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本文以筆者班下的一名具有被動社交的李同學為個案研究對象,從被動社交能力的概念、成因以及轉變策略等方面,以小見大,從學生中的個體社交能力的匱乏,窺視整個成長過程的影響因素,從而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被動 社會交往 轉變
自古以來,人都是以群居方式生活,一個單獨的個體是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的,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便形成了一種關系,稱之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能力便是社會交往能力,簡稱社交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作為人類,就必須得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而有這么一個群體,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有的是不擅長社交,有的是被動社交。本文將以筆者的一個學生李同學作為個案研究,探訪如何改善與轉變學生的被動社交能力。
一、被動社交能力的概述
被動社交能力,顧名思義即消極、被動、沒有任何主動性,與積極的社交能力相對。被動社交能力,一般普遍于自閉癥人群,他們獨立于俗世之外,不聽也不言。本文所探討的個案李同學便是屬于有輕微自閉傾向的學生,在班級里,從不主動言語,從不主動與人交往。但所幸的是,當他人主動找其談話,李同學也會少量言語應答,屬于本文所探討的典型的被動社交人群。
二、被動社交能力的成因
在與李同學長時間的溝通交流之后,筆者初步可以鎖定形成被動社交能力的成因,影響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三個: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自身因素等。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響該生被動社交的一個關鍵因素,或者說是主要原因。李同學,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屬于典型的留守兒童,一年級至初一,跟隨父母并異地就讀,此時的他性格開朗,成績也優異。在初二那年,李同學因升學需要轉回原籍就讀,成為性格轉變的轉折點。李同學所轉入的學校,有分所謂的重點班和普通班,經過父母的多方努力之下,李同學有機會轉入重點班,然而父母的一廂情愿非孩子的意愿,以李同學的反抗失敗、不情愿的就讀重點班結束。從此之后,李同學以我們所理解的無聲的言語來反抗家庭父母的安排。李同學由原先的主動積極的社交性格,因家庭父母的作用之下,轉變為被動社交。此種現象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可以說是非常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傳統家庭的期盼,殊不知,這種期盼卻成為了一種無形的枷鎖,束縛了家庭父母,也束縛了孩子。
(二)學校因素
在李同學的性格轉變過程中,學校起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說則是學校的重點班與非重點班的劃分標準,成為了一個導火索。國家有立法規定,九年義務教育禁止設快慢班,但高中教育則不盡然。追根溯源,則是中國當下的教育體制以及教育資源嚴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對于分班利弊,學校社會說法不一,但至少在李同學的身上,筆者看到的是弊大于利,他與其他學生不一樣,并不想因為自己成績優異就想進重點班,反而想留在普通班,最后升學上也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愿考進重點高中,卻導致性格大變。
(三)自身因素
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是導致被動社交的外部因素,而自身因素則是內部因素。正如辯證法內外因所說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李同學身上,很明顯印證這個原理。這一系列的家庭、父母、學校等外因,通過李同學自身內心的變化,誘使性格發生了質的轉變。由原來的開朗積極的社交性格,轉變為消極的被動社交。由最初的默默不做聲以示自己內心的不滿,久而久之,無聲成為了一種習慣,成為了一種抵抗外界壓力的自我保護傘。
三、轉變被動社交能力的策略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提高社交能力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對于類似李同學的被動社交而言,讓其自我改變、走出、轉變,前途渺茫之可見。那么,就需要外力的介入,促進其自身的被不斷的提升,轉變被動社交情況。這種外力,對于像李同學這類智商發達,情商為0的被動社交情況,意義深遠。為此,筆者有針對性的提出幾種策略,并加以實踐,收效顯著。
(一)家長擺正位置主動積極鼓勵孩子參與社交
家長父母,作為孩子從幼兒到入學的這一段啟蒙老師,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起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個體意識越來越成熟,強烈要求自我存在感得到重視,與家長所精心安排的意愿,會發生強烈的沖突。此時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的積極主動與孩子溝通。即使此時的孩子可能沒有任何反應,也絕不能放棄,堅持不懈的通過各種途徑去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哪怕只是輕輕觸碰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是一個進步。本文的李同學由于家長均在外地打工,無法做到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但也絕不能忽視作為家長的責任,通過電話、視頻等多種手段,每天做到跟孩子溝通,在配合家中的爺爺奶奶所營造的氛圍,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溝通,李同學的情況有明顯改善。
(二)營造活躍的校園氛圍
以李同學來說,學校因素是其被動社交的導火線。因此,作為學校,面對像李同學此類的案例,筆者所在學校的校領導,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在校園內,定時邀請相關專業人士來校開展心理輔導講座,并設有專門心理咨詢室,同時,在校園內定期開展活動,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活躍氛圍。這些舉動,對于轉變被動社交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受用的。
(三)教師積極組織學生間的交往活動
李同學作為班集體的一員,發動全班同學互幫互助,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由筆者率先對班干部進行動員大會,再由班干部帶頭,帶動全班同學展開以李同學為核心的提升社交能力的活動。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是最好的轉變方式,經過一個月的集體努力,李同學終于肯張口,小聲的主動發聲,這對全班同學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和動力。
綜上,一個人的社交能力并非天生的,但一定跟后天因素有關,無論是受到家庭、學校還是自身的因素,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去正視它,讓其積極的影響未來的人生。
參考文獻:
[1]王英春,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結構,發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
[2]王雯蓮,農村中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的調查與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