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
[摘 要] 列寧在蘇俄非常 時期提出,做好農村工作,首先應該加強“貧苦農民委員會”以及蘇維埃組織的建設;依靠全體貧苦農民并團結中農,盡可能地照顧農民的利益,使農民小生產者完全改變舊思想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能操之過急。他還提出,“糧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應努力推進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為采用新技術和新機器,增產糧食,須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為支持農民完成播種任務,更需幫助農民獲得足夠的種子。
[關鍵詞] 蘇俄非常時期;列寧;蘇維埃組織;農民;農村工作;糧食生產
[中圖分類號] A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6-0058-11
“蘇俄非常時期”指從1917年十月武裝起義勝利至1920年底國內戰爭結束的這一段時間。在這一時期,許多帝國主義國家派軍隊進入俄國,以武力干涉俄國革命,企圖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蘇俄國內的各種反動勢力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發動軍事叛亂,攻城奪地,四處建立反革命政權。面臨嚴峻的政治軍事形勢,新生的俄共(布)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紅軍和動員工農群眾進行英勇的國內戰爭,同時在經濟領域里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余糧征集制、禁止市場和商品交換、工業企業國有化等等。所以筆者稱這一時期為“蘇俄非常時期”。在這一時期,黨加強在農村中的工作,促進農村穩定和農業生產的發展,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基礎,取得了國內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列寧十分重視此方面的工作,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并提出了重要思想。
一、關于在農村工作中貫徹和實施黨的政治路線的思想
黨在農村的工作,有許多方面的內容,但關鍵環節是貫徹和實施黨在農村工作中正確的政治路線。抓住了這個關鍵環節,做好了這方面的工作,可以促進各方面工作的進展。1918年6月,列寧起草《對關于組織貧苦農民和對貧苦農民的供應的法令草案的意見》,提出了在農村建立“貧苦農民委員會”的任務。根據列寧的意見,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制定和通過了相關的法令。同年8月,列寧起草《關于糧食問題的提綱》,提出了城市向農村征購糧食以及照顧農民利益的原則意見。根據列寧的意見,俄共(布)和蘇維埃政權制定和通過了一系列決議。1919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八大上就黨在農村中的工作作了系統的、重要的講話,提出了黨團結中農的方針和政策,還親自起草了《關于對待中農態度的決議》草案,并領導黨通過了該項決議。上述文件和決議,規定了俄共(布)在農村的正確的政治路線。列寧領導黨和蘇維埃政權認真地貫徹和實施上述政治路線,并在實踐中提出了以下重要思想。
列寧認為,做好農村工作,首先應該加強“貧苦農民委員會”以及蘇維埃組織的建設。蘇俄農村的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新政權的方針和政策在農村得以落實,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糧食的生產以及增產,需要有組織上的保證。所謂組織上的保證,即建立起代表貧苦農民利益的農村基層政權組織,領導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和任務。從1918年6月起,俄共(布)開始領導在各地建立“貧苦農民委員會”。該組織以村或鄉為單位建立,它的委員在貧苦農民中間選舉產生。這一組織的基本任務是協助國家政權對農民分配土地,沒收富農的超過當地平均份額的土地并在農民中間重新分配;協助紅軍征集志愿兵;將糧食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按一定的規則分配給農戶;對農戶分配國家政權下撥的農具;協助國家糧食機關打擊糧食投機活動,沒收富農的余糧;協助國家機關在農村開展文化工作等等。1918年11月,在白俄羅斯地區以及歐俄的33個省,建成的“貧苦農民委員會”已經達到12萬個。貧苦農民委員會實際上是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在蘇俄農村的支柱,它起著農村蘇維埃政權組織的作用,正是這一組織,對俄共(布)和蘇維埃政權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落實,起著組織保證的作用。列寧重視加強貧苦農民委員會的建設。6月,他在起草的有關文件中寫道:“為了對貧苦農民委員會的建立、組成和活動進行總的領導,特別成立一個常設會議,由糧食人民委員部代表二人和農業人民委員部代表一人組成。”所有地方的貧苦農民委員會以及地方蘇維埃機關都必須服從于該會議,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1] 395。11月他在中部各省貧苦農民委員會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必須使貧苦農民委員會遍布全國。”[2]175只有不剝削他人的勞動、不隱藏糧食、不以手中的余糧進行投機活動、不趁人民挨餓進行“搶劫”的人,才有權利被選舉為貧苦農民委員會的委員,“在無產階級的貧苦農民委員會中不應當有富農和寄生蟲的位置”[2] 175。12月他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高度地評價了貧苦農民委員會,稱它展現了蘇俄農村的新潮流,體現了新政權下農民的新生活,顯現了蘇維埃國家農村的巨大變革,并認為它標志著農村發展以至整個俄國革命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他說,從此以后,蘇俄農村出現了兩個陣營:一個是“貧苦農民委員會”的陣營,一個是富農即農村資產階級的陣營。全體貧苦農民已經同城市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結成聯盟,繼續向前進,開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同時列寧認識到,當時的“貧苦農民委員會”只是農村蘇維埃政權組織的雛型,它還不夠完善和成熟。只有不斷地對它進行改組和改革,它才能成為正式的蘇維埃組織。如他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黨的中央委員會擬訂了一個貧苦農民委員會的改組計劃,這個計劃將提交蘇維埃第六次代表大會批準。我們決定,在農村中貧苦農民委員會和蘇維埃不應當并存……我們要把貧苦農民委員會同蘇維埃合并,使貧苦農民委員會成為蘇維埃。”[2] 175此后,他的這個論斷及思想在實踐中得到了落實,貧苦農民委員會被改組成正式的農村基層蘇維埃政權組織。
列寧認為,黨做好農村工作,應該依靠全體貧苦農民并團結中農。在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貧苦農民是農村中具有革命性的階級。他們大多處于農村生活的最底層,備受地主和農村資產階級的盤剝,這使得他們和無產階級緊密聯系在一起。十月革命武裝起義,無產階級政黨就是依靠廣大貧苦農民對革命的支持,依靠貧苦農民掀起農村土地革命,通過農村革命的發展有力的支持了工人革命的發展。中農是蘇俄農村人數較多的階層,他們不剝削他人也不受他人的剝削,是無產階級在革命過程中必須團結而且能夠團結的階層。1918年夏天,蘇俄無產階級政黨在農村發起了建立貧苦農民委員會的活動,力圖把貧農組織起來,依靠他們在農村推進革命。在列寧看來,使余糧集中到國家政權的手中,并能在勞動者中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是征糧工作的主要內容,而要完成這一工作,城市無產階級必須同農村貧苦農民及那些存有余糧但不進行糧食投機的階層結成鞏固的聯盟。同年12月,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農村成立貧苦農民委員會是一個轉折點,它表明在十月革命中同全體農民聯合起來的城市工人階級,已經繼續前進,去完成困難得多的的任務——在農村中開展社會主義的斗爭。“我們在農村已經喚起勞動農民的覺悟,資本家暴動的浪潮已使他們同資本家階級的利益最終脫離了關系,勞動農民通過貧苦農民委員會和正在改組的蘇維埃同城市工人團結得愈來愈緊密——我們認為這就是俄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現在得以更加鞏固的唯一的也是最牢靠的保證。”[2] 3511919年1月,列寧在有關會議的報告中認真地總結了以往糧食工作的經驗。他說,蘇俄為解決糧食問題連續采取了幾個重要的措施:“第一個是通過了成立貧苦農民委員會的決定,這一步驟是我們整個糧食政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革命整個發展過程中和革命的構成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2] 405第二個措施是通過了利用合作社的法令,準備利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合作社參與對消費者分配糧食的工作;第三個措施是建立工人的糧食機關,加強對征糧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其中第一個措施最為重要。他說:“只有當我們進一步把貧苦農民即農民中的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組織起來的時候,城市無產階級勞動群眾同農村無產階級的聯盟才能鞏固地建立起來,反對富農和農民資產階級的斗爭才能真正展開。我們在糧食政策上的這一重大步驟,現在仍然是體現我們整個糧食政策的重大標志。”[2] 406這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八大中央委員會的總結報告中,就建立貧苦農民委員會的重大意義再次發表了意見,強調了組織和依靠貧苦農民的必要性。他說:在組織貧苦農民委員會以前,也就是在1918年夏天以前,“我們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資產階級革命”,因為貧苦農民沒有組織起來,在農村里沒有掀起反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斗爭。“但是,自從貧苦農民委員會組織起來以后,我們的革命就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了。”“必須把受饑餓折磨的非農業居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這只有依靠貧苦農民委員會這種無產階級組織才能做到。”[3] 130顯而易見,列寧提出依靠貧農推動農村革命和事業發展的思想符合蘇維埃俄國特殊的國內經濟建設局勢的需要,是十分明確和深刻的。
列寧還主張對中農實行“妥協”和團結的方針。1918年7月,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就蘇維埃政權對待中農的政策進行了說明。他指出,蘇俄無產階級在農村征集糧食的時候,打擊投機商和富農破壞國家征糧的活動,他們不對貧苦農民作斗爭,也不對中農作斗爭。對待中農,無產階級采取“妥協”的辦法,團結和聯合他們,同他們一道前進。他還說,城市征糧隊將運送到農村的商品,需要對中農降價25%,以換取他們的糧食。在俄共(布)八大上,列寧在講話中說,黨的綱領中載有這樣的條文:俄共(布)在實踐中將中農和富農分開,關心中農的需要,把他們吸引到無產階級方面來,用思想影響的辦法而決不用鎮壓的辦法來克服他們的落后性,在一切涉及他們利益的問題上力求同他們妥協,在確定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上向他們讓步。他說:“我覺得,我們這里所寫的,就是社會主義創始人對中農問題多次說過的。”[3] 148他還說,近年來由于無產階級在農村的工作做得不夠好,又由于敵對勢力的煽動和引誘,中農的政治立場動搖于蘇維埃政權與白衛分子之間,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參與了白衛分子發動的反蘇維埃政權的叛亂,所以黨應該加倍重視采取團結中農的政策。如他說:“在代表大會上,我們不僅應當特別強調我們對中農讓步的態度,而且要想出許多盡量具體的、能使中農直接得到一些好處的辦法。”[3] 148在他看來,這些辦法是迫切需要的,因為敵人知道中農處于動搖之中,正在竭力誘使中農離開蘇維埃政權。這一時期,列寧還撰寫了《論中農》《關于同中農的關系問題》等文章,提出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在《論中農》一文中,他說,人們常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什么是中農?“對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不剝削他人的勞動,不靠他人的勞動過活,絲毫不侵吞他人的勞動成果,自己從事勞動,靠自己勞動過活的人,就是中農。”[3] 224他說,自從蘇維埃政權廢除土地私有制以后,農村的中農就多起來了,蘇維埃政權無論如何要同中農建立融洽的關系。他提出:“下鄉的共產黨員必須設法同中農建立同志關系,必須記住,不剝削他人勞動的勞動者,就是工人的同志,我們能夠而且應該同他們建立自愿的、完全真誠的、充分信任的聯盟。”[3] 225在《關于同中農的關系問題》一文中,列寧提出了緊急、迅速改善無產階級同中農關系的措施。如立即減輕向中農征收的特別稅,檢查和減少對中農征糧的數額,檢查并廢除強迫中農加入公社的措施,俄共(布)各省委派人員專門下農村做爭取中農的工作,黨和政府的中央機關成立許多專門委員會派到地方去保護中農的利益等等。1919年11月,列寧在全俄黨的農村工作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中農是私有者農民。作為勞動者的農民,他們靠自己的勞動生活,受資本主義壓迫,是站在工人方面的。但是作為握有余糧的私有者農民,他們是習慣于把余糧看作可以自由出賣的私產的。在饑餓的國家里出賣余糧,這就成了投機者,成了剝削者,因為挨餓的人要拿出所有的一切,高價購買糧食。他說:“這里就展開了最艱巨的斗爭,這個斗爭要求我們大家,蘇維埃政權的代表,特別是在農村工作的共產黨員非常細心非常審慎地對待問題,處理問題。”[4] 308針對過去工作中的失誤,如有的地方建立農業公社和勞動組合的工作進展太快,中農未能理解和未能配合,甚至有抵觸情緒,列寧嚴肅地提出:“必須糾正由于急躁冒進、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對而造成的大量錯誤。”[4] 308在他看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中農的工作不可采取強制的手段,不可急于求成,而必須首先向中農表明,蘇俄不會強制性地向社會主義過渡,更不會強迫中農接受社會主義社會。
列寧認為,即使是處于非常的環境下,黨和政府也應盡可能地照顧農民的利益。在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俄國,農民的政治傾向如何,他們對蘇維埃政權持支持還是反對的態度,事關無產階級事業的興衰、蘇維埃政權的存亡。無產階級政黨和蘇維埃政權只有充分考慮農民的意愿,照顧農民的利益,才能得到農民的認可、支持和擁護。在國內戰爭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和蘇維埃政權由于自身十分困難,經濟力量不足,難以圓滿地做到這些。從這個情況出發,列寧要求蘇維埃政權盡可能地朝這個方面努力。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列寧主張蘇維埃政權用工業品換取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補償。1918年6月,他在莫斯科工人大會上作關于征糧問題的報告時說:不要讓壞分子混進了征糧隊,不要讓他們破壞了征糧隊和無產階級政權的形象,不要違反蘇維埃政權關于征糧的政策,不要把征糧的過程變成“搶劫”行為,對于向國家交售糧食的農民,一定給予紡織品、紗線、日用品和農具,作為對他們的報償。1919年4月,他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農民需要城市產品,需要城市文化,我們應該把這些給他們。只有無產階級給農民這種幫助,農民才會看到,工人的幫助與以前剝削者的幫助不同。幫助農民上升到城市的水平,這是每一個同農村有聯系的工人應該給自己提出的任務。”[3] 247他說,每個城市工人都應該對自己提出要求,努力去幫助農民,即使每個人只能做這項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積小成大,無產階級努力建設的大廈就會站立起來,蘇維埃政權就能得以鞏固,這時農民就會高呼:“蘇維埃政權萬歲!”“布爾什維克萬歲!”如前所述,列寧還主張純潔征糧隊伍,杜絕征糧人員的違紀行為,盡量減輕農民的利益損害。這一時期他多次提出:“應當設法不讓那些總想渾水摸魚的流氓和騙子混進派往農村的征糧隊。寧可少派一些人,但一定要派合適的人。”[1] 406“對征糧軍人員的挑選必須審慎,使得今后在這些下鄉去拯救千百萬勞動群眾免于饑餓而同一小撮富農強盜作斗爭的人身上沒有一點污點。”[1] 407他還提出,編入征糧軍的人員,必須保證無條件服從糧食人民委員部的指令,無條件服從各隊政治委員的領導,嚴格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不得有任何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實踐證明,關心農民的利益,照顧農民的利益要求,根本的辦法之一是支持發展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列寧形成和提出了這樣的思想。1919年4月,他在莫斯科工人和紅軍代表蘇維埃全會非常會議上發出了號召:“從缺糧的城市發動盡可能多的力量支援農業、蔬菜業,到農村去,到烏克蘭、頓河區等地去,以加強糧食的生產。”[3] 253如前所述,他關注農村春耕缺乏種子的問題,想了許多辦法幫助農民克服這一困難。他還關注農村采用新技術和新機械從事農業生產的問題,領導和指導國家政權有關方面克服困難,增加對此方面的財政投入,并且要求將新機械合理的分配到需要發展生產的農民手中。上述這些事實,深刻地體現出他關心和照顧農民利益的思想。
列寧認為,黨應該加強對農民小生產者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應該認識到使這個階層完全改變舊思想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能操之過急。人類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階段后,農民小生產者伴隨封建農村的發展逐漸產生并不斷發展。受相對獨立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影響,農民小生產者容易產生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抵制新生事物和利己主義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和習慣不利于無產階級引導他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掌握政權以后,需要用進步的、科學的世界觀去影響農民小生產者,使他們改變舊思想和舊習慣,但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從這個意義出發,列寧提出了通過長期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漸改變農民小生產者舊思想、舊習慣的思想。1919年7月,列寧在總結農村工作經驗時指出,雖然從征集到的糧食數量上看,征糧工作有一定的成績,但情況并不值得樂觀。因為供應城市工人的糧食只有一半是從糧食人民委員部得到的,也就是通過國家政權征糧及供應的途徑得到的,而其余部分則是從自由市場、從投機商那里購買來的,而且工人們在購買后一半糧食支出的費用是購買前一半糧食費用的9倍。這說明,征糧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說明舊思想和舊習慣在一部分農民小生產者身上有強烈的反映,他們仍在違法進行糧食投機。對此,列寧強調說:“革命的經驗證明,改換管理形勢是一件并不困難的事情,消滅地主和資本家統治階級在短時期內就能辦到,如果革命發展順利,甚至有幾個星期就行了,但是,要改變根本的經濟生活條件,要同幾百年幾千年來養成的每一個小業主的習慣作斗爭,這卻需要在完全推翻剝削階級之后,進行多年的孜孜不倦的組織工作。”[4] 115在列寧看來,消除舊制度對農民小生產者的影響,使他們擺脫舊思想和舊習慣的束縛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當蘇維埃無產階級政權面臨危機,特別是國內戰爭時期,如果提出立即消除農民小生產者的舊思想和舊習慣,立即建立起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那只能是脫離實際的空想和空談。
二、關于努力推進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思想
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一直處于糧食危機和饑荒之中。沙皇政權被推翻和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后,饑荒問題不但未好轉,反而更甚。這個問題正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得不到群眾支持而引發十月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列寧領導俄共(布)和新政權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努力實踐,在實踐中提出了下述重要思想。
列寧認為,“糧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無論是進行國內戰爭還是發展國內的各項事業,均依賴于充足的糧食。無論在何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存需要飲食,都必須解決糧食問題。無論是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共產主義社會,均不能回避這個問題。正因為如此,即使是在剝削制度下,統治者也極為重視解決糧食問題。在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過程中,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過程中,新建立的資產階級政權總是盡最大的努力發展農業,以圖增加糧食產量。譬如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聯邦政府很快發布了宅地法案,規定凡年滿21歲、沒有參加過反聯邦政府叛亂的美國公民,或者申請加入美國籍而沒有拿起武器向美國發起進攻的人,交納登記費10美元,就可以得到1/4平方英里的公有土地。這塊土地被登記者耕種5年以后,就免費成為他的私有財產。這一政策大大促進了美國的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列寧正是根據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實踐,著眼于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糧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的思想。1919年12月,他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的政治報告中,在講到正確處理蘇維埃國家各項工作的關系時說,以前有的人在做房屋的時候,一邊在奠定房屋的基礎,一邊在做房屋的屋頂和各種裝飾品,也就是說屋基和屋頂以及裝飾品同時施工,沒有把打好基礎放在首要的、重要的地位,結果導致工程的挫折乃至失敗。在他看來,過去黨和政府在工作中有類似的教訓。為了能使黨的領導者和政府工作人員吸取教訓,做好工作,列寧鄭重提出:“我們今后一定要更多地把自己的力量用在主要方面,用在奠定基礎上,用在最難解決但我們還能解決的普通的任務上。”[4] 346這個基礎的工作就是糧食工作,包括生產糧食和收集糧食的工作。他還說:“糧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軍事情況稍有好轉,我們就應當盡可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到糧食工作上去,因為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4] 348“只有在我們解決了這一任務、有了社會主義的基礎以后,我們才能在這個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富麗堂皇的社會主義大廈來。”[4] 348在這里,列寧說糧食工作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基礎,說明他將此項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上來認識。此后,他在全俄蘇維埃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在講到糧食問題的基礎地位時又指出,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人們蓋房子從屋頂、廂房或飛檐蓋起,對于打好基礎卻沒有認真地注意,沒有房基放在首要的、極重要的地位,這是難以成功的。他說:“根據我的經驗和對工作的觀察,我認為我們政策中迫切的任務是要把這個基礎打好。必須使每個工人、每個組織、每個機關在每次會議上都談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供應糧食……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愈來愈大的成就。”[4] 392還說,國內戰爭基本上已經取得了勝利,現在展現在蘇俄無產階級面前的是和平建設的大道。“我們的任務是用軍事方面獲得的全部經驗來解決和平建設的基本問題。現在我把這些主要問題列舉如下:首先是糧食問題,即谷物問題。”[4] 389這表明,列寧提出要求黨和政府把全部工作重心用于生產糧食的工作,要重視搞好糧食工作,這是同贏得國內戰爭勝利同等重要的事情。
列寧認為,為采用新技術和新機器進行農業生產,增產糧食,國家須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經歷科學技術的告訴發展,工農業生產迅猛發展。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列寧深刻認識到蘇維埃俄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要求蘇維埃政府高度重視新科技的采用和推廣,以推進農業生產。1918年底,列寧在全俄土地局、貧苦農民委員會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戰爭已經喚醒了大多數農民,戰爭使他們看到現時有著多么驚人的技術奇跡,而這些技術奇跡卻被用來殺人。不僅如此,戰爭還讓他們產生一種想法:技術奇跡首先應該用來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數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產——農業生產。”[2] 353-354這說明,由于戰爭的影響,連最貧苦的農民都能意識到現代科技的巨大力量,都渴望能夠利用這種力量發展自身。列寧提出,黨和蘇維埃政府應該順應農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在此方面有所作為。他說:“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是利用這種力量把最落后的農業生產納入新的軌道,對它進行改造,把它從按照舊的方式盲目經營的農業變成建立在新的科學和技術成就基礎上的農業。”[2] 354當時為了做好這一工作,蘇維埃國家克服了戰爭帶來的經濟困難,進行了較多的經費投入。如同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報告中所說:“蘇維埃政權已決定撥出十億盧布,作為發展農業的專用基金。一切現有的和新成立的公社都將得到經濟上和技術上的幫助。”[2] 176列寧還說,如果農民需要農業生產方面的科技工作者,蘇維埃政權可以給他們派去,盡管有些科技專家對于蘇維埃政權有不正確的看法,但農村的蘇維埃組織可以駕馭他們,使他們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顯然,以新技術來進行農業生產,需要不斷地向農村供應新機械,改善農業生產的條件,提高農村的生產力。蘇維埃政權對此十分重視,作出了積極的努力。1918年春,人民委員會準備制定一個關于給農業供應生產工具和機械的法令,列寧十分關注分配農業機械的原則,專門為該法令草案寫了一個補充意見。他說:“分配農業機械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既要首先保證有利于農業生產,有利于全部土地的耕作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又要對貧苦的勞動農民優先供應農業機械等。”[1] 222在他看來,只有為貧苦農民配備先進的農業機械,才能有效的擴大耕地面積,才能更大地提高農業生產率。這年7月,列寧又代表人民委員會起草了一個關于向農民提供農業機械的決定草案,其中寫道:“成立一個由農業人民委員部、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農機局和糧食人民委員部……代表組成的委員會,研究實際支援農民的措施即向他們供應農業機械的問題。”[1] 456他指示該機構迅速展開工作,提出合理的工作方案,并盡快進行落實。
列寧認為,為支持農民完成播種的任務,國家政權需幫助農民獲得足夠的種子。國內戰爭之初,為了緩解糧食短缺的危機,為了更好地支持前線作戰。農民們原本留作種子的糧食都被征收或食用。春耕時節,農民們紛紛出現種子不足甚至沒有種子的情況。缺乏種子,就更難以收獲,糧食短缺只會陷入嚴重的惡性循環。所以列寧十分關注種子問題的處理。這年5月,眼看著春播任務不能按計劃完成。列寧在起草的有關決議草案中提出:“委托農業人民委員部和糧食人民委員部采取緊急措施,使農民土地以及已作安排的國家耕地盡可能減少春播谷物不足的情況,發展蔬菜種植業和作好秋播的準備。[1] 261”他的意思是,無論是農民自己的耕地還是國家耕地,都應該進行播種,不能因為缺乏種子而撂荒,如果缺少谷物種子則可以種植蔬菜,如果春播不足則要搞好秋播,以秋播的成績彌補春播不足的損失。可是到了8月,種子不足的危機仍然沒有得以徹底解決,列寧繼續關注解決這一問題。如他在有關文章中提出:“讓貧苦農民委員會從富農那里沒收種子糧,無論如何要這樣做,如果現在不行,以后也要向富農征收——先暫時從地主農場拿出一部分糧食交給貧苦農民作種子。”[2] 81在他看來,這應該是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同年底,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討論了發展農業經濟的問題。會上,列寧指出,盡管俄國歐洲部分各省的政府頒發禁令禁止農民吃掉種子,但是農村太貧困了,禁令也組織不了這一行為。他要求重視和解決這個問題。如他說:“讓我們來談談種子怎么辦吧。人們會把種子吃光。必須搶救種子。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更實際呢?必須把種子拿到公共倉庫里去,同時應該向農民保證并使他們相信,這些種子不會成為拖拉作風和不合理分配的犧牲品,而且現在我們的目的是要使全面播種所需要的種子由國家來保管。”[5] 177當時工作困難很多,如耕畜因病亡不夠使用,農具因損壞需要補充等。列寧指出,最重要、最緊迫的是種子問題。如他說:“最好把全部力量集中在最緊迫的工作上,即無論如何要收集到足夠數量的種子,保證播種計劃的完成,在勞動農民即貧苦農民和中農人數最多的地方開始大規模地推廣已試驗過的改進農業的措施。”[5] 178在列寧看來,解決種子問題是克服饑荒、緩解國內危機的關鍵。蘇維埃政權建立后,農業工作是否能走上正軌,農民是否能堅定的站在無產階級一邊,是否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成敗的關鍵就在于種子問題能否解決。
上述列寧的思想,對蘇俄發展農業生產和進行國內革命戰爭產生了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列寧. 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寧. 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寧. 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寧. 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寧. 列寧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