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桑羅布

【摘要】 旅游發展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本文以個體感知為突破口,研究旅游地區給居民帶來的經濟影響。在當地居民眼里發展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怎樣的,這樣的途徑是最可以測度旅游給居民經濟影響的最直接效果的。本文以日喀則為例、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對旅游中居民的經濟影響感知進行評判,得出居民對于日喀則旅游所帶來的經濟影響非常滿意的結論。
【關鍵詞】旅游經濟 居民感知 經濟影響
一、社會基本信息統計分析
在被調查者基本社會特征統計中,通過包括調查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主要收入來源和總收入情況在內的被調查者的社會基礎信息。
由上邊可見,本次問卷調查抽樣男女比例相當,接近于各占一半,符合抽樣標準。抽樣當地樣本年齡18歲以下的30人,占樣本總量的10%; 19-30歲的98人,占統計總量的33%;年齡在30-50歲的有144人,占總量的48%; 51歲以上的有28人,占統計總量的9%。日喀則地區居民的文化程度方面基本呈現整體偏低狀態,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總的一半以上。
日喀則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分為農業、從事旅游相關工作、政府工作、外出打工和其他類工作,其中農牧業人數最多,達到138人,占總量的46%;其次為公務員,有67人,占總的22%;做其他方面工作的有42人,占15%;外出打工人員30人,占總量的10%;旅游從事業的有23人,占總的7%。如果居民的個人平均月收入分為四個區間段,年收入2000元以下的只占29%; 2000-4000元的有77人,占總量的26%;4000-6000元的有75人,占總量25%;6000元以上的有61人,占總量20%。
二、居民感知調查統計分析
對于居民感知方面的問題,本次調查采用了里克特量表的計量形式,生活中的經濟變化問題對自己或社區的影響程度進行評分,選項分別是1分、2分、3分、4分、5分,隨著分值的增加,表明影響程度的增強,即1分表明不受該因素影響、5分表示受該因素影響強烈。如此量化可使得居民在對于經濟影響的感知回答中較細致準確的表達出想法。此外,為直接統計當地居民對旅游經濟影響的感知,感知部分的提問均以旅游所引發的影響角度,包括了正面影響和負面影晌,以直接的方式提問。
三、個體基本感知
日喀則居民個體對目前當地開展鄉村旅游所造成的基本經濟影響上,對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分均超過3. 5分,即村民對個人的經濟改善狀況達到“滿意”程度;同時,標準差大多不超過1或與1很接近,即接近比較滿意的程度。其中對生活環境的滿意度達到了均值4. 26,體現為居民對生活環境的態度平均可以超過“比較贊同”,達到“滿意”。
從個體來講,居民對當地開展旅游帶來經濟收入增多等生活水平的改變持滿意態度。對于生活環境、閑暇時間的娛樂等生活質量的提高更是反映出良好的感受但隨著旅游收入的增多,漸漸地生活用品價格也普遍上漲;從而居民帶來生活成本上的壓力。
四、個體經濟地位感知
對于旅游收入在個人經濟收入中的比例,個體經濟結構變化的感知欄目中,居民對其認同度比較高,旅游幵發后他們個人對工作的選擇性更多了。
在抽查的樣本中,當地居民認為其對當地旅游比較依賴,旅游對農業的生產條件比較有利。值得一提的是,農業在個人心目中的經濟地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當地農民更趨向于認同對其個人來講,他更愿意從事其他經濟效益高的工作而不愿意務農。
五、整體經濟結構感知
在整體經濟結構認知調查中,居民們比較同意村寨收入來源變廣、村中工作對年齡的限制要求變低這樣的就業結構變化,旅游發展后居民之間貧富差距比較小。
隨著旅游的開發,居民不斷從旅游中獲得更高效的收益,雖然仍有很多村民繼續以種田為生,而從居民對去農化的感知可見,當地居民都比較傾向于從外購買農產品以滿足生活需求旅游經營戶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尤其對于旅游經營戶而言,其外進農產品的需求更高。
六、旅游對經濟影響的評價與結果
(1)在個人基本感知的測度中,居民對當地旅游開發帶給個人基本經濟生活的感受為非常滿意;同時,居民對旅游經濟影響的個人方面達到普遍認同。
(2)在個人經濟地位感知的測度中,居民對當地旅游開發給個人經濟結構帶來的改變的評價為較滿意;同時,對鄉村旅游經濟影響的個人經濟結構改變達到了很滿意的效果。
整體經濟結構感知的測度中,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帶給整體經濟結構的改變的感受為非常滿意;在整體經濟結構的影響上達到了普遍非常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