出。隸書在字體上已經完全脫離了象形形成了方塊字,唐以前的筆法質樸率甚少提按變化,筆畫中段并不強調提筆運行,中畫蓄力,豐而不怯實而不空。從筆畫之中可以看到筆法從篆書的單一均勻到隸書的逐漸豐富,這類隸書追求樸茂,不適宜多加提按變化,提按的成分越多筆法就越豐富,字的樸茂之氣就會越少。很多人認為雖是有刀法參與不完全按原書來刊刻,已罕見書跡原貌,談不上所謂筆法,但是去掉那些華美的部分之后,越早的刻石多粗率多單刀直入,也愈加融進了些許圓筆,舍掉了華美秀麗的姿態沉淀下來愈加古拙,氣息沉厚。其結體寬博,筆畫之間的空間受篆書影響也較為均勻,漢碑的隸書但凡是數筆平行的筆畫,一般不會讓它們長短層次不齊,或像梯形長短遞增,或者干脆就是長短一致,像是第一行最后一個字“事”一般,橫與橫之間平行且幾乎無長短變化,“多”字這種四個撇的字也是如此,撇畫之間結實平行,而折畫以及“夕”內的短橫也是相互平平的;橫畫平正字心寬綽,在左右結構的字上多為上平齊,像是第一行倒數第二個字“從”,左邊的雙人旁后右邊上緣線就是在一條直線上平齊的。
在章法方面又分為行列整齊,像是《禮器碑》《西狹頌》;有行無列,像是《蒼山城前村元嘉元年畫像石題記》《薌他君石祠堂畫像石石柱題記》;無行無列像是《劉平國碑》等?!稄氖履怪尽肥菍儆谟行袩o列這種章法布局,這類形式也多見于墓志和畫像石題記,字與字之間的間距靠得比較近,行距則稍寬,行行貫氣緊湊樸拙茂密。章法對于作品本身的影響是巨大的,拉開字距易顯得空靈灑脫,拉近則易顯厚重古樸。此畫像石因為是急就所出并無界格,多出一些隨性率意之筆,字距較緊湊少有幾行行距緊湊的在其中也讓整塊畫像石文字增添了蒼雄渾厚舒展開闊之感,章法與書法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漢代的書法家對于章法的功能開始有了較為自覺的認識,并開始精心布局。有的地方字偏小又較為緊湊時,旁邊一行就會出現筆畫較少又非常舒展的字來進行中和,不會讓那一塊的文字有擠作一團的感覺,或是筆畫過多的字連篇不可避開時便會稍微拉開行距避免阻塞達到貫氣。某個字的筆畫較多時就會讓其舒展一些,并與周圍筆畫較少的字形成對比,不會讓人有字與字皆黏在一起之感,像是第二行倒數第四個字“壽”字一般,上下左右皆比它要小,且“壽”字本身結構拉的較長,差不多有上面“七十一永”這幾個字加起來一般長度,下面“元年”二字也與“壽”字相差不多,左右也皆是如此,對比強烈別出心裁,更有天真自然的意趣。
《從事墓志》質樸的筆鋒和簡潔的刀法相結合而渾然天成,寓巧于拙的雄渾簡樸的藝術風格向我們展現出了漢代人充滿活力的精神世界,流露出漢代活潑和富有生命力的審美取向,也為我們今后的書法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漢畫像石現在雖然失去了為喪葬禮俗服務的初衷,但它留給了我們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是我們學習書法的重要資料,也是對于古代文字的擴充。對于漢畫像石我們無論是歷史性、文化性,還是其藝術性都應全面系統地分析與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這種率意而為的自然豪爽、粗獷質樸的精神氣魄。
參考文獻:
[1]南京博物院.邳縣文化館.東漢彭城相繆宇墓[J].文物,1984,(08).
[2]徐州博物館.徐州發現東漢元和三年畫像石[J].文物,1990,(04).
[3]王中文主編.兩漢文化研究(第二輯)[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4]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M].北京:紫金出版社,2001.
[5]李銀德,陳永清.東漢永壽元年徐州從事墓志[J].文物,1994,(08).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