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梅
摘 要:界首彩陶是皖北地區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它伴隨著皖北的民俗文化傳承至今,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文化。人們慷慨豪放和樸素勤勞的品質創造出造型飽滿,風格樸拙大方的彩陶,成為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刀馬人”圖案作為界首彩陶獨具特色的紋樣,在民間傳統陶瓷中是別具一格的。它舒暢,優美的線條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諧,人物在造型、妝飾、動作等方面的塑造都為界首彩陶的裝飾起到了生動活潑的效果。
關鍵詞:界首彩陶;民間工藝;刀馬人;紋樣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11-02
界首彩陶是皖北地區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它伴隨著皖北的民俗文化傳承至今,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界首是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淮河的中游,歷來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人們慷慨豪放和樸素勤勞的品質創造出造型飽滿,風格樸拙大方的彩陶,成為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由于界首地處于黃河支流,因此黃河定期泛濫后沉積下來的黃色粘土是界首彩陶采用的原材料,即當地的黃膠泥,窯工又稱之為“黃河淤”。傳統的界首彩陶是作為一種生活用品被人們所使用,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提升,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界首彩陶發展成為了具有民間藝術的工藝品。
一、界首彩陶的起源和發展
界首彩陶工藝起源的年代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在宋代一口井中發現了界首彩陶的殘片,因此推斷出宋代是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藝最晚時代。另外,據《中國歷史地圖集·隋唐部分》記載,唐三彩三大產地之一的鞏縣距離潁河不足百里,而水運又一直是古代運輸的重要方式,所以界首彩陶工藝的發展很有可能是通過潁河直接或間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藝的影響。
界首彩陶在元代以后吸收了當地比較盛行的木版年畫和剪紙貼花的裝飾技法和紋飾內容,出現了刻畫、剔花工藝,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在清晚期至民國時期,界首的戲曲藝術較為盛行,每逢重大節日都會進行戲劇表演,所以界首彩陶在繼承前期制陶技藝的基礎上,紋飾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除了花鳥魚蟲外,出現了大量以傳統劇目為題材的人物場景畫,刻劃、剔花裝飾工藝更為普遍。建國初期,著名窯工盧山義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馬人”酒壇,曾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反響,東歐地區的一些國家爭相收藏其作品,盧山義先生也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間藝人,與紫砂藝人顧景舟等大師齊名。他的“三彩刻花缸”作品獲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質產品獎。“文革”后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文化藝術的到很大發展,界首彩陶也迎來了一個藝術的春天。著名工藝美術家韓美林先生曾親臨界首工藝陶瓷廠,在他的指導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烏金釉、金砂釉、孔雀藍釉、玫瑰紅釉等,代替了原來的鉛釉,質地較前更為緊密,彩釉更加艷美,產品遠銷東歐、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21世紀的界首彩陶大部分作品依然是繼承之前的傳統風格和圖案創作,而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也有小部分作品加入了現代元素。
二、界首彩陶的風格和文化內涵
界首彩陶的原料是采用黃河泛濫后的泥土,因此具有特有的顏色,而風格又繼承唐三彩風格,色彩上主要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同時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以一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盧山義的"刀馬人"系列是其代表。
界首彩陶的創作者大多都是生活在農村的百姓,因此它的文化內涵體現了皖北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追求和諧、崇尚自然的審美趨向。界首彩陶鮮艷奪目,色彩豐富,表現出了人民對生活的熱情,而這鮮艷的色彩也受到歐洲人的喜愛。
三、界首彩陶的構成和造型的設計
界首彩陶造型裝飾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彩陶圖案上的空間的處理、畫面的布局黃金率的無意識應用等元素的最佳組合,創造出了界首彩陶。界首彩陶創造美的原理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社會生活中不斷觀察、發現、提煉和不斷創造的結晶;從單純的摹擬刻劃到綜合的藝術創造,從偶爾的發現到熟練的掌握,如此反復實踐,受到啟發,得到規律,才歸納總結出的。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于潁河兩岸的膠泥層,因此,又具備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點,所以它的均衡美、對稱美、裝飾美,是源于生活、根植于本土的美的集合。
界首彩陶的造型是在實用的基礎上進行的設計。它的造型多以圓形為主,決定圓形特征的因素有兩點。
其一,圓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實用性更強,而且,在燒制過程中,圓形陶器不易變形。
其二,源自于當地的民間風俗。“陶”有“掏”之諧音,“圓”有“團團圓圓”之寓意,二者結合,即為掏個團團圓圓。
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帶盛行嫁娶之時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壇的習俗,圓形的陶壇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鵲、蓮花鯉魚等內容,牡丹象征富貴、梅花喜鵲寓示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則有連年有余之意,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無一不體現當婚新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圖形的基礎上大量而又科學地運用S線正立面雙側S線,不僅使造型的外廓線富有變化,對陶器的容量和整體美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眾多界首彩陶中的圓形陶壇、陶罐,其高與直徑之比,大多在6:4左右;三彩陶掛盤的底部與盤底之比也多在6:4之間,界首彩陶的形體十分符合黃金分割法。因此,在自然干燥和燒制過程中其變形率最低。同時界首彩陶的造型設計還運用了少許直線
多應用于頸部。這些短直線的運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襯托作用,使圓的更圓,飽滿的愈顯飽滿,而且豐富了造型形體語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剛,避免了造型單調、平淡的弊端。直線只有長短的變化,而弧線則有力度和形體的多樣性,直線與弧線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統一、協調、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四、界首彩陶中的“刀馬人”圖案
界首彩陶的裝飾題材非常豐富,有植物題材、動物題材、人物題材等,鄉土氣息濃郁,生動質樸。“刀馬人”圖案是界首彩陶裝飾圖案中最具代表性的圖案。它是以近現代戲劇中刀馬人物紋樣而形成的,將戰將、戰馬、兵器相組合,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動作場面,具有民族地域性特點。“刀馬人”圖案作為界首彩陶獨具特色的紋樣,在民間傳統陶瓷中是別具一格的。它舒暢,優美的線條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諧,人物在造型、妝飾、動作等方面的塑造都為界首彩陶的裝飾起到了生動活潑的效果。
刀馬人圖案最早出現于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上,表現形式多為當代山水人物畫的風格。1949年以來界首彩陶的圖案題材大多事來自于剪紙、藍印花布、木板年畫題材,內容較為繁雜。新中國成立后,“刀馬人”經過盧山義為代表的藝人們的發掘與創新,形成了具有民間特色的表現形式和造型風格。界首彩陶中的刀馬人是盧山義大師受到木刻版畫門神秦瓊、尉遲恭形象的啟發,結合古代戲劇歷史人物故事而創作的。構圖采用傳統戲曲人物故事圖式,結合明清版畫的風格。適當留白,虛實相間,借鑒了傳統繪畫的構圖方式。同時,界首彩陶的刀馬人圖案是利用硬器勾畫紋路的,產生凹痕的表面,呈現出雕刻的獨特意象,使得彩陶的裝飾意味更加濃郁。用線描和雕刻的手法塑造的畫面,充滿了中國畫的白描意味,并優美的勾畫圖案使粗獷質樸的界首彩陶呈現出來的細膩、婉約之美的。界首彩陶的刀馬人紋樣描繪的刀馬人披盔戴甲、刀劍飛舞、戰馬嘶鳴的形象,運用蒼勁有力的線條,刻畫出粗放奔放的造型。20世紀50年代盧山義大師制作的三彩剔花刀馬人酒壇受到國際藝術家的高度評價,稱其為“有形不至而藝至之妙趣”,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刀馬人酒壇已成為界首彩陶的標志。“刀馬人”圖案作為界首彩陶的標志性圖案,近些年來隨著界首彩陶的發展深受國內外愛好人士的贊譽。
五、界首彩陶與“刀馬人”圖案的現狀
如今,商品經濟沖擊著每個行業,現在民間陶器的生存狀況也在受到挑戰。由于界首彩陶的制作是家庭個體作坊,并且幾乎是純手工制作,成品率很低。界首彩陶銷售也主要是政府的扶持,作為地方特色禮品相送。而制作技藝也是不傳外姓的,制作彩陶時,不準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學習的話,只讓他們自己觀看制作過程,然后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當制作出來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證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輩才開始給予指點。有的年輕人還不愿意從師學藝,所以也面臨著繼承并傳承下去的困境。
現今,電子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傳統文化習俗慢慢被忽視,戲劇欣賞作為一種民間娛樂方式也逐漸被取代。由于彩陶裝飾是前輩結合當時流行的戲劇元素進行的創作,“刀馬人”圖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因而也受到了影響。然而,國家非常重視工藝的傳承和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界首彩陶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彩陶,在吸收不同優秀文化元素中可以創造出輝煌的未來。
六、界首彩陶中“刀馬人”圖案的創新
根據界首彩陶“刀馬人”圖案的發展的現狀,如何將刀馬人圖案進行創新,是當今刀馬人圖案傳承發展的關鍵問題。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弘揚傳統文化和傳承民族技藝。
(一)刀馬人圖案元素的創新
在對刀馬人圖案進行創作之前,我們應該向前輩們進行深入的請教和學習,了解刀馬人圖案創作的過程和工藝要求,為紋飾在現代設計中的再創造提供理論基礎和創作依據。將界首彩陶的“刀馬人”紋飾進行系統梳理、歸納分類。以專題的角度,分析“刀馬人”紋飾產生的背景、藝術價值。按照造型、服飾、動作、場景、男女等之間的異同進行比較。研究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紋飾在界首彩陶運用上的特點,并將其進行創新置于現代設計中加以解讀。
(二)圖案制作工藝的創新
推陳出新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刀馬人圖案的制作工藝也要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中,要尋找代表時代特征的新的品種和新的創意與刀馬人圖案相融合。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不斷吸取現代工藝美術技法,與其巧妙結合,在傳承和創新中不斷完善,從而逐步融入現代社會,參與現代家居生活。
(三)風格形式的創新
從藝術風格和結構方面研究其特點尋找傳統紋飾符號的形式美,與現代創新設計的紋樣進行比較。對刀馬人圖案的題材,我們可以豐富其多種形式的審美表現,進一步提高對刀馬人圖案的藝術品味。拓寬其創作思路,提升界首彩陶傳統文化地位,使刀馬人圖案更加現代化和時尚化。
通過這些措施使傳統藝術的地域文化脈絡傳承下去,重新綻放出美麗的面貌。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結題的研究成果,編號:SJLX16_0522。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界首縣文化局.界首縣文物志[M].合肥:安徽省界首縣文化局,1985.
[2]周晶晶.界首彩陶[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3]高峰.界首彩陶的本原文化[J]文藝研究,2000(09).
[4]葉晶晶.論界首彩陶的傳承與發展[D].合肥:安徽工程大學,2010.
[5]宣雅琳.安徽界首彩陶設計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