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金 葉新洲
習近平同志指出:“周邊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是我們必爭必保必穩之地”。邊境會談會晤機構作為國家最基層的外交機構,是展示我改革開放成就、軍隊建設成果的窗口,是鞏固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的橋梁和紐帶,是了解周邊國家政局動向和安全形勢的重要途徑,是對外交往合作的有效平臺。如何與相鄰國家邊界代表機構把邊境事務處理好,把邊境地區的權益維護好,做到不丟失一塊領土,不喪失一份權益,不損害一點尊嚴,需要我們各級會談會晤機構在開展工作中注意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綜合領悟準“三類”邊防政策規定
邊防政策規定是我們處理邊防涉外問題的重要依據,也是組織會談會晤工作的行動準則,隨著邊境地區不斷開發利用,邊防政策規定種類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精細,這些都需要認真學習領悟,充分掌握精神要義。具體要掌握好“三類”政策規定:一是雙方“協定協議”。包括雙方簽署的“協定協議”、邊境管理議定書、邊境管理與預防危險軍事活動、雙方邊界水資源管理和防止邊境污染等,這此都是雙方處理邊境事務和開展交往的基礎,是雙方都認同的基本依據,給雙方處理邊境事務明確了大的框架和方向。二是國家政策法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公開性的。這些在雙方交涉過程中可以公開運用。另一類是不公開的內部政策,只能落實到方案中,不能公開運用,但屬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三是總參和外交部總體意圖。處理熱點、敏感、棘手性邊境事務,總參、外交部都會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鄰國動態、現實情況等,對具體處置方法拿出指導性意見,這些意見是處理邊境事務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往往具有階段性特征,但也可作為以后處理類似事務的基本依據和范例來掌握。
二、注重把握好“三條”原則
我鄰國眾多,形態各異,政治體制不同、社會形態不同、與我關系不同。既有傳統友好的、也互信基礎差的;既有已定界、也有未定界。各條邊界情況差異很大,必須針對具體不同,理清工作思路,具體需要把握好下列“三條”原則:一是緊盯形勢、服務大局。當前,東南方向海上戰略安全問題非常突出,域內外國家博弈激烈,對我國的發展崛起具有決定性影響。應對海上挑戰將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和難點。二是增信釋疑、促進發展。近年來,國家西進戰略扎實推進,我與周邊鄰國戰略互信不斷增大、經貿聯系日益緊密,因此,在堅定捍衛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把有理有利有節作為基本原則,利用各種場合積極宣傳我國和平發展道路,坦誠相待周邊鄰國會談會晤代表;利用會談會晤多討論雙邊各領域合作問題,努力使雙邊合作不斷深化,通過積極營造和平安寧的邊境環境。三是以我為主、保持主動。無論是交涉處理邊境事務,還是友好參觀交流,都應圍繞實現我方目標來組織實施。交涉處理邊境事務要善于抓關鍵環節、抓問題的本質,做到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說理透徹;商談合作發展要既有總體思路、又有具體舉措,提出的方案建議要務實前瞻、有建設性。
三、妥善處理好“三對”關系
邊防會談會晤涉及內政外交、維權維穩等方方面面,只有統籌兼顧,“彈好鋼琴”,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策略方法,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工作中需注意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處理好對抗與合作的關系。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要不惜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在不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情況下,則要盡量照顧對方利益訴求,通過協商解決問題。二是處理好原則與靈活的關系。既要嚴格執行邊防政策法規和外事紀律,堅持原則底線,又要遵循利益和尊嚴原則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運用外交辭令和歷史、現實依據反駁對方的無端指責和無理要求,做到既不輕易表態又不木訥呆板。三是處理好會內與會外的關系。會內圍繞利益嚴正交涉,努力解決問題和達成目的;會下大力宣傳我國和平外交政策和偉大建設成就,積極參與文體互動,做好后續工作。
四、靈活運用好“三招”交談技巧
邊境問題處理往往不是一次就達成共識、談出結果的,是在相互摸底牌、摸看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并達成各自目的,有時往往在過程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棘手問題。對此,需要靈活運用下面“三招”交談技巧:一是會上會下結合。對所談內容感到雙方意見明顯存在分歧時,應馬上收口,可在休會后、就餐和往返途中摸摸主談者的想法、看法和想要達成的目的,能在會下解決的,就不必拿到桌面上。二是適時敢于叫停。主談者可及時根據會談情況,或提出休息,或建議擇機再談,把氣氛緩下來、把情緒降下來、把局面控制住,避免出現談死、談僵的情況。三是遇事沉著應對。在交談過程中,如對對方提出問題不掌握或沒有考慮成熟,感到提出休息或不作答均不合適時,主談者可暫不回答,把問題交由隨從搞清楚,先與對方主談者往下談,通過利用讓對方把話說完的方式,為自己查清情況爭得時間。
五、謹慎防范住“三類”陷阱
要想把邊境事務交涉好,必須注重對每類事務處理過程、方式、方法、口徑的梳理總結,特別是處理重要敏感問題過后,總結的關鍵在于查找出雙方交談中存在的問題,以防給以后留下的風險。重點要防范“三類”陷阱:一是防范慣例的陷阱。就是在處理一個問題時,在此問題處理上看似涉及主權、權益等關鍵性、根本性因素少,采用了對方提出的辦法,但不經意間,就此問題處理了幾次后,發現如果此類問題長此以往處理下去,會形成一種慣例而影響到相關問題的處理,落入其設下陷阱。二是防范表態的陷阱。雙方磋商一個問題,都想達到己方目的,難免出現分歧,此時,必須保持清醒與冷靜,對任何問題不輕意表態,既防止就一個非主流問題的輕意表態,給主流問題處理留下口實;還要防止前一個問題的輕意表態,給后一個問題的處理留下邏輯上的漏洞;更要防止當前問題處理上的輕意表態,給以后歷史問題處理留下證據性隱患。三是防范舊法的陷阱。對外政策法規往往是從基層經驗、基本做法和傳統慣例中上升出來的,一旦上升到一定層面,就會作為決策的依據,而具體操作者在為決策層提出意見時,在沒有搞清當時背景形勢的情況下,盲目照抄照搬,往往出現此時事用他時法來定的問題,造成措施意見與當前形勢不符,處理起來感到有點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