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必山,沈荷鳳,陸青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冠脈綜合征56例的效果評價
黃必山,沈荷鳳,陸青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目的 探討分析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對5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效果。方法本次特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5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使用單雙號法將其簡單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2組,28例患者為一組。一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照組),另一組患者給予臨床急救護理路徑進行干預(觀察組)。護理后,對比2組患者的D-to-B(door-to-ballon)時間、靜脈溶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情況。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D-to-B時間、靜脈溶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78.57%)(P<0.05)。結論采用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干預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可縮短其住院時間,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臨床急救護理路徑;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效果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急性冠脈綜合征屬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重表現形式,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具有危急的病情[1]。患者經常伴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左心衰竭等主要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其死亡[2]。因此,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急救方案以及護理措施至關重要,是保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療效的關鍵[3]。本次研究中,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改善患者的急救效果,對部分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使用了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并獲得了理想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觀察對象主要選取在我院治療的5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使用單雙號法將所有患者簡單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8例,對照組28例。在觀察組當中,男、女各占18、10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1.85±11.76)歲;基礎疾病類型:不穩定性冠心病患者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例。在對照組當中,男、女各占17、11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1.12± 11.31)歲;基礎疾病類型:不穩定性冠心病患者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兩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基線資料當中,性別、年齡、基礎疾病類型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者可進行科學性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方案,主要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監測其生命體征,同時給予其吸氧、藥物以及一般急救等常規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采用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干預。首先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由胸痛中心及心內科主任、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等成員組成,對患者的基本病情進行及時掌握,并為其制定急救護理路徑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1)從患者發病到進入急診室開始,護理人員便要開始進行急救準備,包括檢查其身體、病情診斷、術前交流解釋以及家屬簽字等。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術前為患者更衣、備皮,并進行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況,增強對治療的信心。
(2)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明確分工,相互合作。將手術需要的搶救儀器以及急救藥物準備妥善,保證各個管道的緊密連接。術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并觀察其血氧飽和度。同時應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做好其心理疏導,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3)手術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穿刺處進行嚴密觀察,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給予患者吸氧措施。囑咐患者嚴格臥床休息,并教會患者正確更換體位的方法,給予其生活護理和指導。
(4)出院前,對患者進行疾病的相關知識宣教,告知其生活起居、用藥時間以及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強調遵醫囑的重要性,并叮囑患者按時用藥以及定期來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判定標準
1.3.1 觀察指標 觀察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D-to-B(door-to-ballon)時間、靜脈溶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情況。
1.3.2 判定標準 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問卷調查,總分為100分,其中分數>80分為滿意,分數為60~79分為一般滿意,分數<6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滿意率與一般滿意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數據用SPSS20.0軟件核對后,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D-to-B時間、靜脈溶栓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D-to-B時間、靜脈溶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D-to-B時間、靜脈溶栓時間、住院時間(±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D-to-B時間、靜脈溶栓時間、住院時間(±s)
P值0.01 0.01 0.01項目D-to-B時間(min)靜脈溶栓時間(min)住院時間(d)觀察組(n=28)84.34±11.27 30.23±3.26 9.21±3.14對照組(n=28)98.67±14.76 48.67±9.86 13.85±2.47 t值4.08 9.4 6.15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43%,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8.57%,兩組存在顯著差異,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8,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合理、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4]。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作率隨著冠心病的發病率日益升高,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質量。
常規護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護理人員僅遵照醫生的治療進行護理操作,未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護理操作,未考慮患者的心理狀態,僅按照傳統的護理流程對患者進行護理,效果甚微[5]。臨床急救護理路徑是一種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將患者的具體疾病,并與其他病癥進行區分,為其制定合理的護理措施。依據該護理流程,為患者進行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堅持以患者為主的原則[6]。該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可使臨床護理更加規范化以及科學化,可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提高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病情。
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使用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后,患者的D-to-B時間為(84.34±11.27)min、靜脈溶栓時間為(30.23± 3.26)min、住院時間為(9.21±3.14)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以上結果可充分證明,臨床急救護理路徑通過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病情,對其使用合理的護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而縮短患者的D-to-B時間、靜脈溶栓時間,可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6.43%,明顯高于對照組(78.57%)(P<0.05)。該結果可進一步證明臨床急救護理路徑的作用,不僅可提高護理效果,同時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總而言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使用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可縮短患者的D-to-B時間、靜脈溶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廣泛推廣使用。
[1]史超.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效果[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4,39(5):771-774.
[2]吳新利.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急救護理方式分析與臨床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37):7422-7423.
[3]郭鳳梅.優化急診護理路徑提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搶救效果[J].河北醫藥,2015,37(8):1260-1263.
[4]劉麗,董蘭,宋丹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實施程序化急救護理的臨床方法與效果[J].西部醫學,2015,27(10):1589-1591.
[5]孫文崢.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4,6(2):221-222.
[6]羅靜娣.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程序化急救護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2):1102-1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