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超
【摘要】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果品,它作為當前社會消費的主要農產品之一,它所屬的水果業是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存在。這些因素,促使甘肅省大力發展水果業,與此同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規律、科學發展規律,不斷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本文比較充分地利用、挖掘了從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省各大水果產業的部分相關數據,使用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全面細致的描述了甘肅省特色水果與大宗水果的區域分布以及產量、面積;并且運用系統聚類全面的分析了甘肅省水果產業的區域相似度運用系統聚類分析法針對甘肅省水果產業進行了區域劃分,并結合甘肅省實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甘肅省 水果產業 系統聚類
一、研究背景
歷經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洗禮,中國水果產業也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不管是基礎設施的完善還是生產技術和能力的提升,都已經突破了傳統農業的束縛,邁上了建設全新現代化水果產業的的道路。數據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我國的水果產量和面積一直穩居世界首位,并且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水果產品出口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
二、甘肅省水果產業現狀描述
(一)大宗水果
縱觀隴南淺山丘陵區的蘋果產區,其主要包括的9個縣區分別是:天水市的秦安、甘谷、清水、秦州、麥積、武山、張家川和隴南市的禮縣、西和等。這幾個縣區栽培的蘋果品種主要是元帥系第四和五代新優品種,該區域儼然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元帥系蘋果生產基地,其種植蘋果的土地面積為8.57萬,蘋果產量達到了68.17萬噸。占全省蘋果總面積31.87%,占全省蘋果總產量33.80%。
隴東中南部川塬區黃土高原蘋果產區,其主要包括的12個縣區主要包括:平涼市的靜寧、涇川、崆峒、靈臺、莊浪、崇信慶陽市的慶城、正寧、合水、西峰、鎮原、寧縣等。這幾個縣區栽培的蘋果品種主要是富士系新優品種,其種植蘋果的土地面積為15.39萬,蘋果產量達到了102.03萬噸,占全省蘋果總面積52.27%,占全省蘋果總產量50.60%。
而其中作為全省乃至全國蘋果生產第一大縣——靜寧縣,它的蘋果種植面積為4.67萬、產量則達到40萬噸、產值高達18億元。
(二)特色水果
我省建立了以河西和中東部地區為主的栽培優良梨生產基地,主要栽培蘋果梨和新西蘭紅梨,是全省梨面積的27.45 %;以冬果梨、啤特果為代表性的地方品種,主要栽培于蘭州等中部地區,是全省梨栽培面積的22.31%,以早酥梨為代表性的果品,主要栽培于平涼和天水等地區,是全省梨栽培面積的37.68%。
修建了專業的生產基地用來釀制葡萄,主要以河西走廊地區為主,主要種植黑比諾、赤霞珠和梅鹿輒這三個品種,并且還修建了專業的生產基地用來種植鮮食葡萄,主要以敦煌、麥積為主地區為主,生產的主要是無核白、巨峰系和紅提等葡萄這三個品種,栽培面積達到0.65萬,占當年全省葡萄面積的39.20 %。
建造了專業的用來栽培品種優良的蜜桃生產基地,主要以秦安和蘭州地區為主,主要栽培北京7號和白鳳桃這兩個品種,面積達到0.93萬,是全省桃園總面積的75 %。專業生產大櫻桃的基地主要以天水地區為主,栽培面積達到0.37萬,是全省大櫻桃總面積的90 %。
以杏和棗為代表性的果品,它們的栽培分布在甘肅省各個地區,它們的生產也逐漸增大到具有一定規模性,它們的栽培也開始明顯出現區域化特點。
三、系統聚類的運用
在聚類分析時,包括甘肅省水果總產業、蘋果產業、梨產業、葡萄產業、柑桔產業、紅棗產業、柿子產業、桃產業、杏子產業、獼猴桃產業共計9個行業。下圖是根據以上數據做出的甘肅省14個市州不同水果產業生產產量的系統聚類譜系圖,
由系統聚類譜系圖知,我們將甘肅省的14個市州規劃為四大類:第一類為慶陽市。首先,慶陽市作為西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慶陽的氣象指標與很多國外蘋果生產先進國家相似;其次,慶陽市作為我省蘋果產業基地,其蘋果業的產業化、技術化及商品化等有很大的優勢;同時,慶陽市臨街陜西省,交通便利,對水果銷出提供很大幫助。因此,慶陽市有水果生產與銷售的優遇條件,自成一類。
第二類是天水市和平涼市,與慶陽市雷同,也是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有著天然的水果業自然基礎。平涼市、天水市作為甘肅省主導水果產業——蘋果的第一、二產量地,其他水果以及特色水果產量均在省內排名前幾,如杏子、桃子等。
第三類為嘉峪關市、金昌市、甘南州、定西市、臨夏州,嘉峪關市與金昌市果園面積較小,甘南州與臨夏州均是少數名族聚集地,其水果業的技術以及科技創新有待提升,所以第三類各大水果產業產出中游徘徊。
第四類是白銀市、張掖市、蘭州市、隴南市、武威市、酒泉市,這類城市地處在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核心紐帶,產出的水果以特色產業為主,如敦煌葡萄,蘭州梨等等;并且在“一帶一路”的城市中,其他產業發展迅速,直接帶動其水果產業的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一)思想觀念轉變
大宗水果所用的果園面積大部分分布在第一類、第二類之中,其環境氣候適合水果生產。當前我省果園面積過于龐大,而實際收益卻不盡如人意,歸根結底還是在于觀念過于陳舊。因此,我省在未來水果產業發展過程中重點不是量的增多,而是質的變化,即提高水果的質量、收益,低投多產的發展趨勢。
(二)發揮互補優勢
在大宗水果和特色水果之間,優勢互補,增加特色水果果園面積,主要是適當減少部分大宗水果的面積或者變更為特色水果果園面積,適當的擴大供不應求的特色水果的果園面積。從而避免大宗水果因銷售量差,而導致的大宗水果低價處理、丟棄等現象,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水果產業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徐一菲,周燦芳,余華榮,吳雪珍,陳新建,黃秉智.2013年廣東水果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建議[M].廣東農業科學,2014,(6).
[2]余華榮,周燦芳,蔡德超,陳水漸.2014 年廣東水果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建議[M].廣東農業科學,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