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錦蘭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網絡健康護理在提高四肢骨折術后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中的效果探討
許錦蘭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目的 探討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網絡健康護理對其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隨機抽取104例四肢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經X線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均行手術治療,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10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常規護理+網絡健康護理)與對照組(常規護理),各52例。干預后隨訪6個月,對比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變化情況。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均明顯改善,但干預組優于對照組,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均明顯改善,但干預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網絡健康護理,能改善患者自我效能,提升其生活質量,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四肢骨折;網絡健康護理;術后護理;自我效能;生活質量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工業、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四肢骨折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1]。一般來說,四肢骨折多是由突發創傷造成的,而解剖復位、內固定、早期功能鍛煉為該病的主要治療原則[2]。當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但術后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疼痛感,引發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致使其出現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不適感,降低生活質量,影響術后康復[3]。這就需要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對四肢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指導,提升其自我效能,改善生活質量,從而加快術后康復。本研究以52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網絡健康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四肢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經X線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均行手術治療,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10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52例。干預組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35.4±6.3)歲;骨折類型:13例為尺骨橈骨合并骨折,12例為脛骨腓骨合并骨折,10例為尺骨骨折,7例為腓骨骨折,5例為橈骨骨折,3例為脛骨骨折,2例為股骨骨折。干預組中,男26例,女26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35.6±6.2)歲;骨折類型:14例為尺骨橈骨合并骨折,11例為脛骨腓骨合并骨折,10例為尺骨骨折,6例為腓骨骨折,6例為橈骨骨折,3例為脛骨骨折,2例為股骨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納入標準:具有一定文字溝通或語言溝通能力的患者。排除標準:死亡及隨訪失聯的患者;護理依從性差,經勸說無效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內容包括術后常規指導、叮囑患者定時復診等。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網絡健康護理,內容包括。
(1)電話隨訪:按照患者具體健康護理計劃,分別在出院后1、2、3、4、5、6個月進行一次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出院后日常護理情況,指導其合理飲食;叮囑患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進行適度科學合理運動,且運動時注意勞逸結合;定時參加疾病康復知識講座;認真解答患者疑問等。
(2)短信提醒:出院后由骨科醫師及護理人員每隔一周對患者進行一次短信隨訪,短信內容為骨折相關問題及護理措施等,督促患者落實既定健康護理計劃。
(3)知識講座:出院后3個月、6個月,由醫院組織骨科專家及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講座,20 min/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在醫院健康護理網站上上傳相關講座內容,便于患者進行查閱。
(4)設置24 h電話咨詢。院方應設置24 h電話咨詢,便于骨科醫生或護理人員及時接受患者咨詢并解答疑問。在信息登記表中詳細記錄患者疑問,以便對其實施科學合理的術后康復指導。
1.3 觀察指標 (1)干預后隨訪6個月,以自我效能評分量表對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效能越好[4]。(2)以健康狀態問卷對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角色、總體健康等,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4]。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到的數據通過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均明顯改善,但干預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評分的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評分的對比(±s,分)
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n=52)46.0±10.8 57.0±6.0干預組(n=52)45.8±10.1 50.1±6.1 t值0.098 5.815 P值0.932 0.000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均明顯改善,但干預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s,分)
P值1.000 0.000 0.586 0.000 0.931 0.000 0.705 0.000 1.000 0.000項目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角色總體健康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n=52)40.5±5.6 48.0±3.0 32.0±5.0 41.0±5.0 59.0±10.5 64.2±9.2 51.0±5.3 57.8±6.4 42.0±6.4 51.2±5.7干預組(n=52)40.2±5.5 54.3±3.0 31.4±4.8 49.8±5.7 58.8±10.1 73.5±11.0 50.5±6.4 66.0±7.0 42.0±6.3 60.2±5.8 t值0.000 9.391 0.547 7.340 0.087 4.047 0.381 5.468 0.000 7.000
四肢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多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5]。但多數患者極易因術后疼痛、對病情的擔心及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出現悲觀、抑郁等負性情緒,甚至懷疑自我價值,影響術后康復護理依從性,降低其生活質量[6]。因此,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除進行相關針對性治療外,還需對其實施良好的術后健康護理,促使其盡快康復[7]。
作為臨床上一種新型醫學服務模式,網絡健康護理是現代醫療發展的必要趨勢,該模式主要是針對慢性疾病等高危人群實施的相應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預[8]。網絡健康護理強調在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短信、網絡平臺等形式進行健康護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網絡健康護理便于四肢骨折患者出院后及時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溝通,對自己的病情進行反饋,從而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治療;還有利于患者迅速獲得專業醫療知識指導,促使術后康復;而且,隨著病情的好轉,患者治療自信心得到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網絡健康護理的干預組患者干預后自我效能評分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網絡健康護理,能提升其自我效能,改善治療自信心,加速術后康復。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網絡健康護理,能改善其預后生活質量,促使其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網絡健康護理,能改善患者自我效能,提升其生活質量,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李秀華.心理護理對四肢骨折術后患者疼痛影響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9):114-116.
[2]羅麗蓉.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臨床療效的影響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4):3141-3142.
[3]闞文茹.綜合護理對四肢骨折術后疼痛的影響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2):137-138.
[4]阿依努爾,郭英.網絡健康護理對四肢骨折術后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6,33(1):203-205.
[5]高月琴.心理護理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負面情緒影響的臨床研究[J].健康必讀旬刊,2013,12(9):481-482.
[6]付霞麗,劉漢忠,余芳,等.增強自我效能的健康教育對外傷性截癱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 (8):597-599.
[7]李群.護理干預對50例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0(12):101,103.
[8]譚群,朱瓊.共情護理在四肢骨折伴發抑郁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安徽醫藥,2014,18(9):1797-17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