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當著名電影導演王家衛在飛機上偶然聽到意大利人卡耶塔諾.費洛索演唱的《聲光回憶》時,舒緩的節奏和憂傷的旋律讓他在腦海中孕育出那部經典的《春光乍泄》。后來,王家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承到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節奏,他觀看其他導演的作品時,最在乎的也是電影的節奏。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是起承轉合拿捏的恰到好處,耐人尋味又觸動人心,節奏在這里起了巨大的作用。反之,在導演思維層面少了節奏觀念所創作的影片,往往就淪落為流水賬,像似為了拍而不得不拍的鏡頭集合,空洞又乏味。近年來,國產影片迎來了創作高峰,在資本和技術方面都為影片創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然而,耗費巨大卻也罕為出現經典作品。這其中固有故事膚淺、媚俗市場等諸多因素,不得不提及的是很多國產影片在節奏上處理不妥。節奏,是電影生命力的體現。所謂電影節奏,是影片創作者根據劇作中故事的戲劇沖突及人物情感狀態,綜合運用電影試聽語言表現形式,使蒙太奇序列形成動與靜、動與動、靜與靜、長與短、快與慢、強于弱的對應,產生有序的跳動,并被觀眾感知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筆者試從電影創作的三個階段即故事劇本、實拍、后期制作等階段來探討節奏問題,以期揭開電影節奏的神秘面紗。
劇本是電影創作的第一步,好的劇本中情節往往是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的,敘事的節奏是關鍵。在劇本創作階段,節奏主要體現在事件展開的速度上。在觀眾的印象中,所謂的文藝電影通常是緩慢的,故而缺乏娛樂性。“緩慢”指的正是故事的推進速度較慢,故事的節奏慢。當然,在電影劇本創作中并不能以節奏的快或慢來判斷一部電影的好或壞,而是要根據作者需要表現的故事的情境來判斷在節奏上處理的是否恰當。總之,節奏要適合故事的主題基調和結構,這樣節奏處理才是恰到好處的。
在劇本寫作中情節與情節的更迭形成節奏,而組成情節的最基本單位則是節拍。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中提及,一個動作和它引起的反應的這一對對應關系就是一個節拍,節拍是情節的最小單位。在每個節拍上填補動作,形成情節、事件,進而形成完成的故事結構,在這個基礎上再為故事確立適當的節奏。形成故事節奏的重要因素還有事件的密度,故事中事件的密度越大,節奏就越快。在文藝電影中,創作者更多關注個體命運和內在情感的變化,淡化了事件的表現,因此呈現出來的故事節奏是緩慢的。而商業電影劇本寫作則與之相反,事件密度大,敘事節奏迅捷,事件的前后細節、伏筆相互映襯。劇作家在寫作劇本時,要充分認識到故事發展中節奏的變化。顯然,一部電影的敘事是不能以純粹的“快”或“慢”來處理節奏的,保持一種速率的節奏會讓劇本顯得枯燥乏味。在尊重劇情邏輯與發展的前提下,恰當的控制節奏才能敘事富有變化,張弛有度。如每一部007系列電影都以動作槍戰的場面為開篇,為觀眾帶來緊張的節奏感,但是接下來就會安排一場相對舒緩的變奏事件——M夫人在總部向邦德交代新任務,以及Q先生為他準備的高科技武器。這樣動靜結合所帶來的的節奏變化,情節上一波三折,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
在實拍階段即場面調度階段,電影的節奏主要體現在造型性節奏方面。造型性節奏,是指由畫面造型中一切主體的運動以及鏡頭轉換的速度而產生的節奏,能為觀眾直接感受的節奏形態,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鏡頭內,被攝物體(人、其它物體)運動所帶來的的節奏變化;攝影機運動形成的節奏變化,包含了鏡頭攝制長度、攝影機運動、景別的變化、色彩節奏、光影對比度等;三是由人物語言和音響所形成的的節奏。
畫面內被攝物體的運動方位、方向、速率都能帶來不同的節奏變化。在楊德昌的電影《一一》中,就存在著大量的靜態人物表演鏡頭,如開篇的婚禮場面和靜態的空鏡頭結合,讓影片推進速度趨緩,形成冷靜、理性情緒,讓觀眾客觀的剖析現代臺灣的社會問題。大量動態鏡頭的表現,則能夠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節奏感,讓人物的表現更鮮活,使得觀眾的心理節奏加快,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湯姆.提克威的電影《羅拉快跑》中則擁有大量以動態為主的奔跑鏡頭,主人公羅拉在帶著毅力和信念去奔跑,超越時空來營救男朋友。奔跑的動態鏡頭為影片制造了緊張感,帶來懸念,速度不止純粹的愉悅觀眾,更是為了在瘋狂追逐中傳達出視覺之外的哲思。電影的節奏感還體現在畫面中被攝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由慢變快或者由快變慢,隨之帶來的是演員或情節中情緒的改變。影片《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少年阿甘被同學們欺負,在珍妮的鼓勵下,小阿甘由慢變快的奔跑起來,最終掙脫掉他的護腿,“跑”進他的新生。在這動靜結合的變化中,不僅是影片中小阿甘的情緒釋放,更是觀眾情緒釋放的契機,影片的節奏感得以體現。
鏡頭是組成電影的最小單位,最直觀的感覺是形成每個鏡頭的時間長度。長鏡頭,指的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長鏡頭并沒有絕對的標準,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形成舒緩的節奏,塑造真實的臨場感。在文藝影片中常見這種長鏡頭的表現形式。侯孝賢的《海上花》、《悲情城市》、《最好的時光》等作品中都大膽的采用了長鏡頭的表現形式,展現的場面是臺灣社會的真實生存狀態,營造出情緒的張力和詩意的氛圍,因此他的敘事節奏是緩慢的,冷靜而真實。與長鏡頭相對的是短鏡頭,數個短鏡頭相則會加快節奏,形成快速的蒙太奇句子,增強觀眾的關注。
電影藝術包含了視、聽兩種語言,場面調度階段,畫面外的聲音元素自然也影響著電影的節奏。電影中的人聲部分在故事中占據的比例是很大的,它推進了情節的發展,又塑造了人物性格。人聲的輕、重、快、慢、高昂或低沉都影響著情節發展的節奏邏輯,形成復雜多變的人聲節奏序列。音響在電影中能夠塑造某種影片特定的氛圍,強化節奏感。比如恐怖電影中,經常會出現水滴滴落的聲音,在寧靜的環境中,滴水的音響會帶來詭異驚悚的氛圍,使得故事內在情緒更為緊張;動作電影中如果缺少了打斗音響的參與,畫面會顯得很平淡,動作音響在這類影片中目的是為了強化動作節奏,進而加快打斗場面節奏,讓影片更為緊張刺激。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劇本創作奠定電影節奏的基調,場面調度形成電影節奏的基礎,后期剪輯制作形成影片的最終節奏。三個階段的每個環節都要帶著節奏感進行創作,做到故事內在發展節奏和外在鏡頭組接節奏的相互統一、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會讓影片敘事跌宕起伏,抓住觀眾情緒,在導演表現內心情感的時,又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和深層思考,制作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