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益智
摘 要:在當今時代僅要求學生好好學習是不夠的,要讓學生與社會發展同步。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要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育對策,在班級中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分層教育,有才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分層德育;學生;實效性
職業學校當前的狀況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能考入三類高中就不會來職業學校學習,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社會環境的紛繁復雜,以及重智輕德的教育價值觀,使當今學生在思想行為等方面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給班主任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探索新的社會環境下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已是當務之急。
一、班級中學生的德育應分層實施
(一)教育主體分層
把學生分為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三類,這樣的分類在大多數人心中主要的依據是學生成績的好壞,因此所說的優秀生便一好代百好,造成教師在工作中容易忽視對這類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是值得其他學生學習的,但其中一部分學生自私行為比較嚴重,只讀圣賢書,很少關心他人、關心集體工作,應針對他們的弱點,講究方法,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牢固樹立德是為人之本的觀念,讓成績好的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優秀生。這樣才能樹立真正的榜樣,起到帶頭作用。對于大部分中等生,我們常常任其自然,對他們的長處熟視無睹,對其缺點錯誤也心不在焉,但他們可塑性強,如果我們能夠熱情關心,積極引導,嚴格要求,為他們健康成長創造條件,用心拉他們一把,他們也可以慢慢成為優秀生。對于后進生,我們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更大的氣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找出他們落后的原因,真心的去幫助他們。
(二)德育目標分層
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要逐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明確人生的目標,但德育工作目標過高,過于理想化,會造成學生基礎性的應該做到的道德要求被忽視,這種缺乏針對性的高標準要求,會導致對大多數學生的品質培養和訓練重視不夠,造成學生只會說不會做的現象,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必須從每個學生個體發展的實際出發,分層進行。
二、班級德育工作的內容分層
德育內容的層次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不再給人們提供現成的、惟一的、凝固不變的事物評價標準,而是要求人們自己不斷去比較、鑒別去求得發展,并由此形成動態的多維的思維方式,這樣勢必會產生多種價值觀念的碰撞和沖突。在堅持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主旋律的前提下只要學生在行為上處在法律、校規、校紀范圍內,就應在道德上允許差異存在。我們一定要從學生道德需要的實際出發,不斷創造滿足其合理道德需要的條件使他們能在道德教育中獲得滿足感,并以此為基點向更高道德水準努力。
三、道德教育方式的層次性
道德教育方式可分為兩個層次外界教育層次和內在教育層次(或稱被動教育層次和主動教育層次)。外界教育主要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內在教育主要是指學生的自我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品德的形成是通過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把道德規范傳遞給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由被動到主動地去掌握(領會、鞏固、運用)這些規范并內化為道德行為習慣的過程。學生思想內在的矛盾斗爭是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動力,自我教育的過程就是學生為了品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斷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過程。
四、探索有效的教育對策,加強分層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要靜心聆聽,真誠理解,充分信任
循循善誘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經過多年的實踐,我覺得談心是做好學生工作最有效的方法與學生談心要做到四點:靜心聆聽,真誠理解,充分信任,循循善誘。
(二)尋求家長配合,探索溝通技巧
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學校雖是主體力量,但必須有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大家都有同感,學生最怕的是找家長原因很簡單。怕告狀、找家長的效果是被公認的,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學生的抵觸情緒會很強烈,改正缺點或錯誤完全是被動的,很難進行深刻反省。讓他們相信,事情若不是嚴重到只有家長才能解決的地步,老師決不會輕易找家長,若必須得找,老師也有能力說服他們不會對你大發雷霆,會讓他們相信你一定能夠痛改前非與家長談話時,無論學生在不在場,都要在指出問題的同時,明確表示你對他的信任,以及對他優點的欣賞并在單獨與家長交流時,一定提醒他注意教育方法,切不可粗暴,否則會造成學生逆反心理更為強烈,適得其反。
(三)將教育融入生活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培養勞動意識也是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勞動是我們幾代人在小時侯曾被耳提面命的一個話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對于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質具有實際操作層面上的意義。培養集體榮譽感是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它能使學生自覺自愿地為爭取和維護集體榮譽而努力,集體榮譽感是一個人重要的心理品質。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有知識的傳授,更有行為的養成。實踐證明解決思想認識和行為養成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努力。在中職班級管理中實施道德分層教育:①是符合教育的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因類施教的基本原則;②是符合道德教育的辯證導向原則;③是符合學生的心理可接受性原則。過去的德育中存在形式上過于單調、呆板往往不視教育對象的文化層次、年齡差異和心理特征,使人難以接受,并逐步形成一種逆反心理。而學生一旦形成逆反心理就容易導致固執、怪癖。因此,我們在道德觀念的規范和確定上既要適應現實生活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現實生活,要堅持適度性。這樣才更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