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強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人民醫院急癥科,江西 九江 332020)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診昏迷的臨床效果研究
張安強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人民醫院急癥科,江西 九江 332020)
目的 探究對急診昏迷患者予以中西醫聯合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本院于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診昏迷患者160例,將其以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分組研究,即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中醫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的臨床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總體有效率77例(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62例(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清醒時間(11.43±2.72)h顯著低于對照組(18.98±4.05)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診昏迷患者予以中西醫聯合治療方法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提高生存質量以及康復效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廣泛用于臨床治療的過程中。
中西醫結合;急診昏迷;臨床效果
昏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急性病癥,出現嚴重的意識混亂為主要的臨床癥狀。導致昏迷的病因較為復雜,通常涉及到多種類型以及領域的疾病。對于昏迷癥狀予以及時診斷以及救治,可以極大程度減少昏迷對于患者各項身體器官功能的損害,降低患者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1]。因此,對于昏迷患者的及時診斷和救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患者予以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效果顯著。具體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擇取本院于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診昏迷患者160例,將其以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分組研究,即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例。實驗組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11~86歲,平均年齡(54.21±2.64)歲,病程10 min~93 h;對照組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10~85歲,平均年齡(55.13±2.42)歲,病程時間18 min~81 h。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治療。主要包括:其一,保持患者呼吸通暢的同時,及時供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的使用呼吸機或者是氣管插管來輔助呼吸;其二,患者出現休克的情況時,需要擴充患者血容量來維持體內血液循環功能,平衡酸堿、水電的紊亂解質;其三,需要實時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其四,對于顱腦損傷致病的患者而言,則需要在行頭顱CT的同時,給予脫水治療,來降低顱內壓力,除此之外,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的給予藥物治療;其五,對于疑似為中毒患者而言,需要行洗胃處理的同時,使用解毒藥劑,若患者情況過于嚴重,需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其六,患者若是由于低血糖所導致的昏迷,需要注射高參葡萄糖溶液即可;其七,若是由于因酮癥酸所引發的魂魔,則需要注射小劑量胰島素即可;其八,所有昏迷患者均接受0.4 mg~1.4 mg劑量的納洛酮藥劑,幫助患者保持頭腦清醒;其九,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積極的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中醫治療。實驗組使用20~30 mL的醒腦靜溶液中加入250 mL的0.9%氯化鈉溶液,1天1次。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根據臨床經驗對病情進行初步的判斷。然后對患者血常規、血糖、電解質以及腎功能等方面進一步檢查,準確診斷結果。所有檢查過程均嚴格觀察病情變化情況。患者治愈效果的評定標準,頭腦清醒:患者接受治療后的頭腦意識得到完全改善,意識完全清楚;嗜睡:患者接受治療后的頭腦意識部分得到改善,意識尚未完全清醒;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后的頭腦意識尚未得到改善,意識不清醒,甚至出現病情惡化等現象。總有效率=(頭腦清醒例數+嗜睡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針對中西醫結合方法的研究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總體治愈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總體有效率77例(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62例(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33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總體治愈情況對比[n(%)]
2.2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清醒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清醒時間(11.43±2.72)h顯著低于對照組(18.98±4.05)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昏迷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急診病癥之一,已經占據首診患者總量的3%。昏迷作為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危急病癥,具有病情復雜以及發展迅速等特點,需要及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搶救和救治,否則將會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雖然精密的設備和儀器能夠檢查出患者的昏迷原因,但是昏迷患者不能夠積極配合醫生的問詢以及查體工作,無法提供詳細而又準確的以往病史,將會為診斷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造成嚴重阻礙。因此,無論是根據時間還是花銷的角度而言,我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及時完成患者的各項身體檢查,需要臨床醫生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和診斷,進而立即實施搶救和救治處理,對于提高患者的準確診斷率以及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昏迷患者臨床表現為頭腦意識、覺醒狀態以及身體系統功能等方面出現的意識障礙,神經系統受到嚴重抑制。在中醫領域中屬于“昏迷”、“昏憤”等范圍。主要是由于火氣上擾或者濕濁混沌,導致患者心腦神經紊亂,具有病情發生急促以及變化多端等特點[2]。如診斷或者是治療不夠及時,將會直接導致患者出現腦組織損害,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準確診斷以及治療,為患者爭取更多的生存機會具有重要作用。
昏迷作為一種常見的危重病癥,是患者腦部組織出現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主要是由于腦皮層以及皮層下的組織結構發生嚴重抑制的功能障礙。昏迷病癥涉及多類學科和領域,患者的病死幾率可達到20%。因此,及時的搶救和救治對于患者而言十分重要。患者接受常規性急救措施主要包括:(1)通過呼吸機設備或者是氣管插管的方法及時供養,確保患者呼吸通暢,積極維持患者的循環功能;(2)伴有休克癥狀時應用活血藥物,擴充血容量;(3)全面監測患者的各項給生命體征[4]。(4)顱內損傷時患者需要接受頭部CT后,行脫水處理;(5)中毒患者需要行洗胃或者是導瀉處理,使用解毒藥劑[5]。(6)低血糖昏迷患者,需要注入葡萄糖溶液;(7)酮癥酸昏迷患者,注射小劑量胰島素溶液。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選擇救治手段。通常情況下,臨床研究認為,通過基礎的西醫治療中加入醒腦靜注射溶液具有顯著治療效果。醒腦靜溶液主要是在安宮牛黃藥丸的基礎上改進成水溶性注射溶液,是由麝香、冰片、郁金以及梔子四類中藥構成,對于昏迷患者起到蘇醒的積極作用。其主要是通過血腦屏障來改善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各項功能[6]。經過臨床研究和分析表明,適當劑量的醒腦靜溶液能夠對于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起到興奮和刺激作用,大劑量的醒腦靜溶液具有抑制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程度與有效成分的麝香酮存在密切關聯。麝香酮中藥能夠有效抑制血管的通透性,減少對于患者腦組織神經的損傷。中醫藥研究領域認為麝香的作用是開竅醒腦、去除污穢、通氣化瘀等,是治療昏迷癥狀的主要藥劑;冰片藥劑的輔助具有刺激呼吸中樞興奮的積極作用,能夠提高動脈血氧分壓以及降低二氧化碳的分壓情況,具有改善患者血氣的積極作用[7]。郁金藥劑具有解郁調氣的作用;梔子具有清熱解毒以及涼血瀉火的作用。上述藥劑聯合使用具有開竅醒神以及調節氣血的積極功效,是治療昏迷疾病的重要途徑。臨床研究以及動物實驗中均表明醒腦靜溶液能夠清除過氧反應以及氧自由基等不良現象,抑制炎癥因子的滋生以及通過血管皮素的傳播,及時抑制患者的腦水腫癥狀。保護患者腦皮質組織和結構的同時,改善缺氧腦細胞的代謝能力。增加大腦對于各種損傷元素的抑制性和對抗性,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修復,減少由于昏迷而導致患者腦組織出現損傷的情況。中毒患者在服用上述藥劑期間,將會增加呼吸頻率以及通氣總量的同時,使得心率以及血壓及時得到調節并恢復到正常范圍內,避免患者出現休克或者是肺水腫的情況[8]。醒腦靜溶液與納洛酮藥劑的聯合使用,主要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發揮出自身的催眠作用,有效縮短了患者的清醒時間,避免患者腎臟器官的進一步損害,有效改善預后的同時,降低了患者的死亡幾率。
例如,顱內損傷是神經外科最為嚴重的一種繼發性疾病,當患者出現顱內出血后,聚集在顱內某一特定部位后,將會直接造成顱內壓力的增強,腦組織受到壓力后出現的昏迷癥狀,將會導致20%左右的死亡幾率,因此,及時搶救和救治十分必要的。對于顱內損傷患者而言,需要服用的中醫藥方為:30 g鉤藤、30 g石決明、30 g珍珠母、30 g川牛膝、3 g水牛角粉、20 g丹參、20 g石菖蒲、12 g黃芩、6 g水蛭、6 g桃仁、6 g莪術、6 g三菱、9 g大黃、9 g枳實、6 g甘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增減藥劑使用含量;出現惡心、嘔吐病癥患者需要加入10 g生姜、12 g半夏、12 g竹茹;存在躁動患者需要加入30 g牡蠣、30 g龍骨、15 g龍膽草;對于存在抽搐病癥患者而言,需要加入10 g蜈蚣、10 g全蝎;存在痰多病癥患者而言,需要加入20 g膽南星、20 g天竺黃。為患者采用水煎服的方式,煎至一副劑量為200 mL的藥劑,采用每天3次的服用方式。當患者處于昏迷或者是昏睡的狀態下,需要采用鼻飼的方法將藥劑灌入。顱內損傷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是伴隨血腫腦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情況所決定的,只有改善腦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情況,將會直接提高纖溶活性以及吞噬功能。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將會有效降低患者腦中的血液黏稠程度,改善患者的康復機能,進而達到提高患者生存幾率的目的[9]。
對于昏迷患者而言,醫生需要詳細詢問送診人員患者的以往病史、引發病癥的具體原因以及發病的實際情況,判斷患者是否確認處于昏迷狀態,詳細檢查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盡快為患者進行進一步診斷。除了血常規、尿常規的基本檢查外,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行必要其他檢查。若患者存在腦血管等高危病史需要立即行CT檢查。所有檢查和診斷需要同急救措施同時進行。醫生在臨床救治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緊急救治的根本原則,嚴格遵循整體性和具體性的救治原則,運用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無論任何原因所導致的昏迷,不及時搶救的后果十分嚴重。因此,主治醫生需要加強對于患者的詳細認識,在急診的救治過程中,需要采取積極的救治來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首先,維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關鍵問題,同時,行檢查和診斷后確定發病原因。在診斷過程中需要考慮常見病,同時也需要考慮罕見病。主治醫生在常規檢查后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早期救治,避免一些有害因素使得患者腦組織以及其他組織受到嚴重損傷,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如:低血糖、缺氧、高血壓等。盡可能縮短救治時間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此外,對于不明原因誘發的老年患者而言,需要使用血糖設備檢查患者是否為低血糖,因為,腦細胞的聚集能量大部分來自于體內血糖,腦組織對于血糖的變化情況十分敏感。若等到血常規結果,將會延誤搶救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基礎的救治過程中,需要使用納洛酮,能夠在麻醉過量、酒精中毒以及腦卒中等不良反應情況下,減輕患者的不良癥狀[10]。
本文經過研究明確證實了上述觀點,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總體有效率77例(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62例(77.50%),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清醒時間(11.43± 2.72)h顯著低于對照組(18.98±4.05)h(P<0.05),兩組差異于統計學而言有意義,并且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生其他并發癥狀。因此,醒腦靜溶液聯合西醫治療方法對于急診昏迷患者具有治愈率高、有效率高以及安全性高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急診昏迷患者予以中西醫聯合治療方法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可廣泛用于臨床治療的過程中。
[1]任建剛.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急性期昏迷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3):125-126.
[2]張洪霞.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診昏迷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3):65-66.
[3]郭月琴.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急性期昏迷臨床效果觀察[J].光明中醫,2012,27(7):1419,1430.
[4]陽鳳濤,李芹,李新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診昏迷的臨床研究[J].工企醫刊,2013,26(3):235-236.
[5]胡素麗.探討分析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外傷昏迷的治療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16,8(7):82-83.
[6]易軍.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急性期昏迷臨床效果觀察[J].北方藥學,2016,13(6):48-49.
[7]吳孟章,黃自新,蔣帝時.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出血急性期昏迷45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5,33(11):113-115.
[8]蔣玉明.臨床治療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8):30-31.
[9]吳金明,張玉信,陳士華,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顱內血腫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8):79-80.
[10]宋張杰.中西醫結合急診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8):192-1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