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碩
在經過數十年兩位數的高速經濟增長之后,到2011年前后,中國經濟開始進入7%-8%的增長區間,去年更是降低到6.7%的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增速的變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是經濟增速結構性而非周期性變化,由此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和經濟結構向中高端發展的“新常態”。新常態的宏觀經濟條件,加之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的深刻變化,多重因素促使中國投資促進工作進入新階段,投資促進政策必須主動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進行相應的再定位、再調整。
定位新變化
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條件下,經濟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轉換,由原來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由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式發展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資源配置方式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對投資促進工作的對象、內容和方式都帶來深刻影響。同時,土地和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更為明顯,也是影響投資促進的重要因素。
當前,經濟增長速度向中高速轉換要求調整投資促進的總體定位。近十多年來,投資促進工作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是我國經濟保持幾十年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由于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導致投資促進工作的角色也產生相應變化。從最近十余年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我國經濟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增長率回落到略低于兩位數;2009年到2010年經濟增長率有所上升達到10.6%;此后幾年經濟增速再次回落,至2016年穩定在6.7%左右。經濟發展增速變化對投資促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增速變化內含著經濟發展要素約束的增強,原有單純的低成本快速擴張方式不可持續,投資促進要從這一形勢出發理性調整思路,在工作重點上要更加注重對高端經濟要素的引進,在工作原則上要突出對于經濟增速調整的適應性;投資促進的總體定位應改變原有的以推動經濟增長為主的模式,轉向服務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模式。
而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率型轉換也要求調整投資促進的方向定位。在過去經濟粗放式增長模式下,市場競爭主要靠數量擴張來實現,環境承載能力已經不堪重負,投資和消費關系不匹配,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農業發展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改變經濟發展的上述不利局面是投資促進工作的重要指向之一。為此,投資促進工作應當適應變化,服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把主攻方向調整到促進高端產業和高端項目發展上來,完善引進投資項目的評估,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向質量型、可持續發展型的招商引資政策轉變。
再者,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換也要求調整投資促進的動力定位。在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曾一度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發展路子,在當前條件下,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要發展只有創新,迎頭趕上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新一輪浪潮。經過幾十年發展,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投資促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要從過去以招商引資帶來的資本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為主,轉換到聚集創新要素、聚集經濟發展高端資源為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通過高端創新要素和資源的驅動,來實現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同時,經濟新常態要求通過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的發展,優先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逐步化解產能過剩風險等舉措,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投資促進工作中,要注意選擇恰當的行業,重點引進促進產業升級的,能夠優化產業鏈發展的項目。
當前投資促進中的問題
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投資促進工作帶來全方面的新要求。然而,與經濟新常態的要求相比,當前投資促進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投資促進理念、戰略和方式方法的調整等方面。對這些問題的充分認識和認真改善,事關投資促進長遠發展大局,應當是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努力方向。
當前投資促進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政府主導投資促進與經濟發展需求的匹配性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近年來圍繞這一方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取得較大成效,經濟體制改革的進步在為投資促進創造良好條件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目前條件下,總體來看大部分地區投資促進還是以政府主導,市場化程度不高。政府主導的投資促進的確有利于加強宏觀調控,強力推進工作落實,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中充分證明了其功效。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經濟機制需要不斷健全完善,政府主導的投資促進模式不斷顯現出一些弊端,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不協調的方面也在顯現。政府作為行政主體,是公共管理組織而非商事主體,市場敏感度遠低于政治敏感性。
再者,投資促進市場化程度與新常態的適應性不夠。在經濟新常態下,投資促進更應當進一步向市場行為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常都是出于市場和商業利益考慮投資促進問題。而由行政主體從事市場行為,容易出現政府對投資者的投資偏好了解不夠深入,決策失效,為達到目的不計成本等問題。行政意志與市場驅動也存在矛盾,由政府主導的招商活動往往受到行政意志的主宰,甚至在個別地區出現形象工程、不顧當地經濟發展實際、超越當地發展階段的投資促進行為,由利益驅動的市場化行為與政府不計成本的造勢行為形成矛盾,造成部分招商引資活動扭曲、失效的現象,其效果并不能與經濟發展相匹配,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
其次,投資促進的資源配置功能與新常態的要求存在差距。從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不斷深化,經濟資源的稀缺性也越來越成為突出問題。這客觀要求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市場配置資源是最為有效率的方式。這意味著,凡是依靠市場機制能夠帶來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會損害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都要交給市場。但是目前的投資促進模式下,投資促進對于科學優化資源配置的效果并不明顯,這也是當前投資促進工作需要大力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
政策的改進方向
首先在政策的宏觀導向上,要實現政府主導向政府統籌轉變。
為了適應新常態下的投資促進改革,政府在投資促進方面的職責應當進一步集中到統籌政策的制定、頒布和實施,抓宏觀、抓大局,引導投資者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守法經營;統籌產業規劃,研究制定本地適合投資的產業目錄,引導投資方向。
同時,要改革投資管理體制,加快核準制向備案制轉變,推行負面清單模式。
在投資促進中,要致力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這并不意味著不重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明確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投資促進中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應當體現在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強化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要準確定位政府部門和社會招商機構的角色和互補關系,充分利用社會化機構的專業能力,加快招商引資社會化進程,市場能決定的政府不再參與。
還應創新投資促進政策導向,服務新常態下的經濟中高速發展。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投資促進工作要適應經濟中高速發展,必須加速投資促進理念、內容、技術現代化。投資促進要轉變政策的總體導向,引導和推進投資促進方式創新,提高投資促進的有效性。要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云平臺”應用,搭建完善的投資促進信息網絡體系。同時,經濟發展新常態,給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投資促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資促進工作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投資促進工作必須主動適應國內和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不斷調整、優化投資促進戰略,扎實推進投資促進工作。
而且,政策還要有助于提升投資服務質量,優化投資環境。
包括投資前期服務、中期服務和后期服務在內的投資服務,是投資促進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前期和中期服務促成項目落地之后,就要及時跟進、適時調整和完善投資后期服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及時完善政策、法律環境,改善投資促進工作,以此為核心優化投資軟環境,切實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充分保障。同時,要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專業化的投資服務體系,針對當地經濟特點、產業特點和引資特點,因地制宜創新個性化、定制化、專業化的服務,使外部資本進得來、留得下、有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