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松
湛江藝術學校
【摘要】文章主要針對“互聯網+”時代下音樂創作的轉變展開思考,對思維方式的改變、創作平臺的轉變以及創作方式的轉變做了詳細的闡述和系統的分析,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創作;轉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必然會影響各行各業。對于音樂創作來說,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變才能適應新的時代環境而得到進一步的質量提高。基于此,本文就“互聯網+”時代下音樂創作的轉變進行了思考,相信對有關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幫助。
一、“互聯網+”時代思維方式的改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各種可能。音樂創作也是如此。傳統的音樂創作更多的是通過作曲家自身的靈感而逐漸編織成一整套的音樂形式進行傳誦,是思維具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互聯網在音樂創作中的引進給音樂創作本身帶來了新的靈感,作曲家不僅可以將互聯網與傳統形式相結合,而且最關鍵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使得音樂創作能夠出現更多的形式,通過思維方式的轉變將傳統的音樂體系通過全新的思維方式演繹出來。
(一)創作者的思維方式
傳統時代的物理、生理思維方式在音樂世界逐漸將通過“互聯網+”轉變為數字立體式思維意向。音樂創作的概念將全面被推翻,利用數字化的立體形式帶入到音樂世界當中,將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具體化,通過物理與生理的雙重映照自動投射到互聯網映像當中,減少創作靈感的流失。同時,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將逐漸區別于傳統的形式,而利用數字世界的具象化感知與方式有效地進行轉變。
(二)消費者的思維方式
由于新媒體數字的引入,聽眾對不同音響、音色的感知要求逐漸增強,尤其是各種“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興產物逐漸進入到消費者的生活當中,使得消費者不單單滿足于單純的音樂消費,更多的是想要通過參與的消費形式來進行多元化消費,將混合音色、電子音色、無音高音色進行混合。“互聯網+”使更多的消費者從消費主體變為創作主體與消費主體相結合的形式,更多的消費者也是音樂的創作者。手機APP的便利使得音樂創作可以通過手機操作來簡單實現,而不是傳統的極具神秘感的不可觸碰的產物。
二、“互聯網+”時代創作平臺的轉變
在音樂創作當中,傳統的音樂創作平臺往往是實體平臺,而在“互聯網+”時代,則主要將音樂創作的平臺引入到虛擬數字化創作平臺當中,這不僅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實現音樂創作,也能夠為音樂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傳統的音樂創作過程,需要多人、多種樂器配合,不僅耗時,而且耗力。在“互聯網+”時代的音樂創作平臺當中,可以通過虛擬的音樂演奏、虛擬的樂器配合等來實現對音樂創作成果的演練,以進行有效的修改。
網絡已成為大眾進行互動交流共享的一種有效平臺,將不同的創作群體進行整合,將不同的創作資源進行整合,使更多真正有興趣和熱情進行音樂創作的主體參與到音樂創作中。這個平臺也為音樂創作群體提供了可視化的交流平臺,使全民投身于音樂創作的熱潮當中,拉近音樂與民眾的距離,將音樂創作植根于生活,創造出具有生活氣息的音樂作品。
三、“互聯網+”時代創作方式的轉變
創作方式被“互聯網+”時代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作曲者會不斷出現新的音源、音色、音響,通過自動化識別人腦意識的錄入等形式改變傳統的創作方式。同時,音樂創作可以通過簡單的音樂旋律調試來感知,而不是依靠傳統的復雜過程來進行,這不僅縮短了流程,而且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一)新技術的轉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音樂創作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轉變了音樂創作的技術,使得音樂創作能夠以更有效、更便捷的模式來進行,而不僅僅依靠簡單傳統的形式來完成,音樂創作的整個流程都能夠進行技術的轉變。在音樂創作之前,新技術的引進能夠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靈感,在創作的過程中,新技術的引進能夠將創作靈感進行數字化錄入,將樂曲進行多階音頻嘗試,并在設備上進行仿制錄曲制作,新技術媒體對于音樂創作技術手段的拓展是空前的、劃時代的。通過新技術對音樂創作進行量化,將數字化新興技術投入到音樂創作當中,使得音質、音高、音色等音樂元素更加精確的利用與銜接,為創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創作空間,也能夠虛擬化代入式讓創作者感受采風-創作-演奏-錄制-出版等環節,如真實實踐創作的感知一般,夠將創作與生活進行結合。
(二)創作群體的轉變
“互聯網+”時代下的音樂創作將作曲、演奏進行分離,使得創作群體更加大眾化,通過簡單的APP形式就可以輕松實現創作。這些音樂創作不一定用于發表,更多的是滿足消費者自身的音樂體驗,使消費者根據自身的喜好來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APP形式可以設定不同的創作群體模式,或者將專業創作者與非專業創作者進行區別,也可以將不同作用或者形式的創作進行劃分,用于不同的形式,使音樂創作本身有了更多的樂趣,而不至于讓創作者感覺枯燥乏味。在“互聯網+”時代,有的軟件支持基于Web云技術的制作與剪輯、合成、混音等,從而促進了非專業音樂領域人員的創作。
(三)創作對象的轉變
“互聯網+”時代下的音樂創作出現了兩極性特征:為專業群體的創作提供了更豐富、更復雜的技術手段;為大眾化的群體提供了更簡易、更便捷的創作工具。數字化創作方式主要通過音序化、音頻化及算法方式創作來實現,這些創作方式主要以電路模擬VCO/VCF、FM調頻、SAMPLING采樣等多種高科技手段來實現,以真正轉化音樂創作的對象。
1.豐富、復雜的技術手段創作方式
音頻化創作與算法方式創作相結合屬于一種較為豐富、復雜的技術手段。通過多種調制方式來實現音頻創作,運用計算機編程語言對音樂要素的各種處理實現計算方式創作,將這兩種技術手段結合使用,能夠覆蓋多區域音樂創作的形式,將音樂創作推向多元化與現代化。
2.簡易、便捷的創作手段
運用計算機中安裝的音樂制作軟件,通過鍵盤或聲音序列發生器輸入音符,后期再對其進行的簡單加工,可以實現簡單便捷的創作。這種手段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環節,實現了音樂創作的產業化。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活力,促進了音樂創作思維方式的轉變。創作者和消費者將共同引領音樂新興時代的到來,通過建立相應的創作平臺將不同的創作體進行整合,利用新技術與新方式逐漸將音樂創作的形式與思維引入到互聯網的體系當中。
【參考文獻】
[1]初熙.網絡時代基于“云”協作的音樂/音頻制作[J].演藝科技,2015(05):1-5.
[2]余婧.“互聯網+”時代下音樂產業的生存之道[J].北方音樂,2015(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