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翠萍,楊柳,鄭芳芳
(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心理護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研究
雷翠萍,楊柳,鄭芳芳
(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目的 分析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隨機抽取108例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5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接受心理護理干預的54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統計對比。結果觀察組入睡時間(9.13±1.24)h,短于對照組(10.98±2.67)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睡眠時間(7.25±1.47)h,高于對照組(3.22±0.65)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SQI(5.03±0.46)分,低于對照組(7.68±1.2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焦慮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延長睡眠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使用。
焦慮癥;心理護理干預;睡眠質量
焦慮癥是臨床常見的心理疾病,經臨床實踐發現,焦慮癥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驚醒、噩夢頻繁等,若患者睡眠質量較差,將會嚴重加重患者焦慮癥狀。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焦慮癥狀及睡眠質量有重要意義。已有文獻報道,對焦慮癥患者在抗精神病藥治療基礎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可取得較好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1]。由此,對收治的焦慮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效果較好,現將獲得的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108例焦慮癥患者,納入標準[2]: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裂與診斷標準》;有入睡困難、噩夢頻繁、驚醒等臨床表現。排除標準:意識模糊者;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5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20~78歲,平均(45.9±2.6)歲;按文化程度:小學16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專及本科以上18例。將接受心理護理干預的54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21~78歲,平均(46.9±2.7)歲;按文化程度:小學16例,初中及高中22例,大專及本科以上16例。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如文化程度、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服用勞拉西泮3 mg/d、氯硝西泮4 mg/d。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護理干預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并合理飲食,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包括:(1)健康教育,焦慮癥多存在自信心不足、多疑、固執、猶豫不決等心理問題,此時需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認識到焦慮癥的發病誘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在對待失眠的問題上,采取順其自然的心態,不需刻意抑制自己的情緒,以便自己能順利入睡[3]。(2)支持性心理干預,定期對患者進行查房,此時給予患者支持性心理干預,積極、主動傾聽患者的主訴,對患者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和解釋,根據患者的個性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消除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4]。(3)生活指導,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制定個性化的生活任務,護理人員可幫助患者轉移自身的焦慮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可指導患者進行書法練習,讓患者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詳細記錄自己的不良情緒,通過積極與患者交流,讓患者主動表達自身的情感,并給予合理指導,可幫助患者緩解自身的不良情緒;采取音樂療法,睡覺前,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使患者心情放松,可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指導患者適當做家務,通過適當的體力勞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增強其疲勞感,可促進患者入睡。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并采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5]對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定,共涉及19條自評條目,評分范圍為0~21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若PSQI總分>7分,則視為有睡眠質量障礙問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入睡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睡眠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睡眠治療評分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睡眠治療評分分析(±s)
P值0.0000 0.0000 0.0000項目入睡時間睡眠時間PSQI(分)對照組(n=54)10.98±2.67 3.22±0.65 7.68±1.23觀察組(n=54)9.13±1.24 7.25±1.47 5.03±0.46 t值4.66464 5.1146 7.1498
焦慮癥是臨床常見病,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一般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同時存在對失眠的恐懼、焦慮心理,隨著病情的惡性循環,導致睡眠癥狀、焦慮癥狀持續存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逐漸加大,患者極易產生焦慮癥,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同時也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為緩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必須配合相應的治療及護理干預。
藥物是臨床治療焦慮癥的常用手段,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其癥狀。近年來,隨著臨床對焦慮癥的廣泛重視,發現良好的心理干預對緩解患者的焦慮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護理后PSQI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心理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提高焦慮癥患者的睡眠質量,與文獻報道一致[6]。在現實生活中,因生育、婚姻、工作、家庭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患者會產生焦慮情緒。此時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因此,在心理護理過程中,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該病的發病誘因、發病因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預后等,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同時根據患者的個人愛好、文化程度及年齡特征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如聽音樂、做家務、書法練習等生活指導,轉移患者的焦慮情緒,可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7]。除此之外,在解決心理問題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個性特征,采取“一對一”干預形式,通過幫助患者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8]。本研究發現,觀察組入睡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睡眠時間較對照組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焦慮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入睡,縮短其入睡時間,與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9]。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焦慮癥發生率的不斷提高,臨床必須對焦慮癥的治療及護理引起高度重視。通過開展良好的心理干預,包括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疏導、生活指導等,可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向琴.心理治療聯合黛力新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32):6-7.
[2]唐莉.親情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癥狀改善情況影響的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4,16(11): 1334-1336.
[3]李莉,宋娟,曹建梅,等.心理護理干預在消化性潰瘍伴抑郁焦慮癥患者的臨床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5):1185-1186.
[4]武春建,殷松.心理護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5):355-357.
[5]姜肖梅.心理護理干預對牙周手術患者牙科焦慮癥的影響[J].廣東牙病防治,2014,22(7):388-389.
[6]崔晶星.心理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焦慮癥患者的影響[J].浙江醫學,2010,32(12):1880-1881.
[7]詹麗明.心理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并發焦慮癥患者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152-153.
[8]劉曉.心理護理干預對牙髓炎伴牙科焦慮癥患者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11):1451-1452.
[9]胡愛云,崔軍.心理護理干預對牙周手術患者牙科焦慮癥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1):114-1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