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平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急診科,湖北 武漢 430064)
分析急診外科患者的死亡因素與預防措施
楊鵬平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急診科,湖北 武漢 430064)
目的 為了探究急診外科患者的死亡因素與預防措施,進一步完善臨床急急診外科患者的救治方法和內容。方法根據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242例急診外科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為對照組和防治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救治手段,防治組采用優化救治手段,各121例,對比兩種救治方式下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結果主要死亡因素為性別、年齡、救治間隔、GCS評分、ISS評分、現場救治效果、機械通氣。對照組:顯效32例,顯效率26.45%;有效52例,有效率42.97%;死亡37例,死亡率30.58%;治療總有效率69.42%。防治組:顯效56例,顯效率46.28%;有效51例,有效率42.15%;死亡14例,死亡率11.57%;治療總有效率88.43%。對比兩組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防治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對比結果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性(P<0.05)。結論與常規救治手段相比急救防治手段能夠對常見致死因素進行預防并制定相應的救治措施和預防對策以提高患者的急救質量,而且良好的防治措施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質量,對患者急救后的生存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應于臨床做重點推廣。
急診外科;死亡因素;預防措施;臨床研究;治療效果
急診是醫院的重點內容之一[1],尤其是外科急診患者對救治速度、救治方法都有較高、較快的要求,及時、準確、有效的急救措施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還能有效提升急救的治療質量以及院后患者的生存質量[2]。本文根據本院近年來所收治的急性外科患者的急診資料進行探究和分析,著重說明有效的急診防治手段在急診外科患者治療方面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和影響?,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資料均來自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242例急診外科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為對照組和防治組。其中對照組共有患者121例,男79例,女42例;年齡12~81歲,平均年齡(45.83±2.26)歲。其中交通傷41例,外力傷27例,墜落傷17例,打擊傷21例,利刃傷4例,燒湯傷8例,電擊傷3例。防治組共有患者121例,男84例,女37例;年齡16~87歲,平均年齡(50.27±2.17)歲。其中交通傷44例,外力傷23例,墜落傷14例,打擊傷11例,利刃傷9例,燒湯傷13例,電擊傷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臨床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對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救治手段,包括有效、良好的急救措施、院內急救綠色通道、行普外手術以及做好手術監管。防治組采用優化救治手段,主要是根據本院常接收或本地區常發急診情況對患者死亡因素進行分析,并根據相關死亡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對策,如交通急診患者,為患者準備交通急診通道,為外出急診例員配備呼吸機,開通急診專線,以縮短患者的救治間隔。對比兩種救治方式下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急救后患者病情穩定,生命體征正常,有較明顯的向好意向,無較明顯的致殘指標,可出院。有效:急救后患者病情較為穩定,生命體征有所恢復,但無有較明顯的向好意向,有較明顯的致殘指標,仍需持續治療。無效:患者急救過程中死亡或急救后死亡。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人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兩組患者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現將對照組和防治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死亡概率進行統計和分析。見表1。
急診外科患者主要死亡因素為性別、年齡、救治間隔、GCS評分、ISS評分、現場救治效果、機械通氣。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死亡情況比較
急診是醫院的重點科目,其死亡率、致殘率較高,及時、有效地救治措施和救治過程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致死致殘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一般來講外科患者急診過程中都會發生大出血,所以有效的呼吸輔助急救措施是必不可少的[3-4]。一般來講,急診外科的搶救黃金期為意外發生后的4 h內,患者病情越嚴重搶救的黃金期越短。急診外科患者主要死亡因素為性別、年齡、救治間隔、GCS評分、ISS評分、現場救治效果、機械通氣。其中性別:男性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年齡:>50歲患者死亡率明顯高于≤50歲者[5];救治間隔:救治間隔>30 min者死亡概率明顯高于救治間隔≤30 min者;GCS評分:GCS評分較低者死亡概率明顯高于GCS評分較高者;ISS評分:ISS評分較高者死亡概率明顯高于ISS評分較低者;現場救治效果:未行現場救治或現場救治效果較差者死亡概率明顯高于行現場救治患者及現場救治結果較好者[6-7];機械通氣:急救前未使用機械通氣者死亡概率明顯高于急救前使用機械通氣者。所以在急救患者入院前或在急救過程中對常見致死因素進行預防和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制定將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提高治療后患者的生存質量。另外,醫院還要不斷提升急診外科的工作質量、提升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相關的綠色通道,如交通急診綠色通道、腦出血急診綠色通道、外擊傷急診綠色通道等[8]。
要將醫療人員與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統一化,使兩者能夠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使護理能夠為醫療做輔佐,使醫療能夠成為護理的指導,從而縮短急診準備時間、加快從傷害發生時到患者做外科手術的時間間隔,縮短醫生準備手術的時間,進而提高質量效果和治療后患者的生存質量。另外,院內還應成立一個2~4人的急診監管小組,一來是能夠找出日常急診工作中的相關問題,并與急診科內的護士和醫生進行分析和探究,二來可以實時督促急診科醫護人員保持一個戰備的狀態。為急診科醫護人員安排三班制的排班制度,使急診科實時有人,刻刻可行救,從而最大程度地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間隔,保留搶救的黃金時期。本次研究中急救外科患者主要死亡因素為性別、年齡、救治間隔、GCS評分、ISS評分、現場救治效果、機械通氣。就起治療結果來看,對照組顯效32例,顯效率26.45%;有效52例,有效率42.97%;死亡37例,死亡率30.58%;治療總有效率69.42%。防治組顯效56例,顯效率46.28%;有效51例,有效率42.15%;死亡14例,死亡率11.57%;治療總有效率88.43%。對比兩組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防治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有效的急診防治手段在急診外科患者治療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和影響。
綜上所述,與常規救治手段相比急救防治手段能夠對常見致死因素進行預防并制定相應的救治措施和預防對策以提高患者的急救質量,而且良好的防治措施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質量,對患者急救后的生存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應于臨床做重點推廣。
[1]彭祥旺,曹繁,謝輝.急診外科手術創口感染的臨床病因及預防措施[J].中國醫刊,2014,18(12):265-269.
[2]張志遠.探討急診外科手術創口感染的臨床病因及預防措施[J].飲食保健,2015,25(17):195-196.
[3]柳建美.急診外科創傷手術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預防措施[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8(12):266-268.
[4]薛德磊,孫之鵬,周玉凱.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危險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22(7):143-147.
[5]王飛.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危險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1(1):215-220.
[6]武光軍.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危險因素及急救措施和急救效果分析[J].藥物與例,2014,15(16):242-244.
[7]李承寧,李百來,陳閩希.急診創傷患者死亡因素及急救措施研究分析[J].醫藥前沿,2015,10(11):397-400.
[8]任斌,曹斌校,周松杰.急診外科創傷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12(l9):279-2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