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馮麗霞+謝靜靜



河北醫科大學外語教學部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和訪談,對240名醫學生進行的思辨傾向調查表明:總體而言,醫學生的思辨人格呈中性傾向,八個維度中,除好奇心和分析性呈正向傾向外,其他六個維度均呈現中性和負性傾向。基于此,提出了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思辨能力;醫學院校;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社科研究2015年度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策略探析》(編號:GH151107)。
一、研究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一章寫道:“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彼急婺芰Φ呐囵B已成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Paul & Elder,2006)。有關思辨能力的研究,西方國家各類的研究成果甚多。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項能力;構建思辨能力的量具;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養的途徑及其有效性。近年來,國內外語界對思辨能力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思辨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是思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解決問題、評價觀點、做決定時進行思辨活動的穩定一致的心理驅動力(Facione,2006)。思辨傾向不是一成不變的,具有可教、可學的特點,積極、正面的思辨傾向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因此,了解學生的思辨傾向現狀對于培養其思辨能力至關重要。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思辨能力培養應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已經是外語界的基本共識,也符合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通過梳理歸納相關文獻,筆者發現當前國內思辨能力研究主要具有兩個特點: 1.相關研究大都是圍繞英語專業學生展開,完全針對醫學生的思辨能力研究缺乏;2.可直接應用于醫學生英語教學實踐的思辨能力研究成果鮮見。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醫學院校學生思辨傾向現狀,著眼于探尋在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思辨能力進行培養的可行性策略。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隨機抽取的河北醫科大學一到三年級的本科生,回收有效問卷240份:男生占44.1%,女生占55.8%;13級學生占24.5%,14級占22.5%,15級占52.9%。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及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其中調查問卷在2016年6月通過問卷星進行發布和回收。調查問卷共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思辨人格傾向調查。該調查問卷來自文秋芳教授2009年版思辨人格傾向量表,同時借鑒其研究結果,將其數據分析中發現的4個無效題目刪除。量表共含八個維度:分析性、好奇心、堅韌性、自信度、求真性、認知成熟度、開放性、正義性,50道題目(各維度所含題目數量見表1),選項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6個等級,進行因子加權處理(各維度內各題項得分總和/該維度內題目數*10)后滿分為480分。總分240分及以下為負性傾向,320分及以上為正性傾向。整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838,學術性和社會性的α系數分別為0.817和0.818。結合各維度的α系數,總體而言,該量表的信度指標符合統計要求。
(四)數據分析
問卷提交后,初步的統計和分析由問卷星平臺自動完成,深入的統計分析工作通過SPSS22.0軟件進行。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思辨傾向各維度總體調查結果
如表1的描述性統計顯示,醫學院校本科生思辨人格傾向總分為289.45,整體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具體來看,在八個維度當中,好奇心(43.39)和分析性(42.31)分值超過40,呈現正性傾向;自信度(37.93)、正義性(36.82)、堅韌性(34.91)、開放性(32.40)和求真性(31.98)分值均處于31-39,呈現出搖擺不定的中性傾向;認知成熟度(29.71)不足30,呈現負性傾向。從排序上來看,好奇心第一,認知成熟度第八。
總體而言,醫學院校本科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好疑,好問,好學,有獲取知識的迫切愿望,而且推理、運用證據解決問題的分析能力強;看待事物、處理問題上,武斷,從眾,簡單化,認知成熟度差。同時,上述呈現中性傾向的五個維度說明,醫學生對自身的思辨能力信心不足,怯于挑戰權威;面對不公正、違反道德、觸及法律等事件時立場不堅定;抗挫能力差,做事缺乏計劃性、專注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和堅韌的品質;心胸不夠開闊,不善于容忍、尊重不同意見;尋求事實真相的探索精神不足。
(二)不同年級學生思辨傾向各維度調查結果
本研究還對三個年級分別進行了統計學分析。如表2所示,三個年級的思辨人格傾向總分分別為大三291.3355,大二284.7147,大一290.5913,與總體情況相同,均屬于搖擺不定的狀態;除2015級的學生的認知成熟度達到30.51外,各維度得分也和總體情況相應維度處于同一區間;且除2014級的開放性和求真性順序對調外,各年級與總體情況的排序也完全相同。由此可見,三個年級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的任務都十分艱巨,尤其是認知成熟度亟待提高。此外,針對三個年級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三個年級的思辨傾向不具有顯著差異。
(三)本研究對醫學生英語教學的啟示
上述針對醫學本科生思辨人格傾向的調查結果,為英語教學帶來以下啟示。
首先,現狀不容樂觀,英語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切勿一味地追求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其次,教師自身的思辨能力對于增強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因此英語教師自身的思辨能力發展不容忽視。再次,英語教學中,向學生灌輸思辨能力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自我培養思辨能力的動機,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需要多方聯動的系統工程。最后,實際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全面推進教材編寫、課程設置、課程評測、第二課堂建設、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比如說,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自主學習式、教師引導式、角色扮演式、研討式、辯論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訓練。
四、結語
本研究基于文秋芳團隊的思辨人格傾向量表,借鑒于巧麗、金雙軍等的研究視角,分析了河北醫科大學本科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的思辨傾向現狀。結果表明:總體而言,醫學本科生的思辨人格呈中性傾向。鑒于此,師生雙方思想上應重視思辨能力培養,在實踐中全面推進教材、課程、評測、第二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由于時間、精力和能力所限,本研究還存在諸如取樣范圍較窄、未開展追蹤調查等局限。此外,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也有待于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Paul R&Elder 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2006.
[2]Facione,P.A.Critical Thinking: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J].Insight Assessment, 2006.
[3]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3(05):59-66.
[4]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8(03):49-58.
[5]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等.對我國大學生思辨傾向量具信度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1(06):19-23.
[6]于巧麗,肖德法,王嘉.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思辨人格傾向研究[J].外語研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