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中+霍正楊+陳靖文+杜輝



一、調查背景及研究意義
現階段正處于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黨和政府對地方農村工作有了新的指導和部署。為充分了解當前河南省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現狀,進一步摸清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情況,簡要分析存在的問題,探求對策,向學校和有關部門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2016年暑假期間,我們課題組深入河南省信陽市新縣進行了實地調研,選取了農村村內道路作為農村基礎設施的一個方面,以期獲得科學、準確的考察結果,并分析當前河南省農村基礎設施在村內道路方面的投資現狀。據此,本文分別針對農戶與村落設計了《農戶視角的農村道路設施建設的調查與分析問卷》的調查問卷表及相關訪談提綱。調查過程中,課題組選取新縣八里畈鎮神留橋村為調查地點,以不同類型農戶和不同層次干部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田野訪談等調研工具共完40份樣本農戶問卷,同時通過訪談村干部方式獲得本村詳細情況簡介,并分別獲取大量縣鄉干部訪談、村民小組訪談和社區概況等資料。
二、調研說明
(一)樣本農戶基本情況
40名被調查農戶中,有男性34名,女性6名,從年齡分布看,31歲至40歲、41歲至50歲、51歲至60歲三個區間分別占32.5%、45%、10%,3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分別占12.5%和2.5%。
(二)樣本村基本情況
樣本村的總人口為1874人,總勞動力人口為1021人,總戶數為533戶。村內農用地總面積1884.3畝,平均每戶耕種面積3.53畝。該村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東北部,緊鄰省道S339,交通便利。本村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一熟,另外以花生、大豆、油菜、茶葉等經濟作物為輔,現如今利用國家政策優勢,在積極發展新型農業,以合作社為依托大力發展水果種植等經濟作物,將技術資金“引進來”,將產品理念“走出去”。
三、農村道路設施建設現狀的調查分析
總體而言,近年來河南省農村道路建設成效斐然,尤其是“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行,極大完善了農村道路情況,方便了農民出行,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條件。然而,調查中也暴露出部分建設弊端,較為突出的是,側重于行政村之間等村外道路建設,而相對忽視了村民小組之間、村民小組到村委會等村內道路。樣本村調查顯示,村鎮間通水泥路(50%)和瀝青路(30%)的比例已高達80%,但該比例在村民小組到村委會及村民小組之間僅為20%和10%(如表3-1),表明農村道路建設要重視結構均衡。
(一)不同職務農民的農村道路設施建設滿意度調查
本次調研過程共完成40份調查問卷,其中,普通農民30份,村干部10份[包括村委會正(副)主任,村支部正(副)書記,村會計等村級公務人員。]。村干部一般在綜合素質與認知能力上高于普通農民,思想較為開放,多數具有外出務工及從事非農產業的經歷,長期領會黨和國家相關文件精神,長期接觸上級政府機構,在自身經濟實力上也普遍處于本村中上等水平,對此群體問卷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更加深刻、客觀地理解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普通農戶視角看(如表1),普遍對當前農村道路設施滿意度偏低。例如,對農村道路設施設施持“非常滿意”與“基本滿意”意見的農戶僅占總樣本量的33.3%,僅占總體的三分之一;從另一面看,對現有農村基礎設施持負面意見的農民比例則明顯較高,在農村道路設施滿意度上,持“非常不滿意”意見的農戶比例超過10%,高達16.67%,反映出部分設施明顯不能夠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在調研過程中,筆者明顯感受到多數農民事實上對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意愿還是較為強烈的,對國家近年來大力加強農業支持力度的決策還是非常肯定的。然而,根據對農民的調研訪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情況也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及新農村建設。
從村干部視角看(如表2),其對農村基礎設施滿意度的看法更是不容樂觀。調查結果顯示,農村道路基礎設施持“非常滿意”與“基本滿意”意見的村干部比例不超過20%。然而,與此同時,對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呈“不怎么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意見的村干部比例均高于40%,通過訪談獲知,多數村干部對本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心存憂患,并表示自身承擔行政職務并非“官本位”意識,而是確實希望為本村發展盡力。然而,較之城市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廣泛存在設施層次低、質量差、品種少等問題,嚴重制約當地發展。此外,村干部還提出另一項被忽視的問題,即隨著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村基礎設施有著新的需求,政策制定者應正視農村基層需求,多提供農民需要的設施,變以往“由上至下”的供給機制為“由下至上”。
(二)不同年齡農民的農村道路設施建設滿意度調查
本次調研過程共完成40份調查問卷,其中,45歲以下農民18份,45歲以上農民22份。不同年齡階段農民的生活閱歷不同,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因素考慮不同,對農村基礎設施的生產促進作用認知水平不同。對不同年齡群體農民分別進行調查,將有助于更加真實的了解其設施需求意愿。
從45歲以下農民角度看(如表3),由于多屬于新生代農民,個性化特征明顯,較易表達出自己對農村基礎設施的真實偏好與感想。在農村道路基礎設施中持“非常不滿意”意見的農民比例均超過20%,持“不怎么滿意”意見的農民比例均超過15%,反映出中青年農民對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的不滿。此類農民群體明顯體現出自身的個性化訴求,如對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的訴求很強烈,希望政府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能夠發展村內的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體現出新生代農民追求生活多元化,強調生活品質;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訴求不僅僅是停留于以往的規模層面,而是更加強調結構層面,這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今后政策制定與設施投資要充分考慮到這種新的變化。
從45歲以上農民角度看(如表4),多屬于傳統農業時期的舊式農民,對農村基礎設施必要性的理解更加側重于從生產環節進行考慮??梢詺w結于其習慣思維,追求一種生活生產適用性。部分年老農民指出,由于長期生活習慣的影響,本人對一些新生事物,如互聯網等并無明顯偏好,認為其可有可無。同時,此類群體還明顯表現出對生產生活的關注,認為政府不如集中力量整治農村醫療設施設施、農村道路、農村養老設施等與生活關聯更大的項目。
四、調查結果分析
如上所述,通過對不同類型農民的觀察與分析,可知當前農村道路設施建設需求呈現多元化的事實,其投資面臨多層次問題。事實上,以往農村道路設施投資更多體現為“一刀切”,忽略了區域差異性與個體異質性問題,往往導致設施投資績效難如人意。據此,有必要結合數據分析來歸納出一些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基本規律與共同特征,并將其界定為未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的重點領域。
(一)農村道路設施投資要尊重農民需求
中國是個發展中農業大國,河南也是中部傳統農區。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與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健全,農民分化現象不斷凸顯。在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方面,一是在對農村公路規劃時,廣泛征求村民委員會和村民的意見,尊重地方對項目的選擇權,做到相互溝通、達成共識,便于項目的實施。二是要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議”等政策允許的辦法,通過村委會組織群眾投工投勞、自行調整公路用地、拆遷等工作。三是要加強宣傳工作。其中,對于農村公路設施應一如既往的加大投資,改善農村村內道路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逐步消除“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讓村內道路真正方便村民,為民所用。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當前各類設施需求的異化,從發展角度看問題,重視新型設施供給,如互聯網、棋牌室、衛生處理設施等,積極遵循“短板效應”。部分有條件的地區甚至可以以新農村建設為平臺,積極實踐城鄉一體化與統籌城鄉發展理念,全面提升農村社區各類設施供給水平。此外,對于部分弱勢群體及弱勢地區,更正視其需求意愿,務必實現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大地。
(二)農村道路設施投資要著眼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是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尊重農村經濟發展是重要前提。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必須改變過去“自上而下”的需求表達機制,讓農村社區內部需求得到話語權,使農民中多數人的需求意愿得到體現,充分體現村民自治。由全體農民或農民代表對本社區的農村基礎設施進行投票表決。通過我們的研究和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表明,農民非常關注道路、農村基礎教育設施,這是政府今后投入的重點。
(三)農村道路設施投資要兼顧地方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動工之前一定要科學、合理地做出規劃和布局,就樣本村而言,村內仍有明朝留下來的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村內道路的修建,要盡可能的去保護原有的村內樣貌,在原有路基的基礎上進行翻修和重建。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后期保養問題成為又一難點。在基礎設施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天災及不可抗因素等存在損壞,蠶食等現狀。村里對這些問題處理不積極,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一戶村民在村里道路改造時家中房屋仍為平房,但后來蓋樓房時將地基墊高之后,一碰上雨天,門前的水泥路便成為一低洼處,積水情況嚴重。另外由于現在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年輕人很多都擁有了自己的家庭汽車,原有道路的寬度已經不能滿足現在需要行駛汽車的需要,剛剛修建好的道路又要重新規劃和修建,這又將成為今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難點。
五、調查總結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應兼顧“頂層設計”與“底層設計”
制定具體規劃前應先廣泛征求民意,尤其是對村內道路的新修建規劃要經村民充分討論,堅持群眾自愿原則,按照規定條件和程序選點,并經公示無異議后上報。成功的基礎建設規劃要先行,不能只求自己任期內的政績,對村里長遠發展毫無考慮,任著領導的意圖遍地開花。同時要加強規劃管理,嚴格按照規劃建設,嚴防建設和治理的隨意性。
(二)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籌集力度
縣、鄉鎮、村領導要為村民盡量爭取外部有關部門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同時要做好農村對外宣傳工作,吸收社會閑散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建設中來。要以現在綠色旅游業為依托,要敢于帶動村民探索我村新的發展方式,不應將村莊的發展方向定格化,模式化,這將很抓住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動向。既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只有同鎮,縣、乃至市一級很好的聯動,積極引入外資,才能讓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從而帶動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的明天。鄉鎮主要領導是本轄區農村道路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要切實擔負起農村道路建設的重任,做到親自掛帥、親自上陣、親自組織、親自參與、親自督查,深入一線了解情況、研究對策、搞好協調、解決問題,全力抓好資金籌集、工程質量等重點工作。
(三)加強道路設施后期保養工作
對基礎設施的養護應放在與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其使用效益。首先,在規劃階段必須考慮運營養護經費,將其納入項目總投資或明確養護經費來源,建立養護經費保障機制。然后,再將路面的養護維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切實解決農村基礎設施長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無人養”的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新形象,遵照“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的要求,結合農村道路建設的實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的力度,突出解決農具亂放、柴草亂堆、垃圾亂倒、臟水亂潑、畜禽亂跑等問題,搞好村莊內綠化,做好農村生活農業用水工作,創造良好居住環境
(四)充分調動群眾直接參與建設
建設新農村,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投入是關鍵。政府決不能包辦代替,不能搞“一言堂”,只有調動村民直接參與建設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所以就要廣泛宣傳,以培養新型農民為動力,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大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激發農民投身建設新農村的熱情,讓農民來決策自己農村的問題,讓廣大農民知道建設資金從何而來,到哪里去,有多少,花多少。沒有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民,就永遠難以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本課題組的研究目的是調查了解現階段農村道路對農村的影響,進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通過這次調查與分析,我們了解到,任何一個社會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離不開城鄉的協調發展,城市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向農村擴展,而良好的農村基礎設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的橋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推進農村現代化,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使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長期受益?,F在正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讓我們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上,讓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農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上,讓我們共同期待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個更加積極的面貌去實現更加跨越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月玲.發展農村道路交通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保障[J].科技展望,2016,(31).
[2]陳池波,胡振虎,傅愛民.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
[3]陳繼紅,趙民賢.加快農村道路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4]賀曉東.淺析農村道路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J].企業技術開發月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