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云
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教育改革模式如春筍般破土而出,各有千秋。但萬變不離其宗,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它是以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為目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合作,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善于傾聽他人發言、樂于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可以說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光要注重學生的課前學習,更要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一般以4-6人為一組),活動時以小組作為學習的基本單位,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學習以實現教學目標的學習方法。小組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能力、學習成績、紀律等方面的因素,組員既有優等生、中等生,也有學困生。這樣在學習中,學生就可以相互補充、取長補短,激發學習的創造性和探究性。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探討,理解課文、領悟情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思維受到了束縛、限制,思路也只會跟著老師的思路轉,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雖然也能學到知識,但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而在生本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根據問題,在小組中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探索解決問題。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能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積極探究,解決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中,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以及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卻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會流于形式,也會使優生更優,而學困生卻一無所知。那么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首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心中有數: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時候進行?問題怎么提?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引導?盡可能把全班教學、小組合作、個人自學這三種教學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而是要深入到學生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合作進程及討論的焦點,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做好充分的準備,擔負起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為什么說他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呢?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課堂上,我并沒有一股腦的把問題全交給小組討論,而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第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解決,第二個問題小組討論,第三個問題同桌互議。在學生討論時,我走進學生中,及時了解他們的思路,適時點撥、引導,為下一步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例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最后一句話是:“這個生著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本句中的“金色的光芒”一詞有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指:魚鉤上的紅銹在夕陽的照耀下發出的金色光芒;第二重含義則象征著老班長舍己為人的高尚思想散發出的感人精神和深遠的影響力。對于第一重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然而理解第二重含義就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要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在合作中找到答案,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
二、小組內學生要分工明確,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
在學習過程中,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都由不同的學生承擔,而且要隨時變換角色。在討論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有秩序地分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避免個別學生獨占時間,把小組發言搞成“一言堂”,要使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意識。
三、要建立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參與
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表現會影響整組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討論、表達、組織及評價,尊重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學會思考。要特別考慮那些在全班同學面前想說卻不敢說,想讀卻不敢讀的學生,教師要用激勵性的語言給他們自信,像“你很棒,你一定行,你一定會讀的很好”,這樣他們就能鼓足勇氣大膽的去說、去讀。組內匯報時先由他們說說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通過討論在小組內達成共識,將理解或不理解的問題分別進行歸納整理,準備全班進行交流。組內的成員積極性都很高。這樣既激發了每個學生的榮譽感和積極性,也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都能得以發揮,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習慣。
四、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課堂教學的主導雖然是教師,但教學的主體卻是學生,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能夠只采取由教師發問學生回答的方式,而應該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養成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刷子李》一課時,可讓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先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集體討論篩選出本組成員都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接著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最后推選代表在全班發言。當時幾乎是每個小組的同學們都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刷子李怎么才能做到刷涂料那么均勻卻一點也弄不臟自己的衣服呢?”而這個問題也正是理解全文內容的核心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有的組的學生選擇了集體默讀課文找到答案再交流的方式;有的組的學生選擇了聽一人朗讀課文其余人在文中找關鍵字詞的方式;還有的組選擇了根據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來模擬表演的方式。整堂課,孩子們興趣高漲,發揮想象,找到的答案的同時,也極大的發揮了孩子們的潛能。
五、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組討論時,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
比如組員發言時,其他同學必須認真聽并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的發言做出判斷,要有自己的補充和獨到的見解。如,讓學生說說“剛才他們說了什么?”“你們聽懂了嗎?”“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見?”等等,要使學生認識到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一種品質,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思考、討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發現問題,通過自讀自悟的方法嘗試自我解決;然后讓學生交流學習情況,展示學習思路,并進行群體的判斷、綜合,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最后由反思與深化發現深一層次的新問題,從而推動小組學習的進一步深入。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好小組合作學習,能很好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并不是否定其他方式,替代其他方式,而是讓合作學習與其他學習方式共同運用,豐富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我們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努力實現我們的有效教學。教育教學的改革任重而道遠,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前進。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還只是蹣跚學步,小組合作學習還處于摸索階段,我們將努力探索,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