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媛
一、何為“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該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簡稱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onsequence,簡稱C)的間接原因,其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belief,簡稱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后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非理性觀念。
同樣的一件消極的事情,對不同人的心理打擊程度及其后果差別是很大的,其中最重要一點原因就是不同的人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不一樣。
人的情緒在本質上是一種態度與認知的過程。一個人的情緒不但源自于個人的哲學信念,且會因為不改變一些錯誤的觀念而使不良情緒持續下來。而中職生處于一生中正確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固有的觀念中難免會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存在,所以,作為中職教師,我們可以通過教會學生改變自身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觀念,來改變并控制情緒。
外界的人、事物從不主宰自己的情緒,信念系統才是情緒的主人。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哪些信念會讓自身產生負面情緒,哪些信念會阻礙自身的成績提升。在教師的輔導下,改變或修正局限性信念,面臨困境時,停止報怨,尋求信念上的突破,建立積極的思維路徑,才能及時地調試好自己的情緒。
二、中職生情緒問題
一般是指中職生的消極情緒,或稱負情緒,是基于不幸事件而引起的悲傷、痛苦,長時間持續,不能消除的狀態。另外,情緒問題也不排除因高興事件而引起的高度興奮,對身心造成危害。這兩個方面合稱劣性情緒。
劣性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過度的情緒、情感體驗會引發生理上的病變,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及消化系統疾病,在人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還容易患各種傳染性疾病。作為中職教師,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語氣語調來識別其情緒,適時給予正確的指導,使其學會正確地進行情緒調試。
三、“情緒ABC理論”的運用
1.常見的非理性觀念
(1)絕對化:指人們以自己意愿為出發點對某一件事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這種信念通常會與“必須”“應該”字眼相連,如“我必須是第一名”“同學們必須對我好”“爸爸媽媽應該征求我的意見”等。
(2)過分概括化:也稱“以偏概全”,一方面是指人們對自身的不合理評價。如:一些人面對失敗或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考試失敗,就認為“完了,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另外一方面是指對他人不合理的評價。如:別人稍有差錯,他就認為人家很壞、一無可取等,“背后說我壞話,一無是處了”。
(3)災難化:指認為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場災難的想法,結果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感到羞恥、自責、焦慮、悲觀、抑郁,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
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如下的練習,以加深學生對非理性信念的認識,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樹立對事物正確的認知和信念。
練習如下:
請為以下9種論點歸類,看看它們分別屬于什么類型的非理性觀念。
論點1:如果事情不按自己所期待的樣子發展,那可就糟糕透頂了。
論點2:老師不可能喜歡我。
論點3:人人都會依賴他人,我應該找一個更強的人去依賴。
論點4:我應該得到別人的贊美。
論點5:我曾經犯過錯,老師和同學肯定看不起我了。
論點6:我已經嘗試了那么多次都沒有成功,這個問題我是沒辦法解決了。
論點7:對于不一定發生的事,也給予密切的注意。如:“我男朋友太英俊了,會不會被搶走?”
論點8:我沒有一點長處,真是沒用。
論點9:我簡直沒有辦法不生父母的氣。
2.人的思想與態度產生了感覺,而非外在的事物與刺激
因此,我們可以指導學生:①將引發不良情緒的事件和認識一一列出;②找出引發不良情緒的非理性觀念;③通過對非理性觀念的認識和糾正,找出合理的觀念;④通過建立合理的信念,最終達到情緒、感受的改變。
3.糾正不合理信念,建立積極的心態
為了徹底克服一些頑固的不合理信念的影響,我們必須教會學生采取以下三個步驟:①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并記錄下內心的消極思想;②弄清這些思想失真的根源;③對這些消極思想進行反擊,并發展出一個更加現實的自我評價系統。
總之,中職的學生正處于情緒波動較大的成長期,此期也是他們人生觀、是非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作為他們的教師,我們要密切地關注他們的情緒,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情緒,恰如其分地運用“情緒ABC理論”進行正確的指導,幫助他們愉快地度過短暫而美好的三年在校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