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 宋曉華
【摘 要】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關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有目的的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對大學生面對心理困擾有著積極的正面影響,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養。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
一、積極心理學介紹
1998年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一詞,為心理學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假設是:人類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心理品質與人類的心理困擾是同時存在的。而在大學校園里,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力量和品質的關注和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校大學生常見心理困擾
1.現實我與理想我的差距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大學生自我認識的完善是在校大學生心理成長的主要任務,但有些同學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發展并不順利,或者對自我認識不客觀,亦或者在對自我未來發展的認識上不清晰,導致學生在現實我和理想我之間差距太大,從而產生心理不平衡狀態。
2.人際交往不順利帶來的困擾
人際交往一直是高校學生面對的重要課題,人際交往的順利與否與大學生積極的主觀體驗有著相關聯系。人際交往順利的群體在自我評價和幸福感的體驗上都比人際交往不順利的群體要更加積極。
3.環境適應不良
學生在從基礎教育過渡到高等教育,在從被動學習過渡到自主學習,從家庭生活過渡到集體生活,都會有一定的適應過程。大多數同學在經過大概半個學期的適應過程后就能適應學習和生活,但還是有少部分同學會出現適應不良。適應不良的同學會出現學習興趣下降、自我封閉、由戀家情感引起的焦慮和壓力等。
4.情感處理不妥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在校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8~22歲,在發展心理的角度分析,這是人類心理發展過程中一個情感極其豐富,情緒波動較大的時間段。所以處在這個時刻的在校大學生們一方面對愛情有著極大的追求欲望,充滿激情的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但另一方面,某些學生處理情感的方式還不夠穩重,對自我情感的控制還不穩定,在遇到情感問題時,就有可能會出現情感崩潰的情況。
二、高校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擾的主要心理因素
在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高校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擾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和解釋,筆者從自己多年從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總結以下兩點:
1.自我心理素質不高
每個個體在面對同一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心理、行為反應是不一樣的,這主要是由于每個個體的認知方式不同所產生的不同。對我們在校的大學生來說,少量同學在應對外界的壓力源時反應過度敏感,甚至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狀態;而有些同學在面對心理困擾時,卻可以很好的自我緩解,這與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有很大的關系。而自我心理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對怎么開發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家們也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
2.對自我積極心理品質關注培養不足
筆者在高校做心理咨詢多年,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太少,大部分的心理能量都在關注自己的消極心理,很多時刻都把自己封閉在消極的情感情緒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幫助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對正常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關注太少,但積極心理品質對個體面對心理困擾有著極大的正面意義。
三、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
1.讓大學生關注自己積極的心理品質對其面對心理困擾有正面引導作用
筆者認為,積極的心理品質對人類面對消極的心理有著正面的作用。對心理素養好的個體,可能面對外在的一些負性刺激的抵抗力就好一些,而心理脆弱的個體,可能在面對外在的負性刺激時就可能反應更強烈,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所以讓我們在校大學生關注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提高自己的心理素養,對其面對心理困擾有著正面的引導作用。
2.讓大學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對其心理成長(心理素質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對增強自己的心理抗體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讓在校學生提高自己積極的主要體驗,比如提高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成就感,擴大自己的興趣范圍等,這些方式對我們的學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養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有著積極意義
在我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的指導教師如果能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對我們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亦或者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意關注和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力量,筆者認為,這對我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一定有幫助。
參考文獻: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群言出版社,2010.6.
[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羅輯,女,遵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工作;
宋曉華,女,遵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