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順明
【摘 要】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體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體育總局要求武術進校園也是基于此。武術進入基層基礎體育教育,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主要途徑,普及武術進校園意義非常重大,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相關人士認識到武術教學的重要意義,也提出了很多建議意見,并付諸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很多學校中,武術進校園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廣大體育教師正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關鍵詞】武術進校園;存在問題;改進措施一﹑當前武術進校園普遍存在的問題及現狀1.武術教師數量有限,力量較為薄弱在基礎體育教學中,武術課是不是得到了開展,開展的順利與否,和體育教師的師資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這種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體育教師的數量嚴重不足,很多學校中,體育教師的數量就不充足,甚至沒有體育教師,武術進校園的開展更是無從談起;第二是體育教師自身的武術水平,大多數體育教師都是高等師范學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本身的武術技能與武術理論很有限,在教學中面對實際的教學需要,往往是力不從心。2.對武術進校園認識有偏差,學校領導不夠重視當前很多人,包含各中小學幼兒園在內,對于武術文化的認識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受到一些傳統概念中的武術的影響,認為武術就是身體對抗,打架斗毆,沒有從文化的角度和層面對武術進行正確的認識。很多學校領導,不但不支持武術課的開展,甚至用文化課取代體育課堂,來促進學生文化課成績。領導不重視,甚至是命令,直接導致了武術進學校不能順利開展,體育課的教學質量更無從談起。3.學生基礎差,班級人數多當前基礎教育中,學生人數多(基本上都超過50人),如此之多的學生在一起上武術課,是很難保證預期的教學效果。因為武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征,如果人數眾多且教師數量偏少的話,組織起來則會相當困難。特別是大多數學生都沒有武術基礎。沒有系統的,循序漸進的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學習武術,武術教學內容脫節,使學生“學而無效,習而無果”,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武術進校園的開展。4.教材開發不統一,相對滯后對于武術進校園,目前全國上下,還沒有專用教材,關于武術的相關內容,常見于《中華武術》﹑《武術》﹑《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等書,這讓廣大體育教師很少有相關武術的普及和發展。要知道教材對于一門學科的重要意義,它在整個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各個不同的年齡段,學段,要有同層次的武術學習內容,所以說開發出適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武術教材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二﹑武術進校園改進措施1.加大宣傳力度,樹立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審美情趣以及人生觀等在武術中都有集中的反映,可以說學校武術不僅是一種技能技術的學習,還應是一種富含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體系。武術更離不開學校這一重要“陣地”,學校是繼承﹑傳播﹑發展中華武術的重要途徑。2.開展師資培訓,提高教師水平加強對體育教師的武術技能培訓對于武術進校園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這一工作應由負責當地體育衛生工作的部門來住持進行,培訓的內容應緊緊圍繞體育課中的武術教學內容,培訓對象可以由學校選派,培訓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對體育教師的再培訓不光要進行武術技術方面的培訓,而且在武術理論方面的培訓也應該同時進行。因為在體育課中開展的武術教學除了要向學生傳播武術技術外,還肩負著向學生傳播武術中富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要做到能夠熟練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良好的收獲。3.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理模式 針對現在學生班級情況,課堂組織學生學習武術有一定的困難。體育教師應該以集體教學為主,并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便于全程全場的控制。面對現在的自然班級較大的,體育教師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師教授武術技術要少而精,集體講授,集體練習。不要談多,等到學生粗略掌握動作后,進行集體練習,教師要統攬全局,抓住共性,分別輔導,對一拳一腳﹑一招一式加一檢查,督促每一位學生完成任務。綜上所述,武術進校園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而且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本身富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等民族精神。通過對武術進校園的學習,可以較為直觀地觸摸中華民族的精神,可以增強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對于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讓武術進校園不在是依據空話,讓中華武術的民族精神,在校園中傳承。參考文獻:[1]康戈武主編.《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2009.2月.[2]蔡仲林.試論學校武術教學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02).[3]龔良新,易子斌.學校武術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革設想.南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