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哲學是人類在漫長時代總結發展出來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我們反思自己、反思歷史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盡管東西方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分界差異,但其哲學思想則是相通而又相似的。中國哲學在其發展脈絡當中,無不體現著我們民族的輝煌曲折歷史,通過對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簡史》的閱讀,可大致通曉我國古代哲學的特點及其與西方哲學的些許差異。中國哲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往往會顯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與特點方法,譬如對現實的追問,對審美價值的剖析以及對自我修養等方面的考量等。這些都無不顯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思辨方法。筆者此次通過閱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試圖對這些問題予以解釋分析,寫出一份簡明閱讀報告。
關鍵詞:反思;分析;創新
說來巧合,筆者本科期間曾粗讀過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當時只是聽老師推薦,說是一本好書。剛好圖書館也有此書,因此得以拜讀。那時懵懵懂懂,讀來不求甚解。而馮先生寫的舉重若輕,侃侃而談,比較簡便,對于一些重大哲學思想往往一筆帶過,蜻蜓點水,如此便很令筆者費心,當時也未予深究。現今老師期末作業讓寫一部讀書筆記,而我也想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哲學思想,于是再次閱讀《中國哲學簡史》,期待獲得更進一步的認知。
馮友蘭先生此書不可不謂之章節豐富,共有28個章節。從此書的前三個章節和末尾章節來看,寫出了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同時也可讀出中國哲學的多樣性,兼有中國經濟、地理環境等對其的影響等觀點。他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中國哲學進行反思,使得《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具有較高的價值,至今仍發人深思。
從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主脈絡來看,中國哲學源于感性認識,卻最終超越感性上升為理性而又超越了理性。它令我們不斷反思自己,不斷的追求內心的平靜后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善善”境界。馮友蘭先生向我們提出了中國哲學并不是什么可以抓住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它的終極奧義存在于我們的內心,通過自我的不斷追求,不斷砥礪,而最終達成“圣人”的要求與標準。他也告訴了我們為什么要研究閱讀中國哲學,他說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以前說了什么,具有的意蘊是什么,而這種意蘊是當時的意思,并非我們現在所認為它應當是什么的意思。歷史需要的是求真,哲學也是如此。
本書的4~27章應是馮友蘭先生所論述的主題部分。同時也分成了四個板塊——先秦板塊,漢魏板塊,唐宋板塊,近現代板塊。分別占據了4~16章,17~22章,23~26章,27章。之所以這樣劃分中國哲學。是馮先生認為,先秦時期是中國哲學的啟蒙階段,漢魏時期是中國哲學兼容并包階段,唐宋時期則是屬于一種“更新”的階段,而近現代則是中國哲學的走出去與獲得發展新紀元的階段。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待馮先生當時對中國哲學的劃分,仍舊覺得十分正確和明確。
《中國哲學簡史》中對中國古代哲學的論集中提到了佛道儒法等教,通過對它們相互之間對立兼容思想的分析,得出了自然而然的結論——或融合或退隱。而后的“理學”“心學”等則是得益于對儒道佛等思想的兼收并蓄,通過對于這些哲學思想的閱讀運用,可以逐漸明晰各個朝代的統治模式,并且可以移用到個人生意義上面。而馮友蘭先生在文中將人生意義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自然階段,功利階段,道德階段,天地階段。這包含了現實與超現實以至于理想的連接,同時也是從此岸到彼岸的飛躍階段。
此書的重點之處在于論述儒家、道家的思想活動。鑒于篇幅,筆者此處僅對儒家思想進行簡短分析。儒家思想十分重要,甚至在各家思想排名中位居第一行列。相信馮友蘭先生也是如此認為,否則不會在文中運用了10章的篇幅來寫儒家思想。他將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逐一點評敘述了一遍,包括孔孟荀、董仲舒、韓愈、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等。它的哲學思想可謂是變化了兩千多年,實伴隨中華文化的萌芽到興盛的全過程。為了達到此種所言的“至仁至圣”的目標,儒家的一代代人都進行了持久不懈的努力。先是孔子的“仁”,孟子的“義”,荀子的“文化”,繼而到西漢時期董仲舒對孔子的全面“神話”過程。而后到兼收佛道精華的唐宋,使得儒學煥發出了不同以往的生命力,如“理氣論”、“心性輪”“致良知”等耳熟能詳的思想,這些都豐富了儒學,使得儒學長興不衰。正是因為儒家思想與政治權利的緊密結合,才使得儒家思想能有長久不衰的影響力和濃厚的入世特征。儒學是實現人生意義的大學問,通過對儒學的把握,可以使人達到理想中的“完人”境界。而這種“完人”不是自私自利的,他應是為蒼生立言立命的代表,是要“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思想,這與西方哲學思想有著共通之處。
古代樸素的中國哲學是與經濟方式一致,慢慢發生漸變的。但是它并沒有產生突變,而是以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漸漸改進和改良,使得其能夠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馮友蘭先生的這本書中,筆者雖然讀出了這種漸進式的溫和改進,但是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中國的儒家思想還是缺乏一種較為徹底的創新動力在里面。而這種哲學的根基大都是過去式的產物。就像當今研究闡釋中國的哲學,一直需要從古老的時空里去尋找智慧。
通文觀之,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較為晦澀,離徹底理解尚有很大難度,其精華或許筆者不得要領,但以筆者自身的現有閱讀而言,中國的哲學尚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甚至是徹底的反思。唯如此方可更好的為指導社會發展奉獻其該有的普世價值與智慧力量。
作者簡介:
張魁,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