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顏楷是書法中常見的一種書體,被多數學書者所熟識。對顏楷文化的歷史背景、審美分析、書法影響及其所凸顯的人文精神方面進行分析和整理,一方面對顏楷文化的特質進行分析和梳理,進一步加深對顏楷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借鑒于古人書法實踐所呈現的正態化,試圖對當代書法進行人文關懷分析,使當代書法的價值得到切實地發揮。
關鍵詞:顏楷;文化;價值尋繹
提及顏楷,大凡知曉書法的人無不清楚,即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臨潼)人。因爵被封魯郡開國公,故世稱“顏魯公”。顏真卿的先祖顏之推、顏思魯、顏師古皆為一代名儒重臣,使得其在幼時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對他也頗有影響。據歷史記載,顏真卿的父親、祖父乃至曾祖均擅長書法,并能精于篆隸。至顏真卿,不僅擅長篆隸,而且在楷書、行草書上均有極高的造詣。顏氏不僅擅長楷書,大字與小字兼善;在行書上也有“魯公三稿”名世,其《祭侄文稿》被尊為“天下第二行書”,開創了雄渾爛漫的書法典型。本文僅涉及顏楷書法,并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價值研究的尋繹和探討。
一、顏楷“尚法”的典型性
唐代經隋代的南北統一,至貞觀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日益繁榮。在制度上,李唐王朝也漸具規模,唐代帝王對書法的重視也屬空前。唐太宗李世民獨尊王羲之為“書圣”,并身體力行地推動書法的發展與進步,開啟了行書入碑的先河;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是書法能手,不僅留心于名家真跡,還賞玩學書,唐玄宗的隸書和行書也十分可觀,傲于當朝。上有所好,下必興焉。正是因為帝王的大力重視和推行,李唐時代不僅有“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還有隸書名家史惟則、韓擇木、蔡有鄰等,篆書名家李陽冰、瞿令問、袁滋等,草書名家孫過庭、張旭、懷素、賀知章等,行書名家李邕、張從申等,當然還有書法家顏真卿、徐浩、柳公權等。以上諸家都是大唐時代的書家模范,也或多或少地沾染著唐人的“尚法”情懷。
在楷、行、篆、隸、草五體中,最能體現唐人“尚法”的當屬楷書。由于“初唐四家”有兩位身兼隋唐兩代,所以一定意義上還未能脫離隋時的影子。而顏真卿生活在盛中唐時代,又因其身居高位,文武兼修,在書法的造詣上極深,其楷書作品最多,且對后世的影響也相對較大,所以顏楷成為唐代“尚法”的典型,最具說服力,或者說是有一定的“范式”意義。
那顏楷究竟是如何體現“尚法”的?我們借助于顏氏書法作品來管窺一下。以《顏勤禮碑》為例,此碑是顏真卿71歲時自撰自書,可謂是其晚年精品。是碑在用筆上橫細豎粗,撇細捺粗;結字上中宮疏朗,外部收斂,有懷抱之勢,字形趨于長方;整體上給人以圓渾偉岸、雍容華滋之感。這種楷書所呈現的氣象與李唐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顏楷給人以凜凜風神,這種極具廟堂氣息的書法,總能讓觀者敬而生畏。至此,顏楷也促成了唐楷的新風貌,它和后來受顏楷影響的柳體楷書,也迥異于受王羲之書風影響的晉系楷書。
書法是合乎一定法則的書寫藝術,離開了法則,則距書法藝術漸行漸遠。顏楷無疑成為魏晉楷書形成以來的制高點,并將楷則,或者說是楷法,演繹得淋漓盡致。
二、顏楷書風的包容性
顏楷的書法風格特征極具包容性。顏體能從二王一系的楷書中脫穎而出,勢必會受到二王“妍媚”楷書審美的影響;再者,顏真卿還受到“唐代廣大教化主”褚遂良的影響,加之其身居朝廷高位,垂范于王公群臣,故也深受唐人楷法審美的影響。蘇軾曾把顏真卿推向了極高的地位,在其題跋中稱:“詩至于杜子美,文之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宋代書法家朱長文在其《續書斷》中這樣寫道:“故觀《中興頌》,則閎偉發揚,狀其功德之盛;觀《家廟碑》,則莊重篤實,見夫承家之謹;觀《仙壇記》,則秀穎超舉,象其志氣之妙;觀《元次山銘》,則淳涵深厚,見其業履之純,馀皆可以類考。”⑴這是宋代書家對顏體經典作品審美風格的精辟解讀,從中也可看出顏真卿在楷書上不僅造詣深厚,且技法超群。朱氏在文中對于筆畫也有詳實記述:“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⑵朱氏將顏真卿比肩二王,實為對顏氏書法的大加褒揚,也可管窺顏真卿在宋人眼中顯赫的地位。
“自秦行篆籀,漢用分隸,字有義理,法貴謹嚴,魏、晉而下,始減損筆畫以就字勢,惟公合篆籀之義理,得分隸之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⑶這一方面是朱氏對顏氏成熟時代楷書的最佳注腳,得篆籀氣,有金石味,愈老愈發風神;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顏氏在審美角度上的包容與轉換,并創造出一種質樸高華的大美書風,澤被后世。
具體而言,在筆法、結字、章法上,顏楷都有著巨大的突破和創新。在用筆上,顏真卿在楷書方面注重筆畫兩端的用筆節奏,尋求豐富的形態變化,使線條更有內涵,更有張力。在結字方面,內寬松外緊湊,結字平正端穩,正大厚重,值得注意的是顏楷中的筆畫多為弧狀,張力十足,極具生命力。章法上,行距和字距均較為緊密,通篇布局茂密充實,氣勢雄渾豪邁。
三、顏楷用筆的華飾性
顏楷在用筆上與前代迥異,主要表現在起收筆處以及轉折銜接處,這與唐代的楷書展大書寫不無關系。早在初唐時代,筆法演變就已露端倪。“其字形變大,在筆畫起止的兩端,點、鉤、翻折關節處都多加頓挫、挑剔之華飾,以此豐富、彌補楷書放大后的空乏。”⑷對于華飾現象,黃惇先生又進一步加以說明:“關于華飾,本是書史上各種官體文字演化至高峰階段特有的美化傾向。”⑸楷書自魏晉成型,至唐代經歐、虞、褚、薛,至顏柳時代,已經進入鼎峰,顏楷則是楷書高峰時代的典型。至宋代,顏楷的規律化特征則進一步被夸張,衍生出“宋體字”,劃為美術字一類,并一直沿用至今。
顏楷用筆的華飾性,在顏真卿中晚歲楷書作品中表現最為突出,如《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在筆畫的表現上,獨立性增強,對于起收筆的動作過分夸張,筆畫的粗細表現明顯,與前代楷書的書寫方式和節奏漸行漸遠,雖被歷代王公大臣奉為圭臬,但多有賴于當朝的政治和思想活動。顏楷的華飾特征對于書法的修習有一定的牽絆,米芾一語中的:“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⑹所以對顏楷的臨習,當以顏真卿早期作品,如《多寶塔碑》為范本,不至于流“俗”。
四、顏楷影響的廣泛性
顏真卿以后,晚唐以“柳體”名世的書法家柳公權深受顏真卿影響,中宮緊密,外形拓展。至宋代,顏氏書風影響更是澤被朝野。宋代的蘇東坡在其跋文中對顏真卿有高度的評價:“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朱長文在《續書斷》中將顏真卿位列神品中第一。在書法實踐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均涉及顏氏書法。明代的董其昌也曾對顏楷用功極深,在其留世的楷書作品中都有所顯現。元初時受兩宋遺風,也有宗法顏體。至清代時,碑學大興,劉墉、錢灃、伊秉綬、張廷濟、何紹基、翁同龢等人的書法也都對顏體有所借鑒和發揮。劉墉的大字楷書最為精彩,他將顏楷變森嚴為通靈,通過碑版轉化為帖風,活潑且富有意趣;錢灃書風籠罩在顏楷風格下,能聚亦能散,能含亦能拓,用筆勁健,深得顏書三味;伊秉綬則運用顏楷之法書寫隸書,迥異于時人,并自成一家,可見伊氏才情出眾;張廷濟雅好金石,其五體兼修,楷書得顏真卿神髓;至于何紹基,沙孟海先生以為其兼用張照和劉墉的方法打通顏字,并注重執筆,多用提筆絞筆,自成一格;翁同龢的字重廟堂氣息,融顏楷和北碑,有一定的意度和氣味。
顏楷自有唐以來,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生活和日常學習中,尤其在民間擁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例如商店作坊牌匾、紀功頌德、入仕考核、書信交流等,在當今發現的書法遺存的碑碣中,書法風格取法顏楷的不計勝數,乃為顏真卿楷書泛化效果使然。
當今書壇,顏楷的影響也不亞于前代。尤其在青少年書法教育上,多以顏體為范本進行教學,在一些賽事和考級中,顏字占據了大部。這不僅因為顏楷本身的規范性和包容性,如其字形的完善和筆畫的精準;還有賴于對青少年建立和豐富書法審美情懷,如中和之美、莊重之美。現代社會興起了國學熱,書法成為了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焦點,尤其是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程,使得顏體楷書得到進一步地深化和拓展。不僅如此,在書法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而選擇顏體楷書也是比較好的選擇。當然也須警惕一些顏體的石刻特征所造成的修飾部分,在書法實踐中不能過分強調對于筆畫兩端和使轉處的頓挫和形狀,這種非自然書寫所呈現的點畫形態對學書者在修習顏體上是一種誤讀。而傳為顏真卿的帖本楷書《自書告身帖》,則是尚佳的范本。
五、顏楷凸顯的人文性
古人常言如:“字如其人”“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作字如人然”“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宗白華先生對此評價說:“書者如也,書的任務是如,寫出來的字要‘如我們心中對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顏體是顏真卿楷書的代表,顏楷也正如顏魯公做人做事般剛正秉直、儒雅質樸。后世也多因其做人高尚偉岸而大力推行其楷書。眾所周知,顏真卿乃一代忠臣烈士,在當朝乃至后世多把顏楷當作儒家形象的范本,而修習儒家思想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積蓄和發揚。
儒家思想的精神是什么?這可以從如儒家所推崇的禮樂精神中去體會,自周代始,禮樂文化已經走上歷史舞臺,在當時出土的鐘鼎文物中均有所體現,尤其在器物上的文字和飾物,都呈現出傳統的典范美,也是周人人格的外化表現。《中庸》中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至于書法中所凸顯的儒家文化,則是中和思想的外化,如孫過庭《書譜》這樣寫道:“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施百忍先生在《重估儒家文化對傳統書法的影響》一文中曾提及有關顏字的一些觀點,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文中如是說:“至如《顏勤禮碑》,縱向筆畫如弓弩蓄勢待發,且又肥厚挺拔,擔當有力。橫線則提按頓挫,直中有曲。相對而言,其線條橫細豎粗,且都隨著字形的外輪廓線往外拱。這樣,當我們將字中筆畫的外端連接起來之后,大概可以得到一個圓。可見其在方正的結字中融入了圓形的意味。因此字心顯得疏朗,而字的周圍則顯得很有張力,可謂氣密。”此外還得出一觀點,即“成熟的字形是從人的內心轉化而來,與人同構,顏字給人的感覺乃清明正直,寬宏仁讓,發強剛毅”。方中寓圓,圓中帶方,方圓兼備,顏體楷書可謂做到了極致。從中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顏體楷書所凸顯的人文精神,也是值得當今學書者思考和學習的。正如金開誠先生所提到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腳踏實地而心胸寬廣,所以歷來也十分重視具有堅勁、厚實、雄壯這樣一些特征的藝術創造;而在書法藝術中,‘顏體正是比較完美地表現了這些特征。”
六、結語
顏楷以其雄強、正直的大唐氣象獨行天下,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不僅涌現出出入顏氏書風的眾多書法家,其所彰顯的精神財富也彌足珍貴。管窺顏楷,我們當認識到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精神,傳承并發揚光大。除此,書法的修習不僅僅是對于技法和專業知識的積累,還需涉及姊妹藝術和傳統優秀文化,并上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踐行中和思想觀,這樣才能真正領會書法的精神實質。
注釋:
[1][2][3][6]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5]黃惇等.中國書法史[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123.
參考文獻:
[1]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黃惇等.中國書法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3]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5]黃惇,李彤.書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6]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蕭培金.近現代書論精選[C].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孫鵬,研究生學歷,現為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