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少維,劉旭,曹治,周偉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廣東 廣州 510430)
護理干預對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歐陽少維,劉旭,曹治,周偉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廣東 廣州 510430)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7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83例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41例,觀察組42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治療依從性、護理前后自知力及治療態度(ITAQ)評分。結果觀察組總依從率為80.95%,高于對照組60.9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ITAQ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觀察組ITA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予以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其自知力與治療態度。
護理干預;社會流浪精神病;依從性
社會流浪精神病是指由于走失等各種原因,導致精神異常患者離家出走流浪于社會上。流浪精神病患者多伴有行為異常、肇事、暴力傾向、毀物傷人等行為,甚至造成刑事案件,統計發現[1]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肇事犯罪率為正常人群5倍左右,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及社會治安,加重社會負擔。相關藥物治療對精神疾病患者尤為關鍵,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由于精神疾病病情具有復雜性、特殊性、未知性等特點,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極差,常有留藥、拒藥、藏藥現象發生,嚴重影響疾病治療及預后恢復[2]。本研究選取本院83例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分為兩組,并予以不同方法護理,觀察護理干預對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83例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所有均符合《中國神經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排除腦器質性病變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酒精及藥物依賴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隨機分組,對照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齡20~65歲,平均(47.39± 3.73)歲;觀察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25~62歲,平均(48.41±3.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經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行環境營造、督促用藥、飲食護理等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觀察組予以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用耐心、理解、真誠、支持態度對待患者,消除其對醫院陌生環境恐懼感,從生活、治療各方面協助患者,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對自己的關心,放松警惕,接受醫護人員,促進和諧護患關系;協助患者適應病區及病房環境,最大可能引導患者多提供自身信息,便于盡快聯系其家屬、更好掌握其病情,并采取相關措施;治療過程中盡可能多陪伴患者,以緩慢、忠懇或非語言行動表達對其支持、關心,用積極鼓勵語氣與患者交談,增強其戰勝疾病信心及克服困難勇氣;治療一段時間患者意識有所改善后,對其進行精神病相關知識講解,并告知其治療注意事項、目的及重要性。(2)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多在外流浪一段時間,衛生及營養狀況較差,體質較弱,因此應對患者給予營養補充,鼓勵其攝取富含營養、易消化食物,多喝水,并對其自身衛生進行清潔,更換衣服;遵醫囑給藥,對患者軀體進行觀察,及早發現輕度外傷、皮膚感染等軀體并發癥,并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必要時予以專科會診,并做好相應護理;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進行培養,使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協助其實施沐浴、頭發、皮膚、更衣等,督促個人衛生,對患者點滴進步予以表揚,使其獲取成就感,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注、關心。(3)病室環境保持安靜舒適,減少或避免外界刺激,密切關注其病情,防止患者出現自殺、自傷或傷害他人行為,視情況決定是否實施專人陪護,避免其周圍環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或危險物品;協助患者辨識周圍人際資源,擴大其人際交往半徑,并對患者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培養,使患者獲得相應社會支持;對取得聯系的患者家屬,進行精神病相關知識講解、注意事項,減少或避免再次流浪的發生,并對其講解治療方法及服藥重要性,使其督促患者按時服藥。
1.3 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治療依從性。依從性判定標準[4]:拒絕服藥、不遵醫囑服藥或藏藥為不依從;可在醫護人員督促下被動遵醫囑服藥為部分依從;主動遵醫囑服藥,且不擅自減少藥量為依從。總依從率=(部分依從+依從)/總例數×100%。應用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5](ITAQ)對患者護理前后自知力及治療態度進行評分,總分22分,分值越高,自知力及治療態度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分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總依從率為80.95%,高于對照組60.9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干預前后ITAQ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ITAQ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ITAQ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觀察組ITA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ITAQ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ITAQ評分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1)t值P值干預前4.91±2.86 4.98±2.93 0.110<0.05干預后18.95±5.27 13.49±6.34 4.271<0.05 t值15.175 7.896 P值<0.05<0.05
研究顯示[6],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總和高達1億左右,社會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日趨發達,人口流動性增加,近年來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呈上升趨勢。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各種因素極易發生各種軀體疾病,有調查發現[7]流浪精神病患者軀體疾病發生率遠高于非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給其自身及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自《精神衛生法》等相關法規頒布以來,社會各界對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幫助及關切有顯著改善,進而使更多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獲得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遵醫囑服藥為臨床治療精神疾病常用治療方案,但多數患者不愿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對治療具有較強抵觸性,甚至部分患者認為是家屬聯合醫護人員在企圖謀害自己,因此須對此類患者予以一定護理干預,糾正其想法,正視疾病并接受相應治療。常規飲食及督促用藥等常規護理難以糾正患者觀念,無法使患者從內心深處主動接受治療,導致其抗拒心理強烈,依從性差。護理干預為新型現代護理模式,其將以往的以醫生為中心換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在關注疾病同時,更重視患者自身感受及其所處環境,關注患者心理需求,使患者心理康復及生理康復同時進行,進而改善患者精神狀況,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較高(P<0.05),提示對社會流浪精神疾病患者行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患者進入醫院接受治療后,護理人員富有同理心的與其進行交談,將患者作為有價值的人來對待,做到真正關心、尊重患者,重視與患者的情感交流及人性化關懷,消除患者陌生恐懼及戒備心理,使其接受自身疾病,并主動配合治療。此外,應經常組織患者玩撲克、聽音樂、看電視、下棋等活動,豐富患者精神生活,鼓勵患者洗衣、疊被,指導其實施簡單勞動,糾正懶惰習慣,從而訓練其動手能力,通過創造勞動價值,進而提高患者自身價值觀,提升其自信心及自尊心,改善患者冷漠、孤僻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較治療前比較,兩組ITAQ評分均較高;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ITAQ評分較高(P<0.05);提示對社會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予以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自知力及治療態度,進而促進患者精神及心理康復,這與王玉玲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對有暴力傾向及攻擊性強的患者,應避免與其發生正面沖突,避免傷害患者及自身,應從各方面了解患者內心需求,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并加強對護理人員相關知識培訓,強化對心理學、人際交往、社會學、營養學等方面知識學習,從而更好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促進和諧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應用于社會流浪精神病患者,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治療態度及自知力,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陳進良,羅文軒,歐陽國華,等.流浪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人口學及社會支持水平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5,25(4):253-254.
[2]李秀紅,田秋菊,薛雅卓.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歧視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23(7):655-657.
[3]王彥恒.實用中醫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4]范瑜,鮮玉霞,李娜.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價值[J].海南醫學,2016,27(2):342-344.
[5]劉彩秀.住院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臨床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4,24(1):38.
[6]崔萌,王重陽.城市流浪精神患者與非流浪精神患者對比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E01):19-21.
[7]陳進良,國效峰,陳晉東.流浪精神病人的研究介紹[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4,41(1):56-58.
[8]王玉玲,程新強,胡雄.流浪精神病患者院內康復模式探討[J].中國康復,2015,31(3):236-237.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in the community
OuYang Shao-wei,Liu Xu,Cao Zhi,Zhou Wei
(Guang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CivilAffairs,Guangzhou,Guangdong,51043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ance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social wandering.Methods83 cases of social vagrant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May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1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42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two treatment compliance,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ITAQ)score.ResultsThe total complia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0.95%,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60.9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wo groups of ITAQ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the ITAQ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social vagrant psychiatric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patients,improve the 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Nursing intervention;Social mental disorder;Compliance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