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新
【摘要】從報業集團向傳媒集團全面過度的大轉變時期,新聞攝影同時也面臨著網絡傳媒的迅速普及、全民數碼攝影的大力普及等現實。攝影記者正面臨著新挑戰,該如何應對?機遇何在?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責質,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證實,反復提升素質意識,方能適應飛速發展的形勢需求,才能提高了自身的職業生存發展能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稱職的攝影記者,才能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揚長避短,從容應對;在實踐中,穩定生存,成熟發展。
【關鍵詞】攝影記者 綜合素質 新聞攝影動態 數碼時代
中國的媒體正發生著從傳統媒體向現代媒體、從平面媒體向多媒體、從報業集團向傳媒集團全面過度的大轉變。在這樣的形勢下,新聞攝影也避免不了這一挑戰,新聞攝影同時也面臨著網絡傳媒的迅速普及、全民數碼攝影的大力普及等現實。攝影記者不好干了,有些重要新聞圖片被普通群眾用數碼相機或手機拍了圖片并大片幅刊登,哪里發生了重大新聞事件,網絡上普天蓋地的相關圖片,哪里還需要派攝影記者采訪拍攝呢?攝影記者們正面臨著新挑戰,該如何應對?機遇何在?有些攝影記者認為:“狼來了!”及面臨“狼多肉少”的危機等等。我卻認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提高認識,如何加強自身素質,才能完善自我職能,方能在職業競爭中,堅強地生存與健康發展。
一、綜合素質是職業生命
攝影記者的內在素質始終體現在新聞攝影創作的立意、構思、畫面構圖和內容主題的提煉及表現形式等各方面。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思想和視野自然會開闊,報道手段自然會增多。進入新世紀新聞攝影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只會拍照的照相師、攝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攝影記者。攝影記者是以拍攝的圖片來報道新聞事件的記錄者。攝影記者用相機記錄著歷史,其工作是以圖片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新聞圖片是一種特殊的形象語言,以直觀的視覺凝煉的表現新聞事實的內容。攝影記者沒能為報社提供好的新聞圖片,有時拍攝的圖片不被采用,有時見報效果一般,究其原因:是攝影記者沒能突破和更新思維方式;沒能突破拍攝風格和形式,攝影記者面臨著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的考驗。《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發揚團結協作精神。要“打好理論路線根底,打好政策法律根底,打好群眾觀點根底,打好知識根底,打好新聞業務根底。”要有:“敬業的作風,實事求是的作風,艱苦奮斗的作風,清正兼潔的作風,嚴謹細致的作風,勇于創新的作風”。這些就是記者的職業的道德規范與業務素質標準。有人違背了記者職業道德規范,而毀掉了自己的記者職業。所以加強提高記者的綜合素質,成為記者如何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
二、攝影記者的綜合素質
政治、文化、業務、心理、身體素質等都可稱為記者的綜合素質。政治思想素質就是上述的職業道德的綜合體現。文化素質,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等諸多學科知識。實踐證明:政治素質必居首位;業務素質必不可少;文化素質必當俱備;心理素質必要充實;身體素質必需健康。攝影記者的綜合素質高低,決定自身新聞攝影作品的水平高低,二者相輔相成。我通過學習、實踐認為:攝影記者的業務素質是發現和判斷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抓拍新聞圖片的能力。新聞攝影有個基本流程:是理性認識、形象思維;技術操作協調統一的產物。要具備事前謀劃的新聞策劃與真實是新聞攝影的生命意識。新聞圖片被人為改動造假,是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的行為,也是攝影記者不可逾越的職業生命底線。攝影記者,要能將表現新聞價值、情感力量、現場氣氛的圖片展現給讀者,使圖片賦予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才是真本領。業務素質,在攝影記者的綜合素質中舉足輕重。有道是:圖片要生動,題材是關鍵。要拍出生動的新聞圖片,必須具備題材、策劃、立意、主題、抓拍意識。有人在獲得事件后,決定是否去采訪拍攝之前,往往只判斷題材大小及價值高低,而此外還需判斷該事件是否適合刊登圖片報道,這需要具備新聞攝影的判斷能力。因為新聞攝影運用的是形象思維,有著“一圖值千言”的優勢,但也有難以表達邏輯說理的短處,現實新聞事件中,有些新聞題材是不適合圖片報道的;有些采訪題材沒有多大新聞價值和新意;有時對畫面做了導演擺拍,違背了新聞攝影的原則,給人一種不真實感覺,都屬于業務素質不高所致。新聞攝影是新聞與攝影的結合,同其它攝影門類一樣,具有自身的特性與規律,但有一個共性是相同的,任何一幅新聞圖片,都離不開攝影記者的思維活動,更新新聞攝影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是提高攝影記者業務素質和開發潛能的重要途徑。另外,在數碼時代,攝影記者對數碼業務素質進行補習充實是關鍵。攝影由銀鹽向數碼轉換中,不單是物質、材料的變革,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轉變和思維方式的變更。掌握新理念,鉆研新技術,豐富新聞攝影傳播的內核。這是攝影記者應具備的新業務素質。
三、影像創新意識
善于利用攝影的視覺語言傳達信息和感情。對形象的變化有細致的辨別能力,并諳練攝影造型技術技巧。對藝術形象的執意追求是培養形象敏感的有效步驟,也是攝影記者取得成功的原動力之一。攝影記者有了形象敏感還必須有捕捉新聞形象的功力,這就是要求努力學習和鉆研攝影技術技巧,熟悉各種攝影器材的原理、性能,正確使用、精心保養維修。苦練攝影技術的基本功,能夠在各種地理環境、氣象、光源下采訪攝影。還須精通制作技術。
“如果你有較好的藝術修養和創新思維,請把新聞照片拍得更精彩。”一位攝影行家這樣說。提高攝影記者對視覺新聞的專業水平,培養豐富的思想和對新聞現場各種影像信息的過濾篩選能力,不斷豐富和創新自己的表現手法和畫面語言,強化影像創新意識,是攝影記者立足于自媒體時代的唯一“本錢”。在這里,新聞圖片的審美功能和信息傳遞功能同樣重要。在視覺語言運用上,攝影記者有專業的優勢。光圈速度景深等技術的熟練運用,細節瞬間的準確捕捉,主客體的合理取舍,新聞現場環境的充分利用,拍攝角度的快速選擇、焦點定位,以及經過訓練的美學素養,都使得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更有張力和撞擊眼球的抓力。此外,大面積的虛化與留白,框式構圖的運用及突破,壓縮式構圖對傳統構圖的顛覆,動感瞬間的大量運用,大前景運用突出人與環境的關系,反傳統的斜握相機拍攝等等手法的創新運用,是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拍客無法企及的攝影境界。
總之,攝影記者在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上,其職責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其工作辛苦、壓力大,是“世界上十大危險職業”之一。在發生戰亂的國家和地區,在有火災、爆炸、毒氣泄漏等搶險現場,攝影記者則挺身靠前,因為“拍得不夠好,說明你靠得不夠近”,如果“拍得還不夠好,就是你還是不夠細致”。這些都是世界新聞攝影名家所總結的經驗,新聞攝影以圖片反映新聞的特點,決定了攝影記者的工作性質,必需身臨其境,深入現場,靠近被攝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