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宏 梁玉桃
【摘 要】新課標提出初中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以新課標為指導,結合教學實踐,嘗試性提出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情感教育思路,以期能為廣大一線初中語文教師開展課堂閱讀教學提供指導和幫助。【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育1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情感教育結合的意義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教師為學生安排閱讀內容、規定閱讀時間,學生機械地去完成閱讀任務。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從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顯然,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理念落后、模式單一,難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情感教學理念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以及信念因素,發揮感性因素在學生學習和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和積極影響。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因素符合新課標要求,同時也是當前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有效路徑。2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情感教育思路2.1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決定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融入情感教育因素的過程中,也要從激發學生情趣入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文章內容會涉及很多人物、事物和景物,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為學生創設“真實”的閱讀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體會課本中描寫的語言情境、故事情境以及思想情境,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以及情感價值取向。比如,在講述某個英雄人物或英雄事跡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情結,大家有沒有讀過關于英雄人物或事跡的文章,談談這些英雄人物有什么異同?”2.2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的自主性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因素不是簡單地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情感因素的“點綴”,而是對傳統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和升華,從源頭上突破傳統的以課本為主導、以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對學生情感因素的桎梏。具體來說,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可以吸收其他先進教學理念,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互相交流閱讀情況以及感受、心得,然后由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進行評價。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深刻理解文中的形象及情感。2.3借助多種教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傳統紙質媒介不再是學生閱讀的唯一方式。與傳統的紙質媒介閱讀方式相比,電子媒介閱讀方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與能力,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應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以有聲讀物為例,有聲讀物的朗讀者注重聲情并茂、抑揚頓挫,語音十分標準,比靜態的圖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聽書”這種全新的閱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緩解視覺疲勞,讓其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另外,教師還可以把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使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紫藤蘿瀑布》課堂導入環節,可以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紫藤蘿瀑布圖片,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這一景物的美,從而產生對課文的學習欲望與興趣。2.4挖掘深層內涵,巧妙拓展延伸由于認知能力有限,中學生對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表象”,即文字層面的意義上,而不會理解文字敘述背后蘊含的深刻含義。因此,教師應該巧妙地拓展和延伸教學內容,或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或交代文章歷史背景,或與其他同類型、同題材的閱讀文本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比如,在講李清照詞作時,可以先向學生講述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讓學生明白李清照的詞作大都是自己生命境遇的真實寫照,同時深刻理解“愁”是李清照作品中的情感隱喻核心。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結語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因素并不意味著放任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自由閱讀。相反,教師應該扮演好“引導者”角色,加強閱讀指導,指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方法,明白閱讀的目的和意義,掌握精讀、略讀、跳讀等多種閱讀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要機械式地“咬文嚼字”,要嘗試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以及審美意境。參考文獻:[1]王琦.建構主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1.[2]孟令君.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喚情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3]楊進紅.語文閱讀教學審美體驗研究[D].西南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