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玄宗時期共有兩位節度使封王,也是唐朝節度使封王的開始,節度使封王對唐后期的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對唐玄宗時期的政治環境進行分析,認為當時節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對宗室力量的削弱和重用蕃將。
關鍵詞:唐玄宗;節度使封王;宗室;蕃將
唐玄宗一朝共有兩位節度使封王,分別是安祿山被封為東平郡王和哥舒翰被封為西平郡王,開創了唐朝節度使封王的先例,對玄宗朝以后的唐朝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節度使的概述
節度使一職為唐朝初置。唐朝前期行軍統帥若為親王,稱之為行軍元帥;統兵的若為文武官員則稱為行軍總管;有時行軍統帥奉旨出征,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則稱之為節度使。對此《舊唐書》記載“凡親王總戎,曰元帥,文武官總統者,則曰總管。以奉使言之,則曰節度使,有大使、副使、判官。若大使加旌節以統軍,置木契以行。”唐朝節度使的設置最早是唐睿宗景云元年,“唐睿宗景云元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云二年四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此始有節度之號。”即景云元年有節度使之名,景云二年節度使成為正式的官職。
此后雖設有其它節度使,但數量很少。到開元、天寶年間,節度使制度才基本完善,且其數目進一步增多。到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時全國共設有八節度使之制,分別是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幽州節度使、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磧西節度使、嶺南節度使。到天寶元年中,磧西分為安西、北庭兩道,而幽州則分為范陽、平盧兩道,遂成十節度、經略使之制。對此十節度、經略使設立的職責,“是時,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安西節度撫寧西域……北庭節度防制突騎施、堅昆……河西節度斷隔吐蕃、突厥……朔方節度捍御突厥……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范陽節度臨制奚、丹……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隴右節度備御吐蕃……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嶺南五府經略綏靜夷、獠。”可見,節度使設立之初便是在邊疆地區,用來安撫和防御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的作用,所以其基本權力主要在于節度軍事。
二、節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
(一)唐玄宗對宗室力量的削弱
縱觀唐前的歷朝歷代,封王最多的永遠是同姓宗室,甚至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曾直言:“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唐初,太宗與大臣議論封建,也制定了“異姓非功不王”的規矩。同時呂后當權時誅殺劉姓王,武則天當政時則大肆誅殺李氏宗族,可以看出皇權具有排他姓的特點。但是同姓封王又有西漢“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危險性。
唐玄宗采取了多種措施來限制皇子的權力,比如因為禁軍統領擁有極大的權力,故唐玄宗再沒有任命皇子擔任禁軍統領一職。此外,還采取親王遙領節度使的做法。“開元四年正月二十九日,郯王嗣直除安北大都護,充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部落大使。”親王遙領節度,自茲始也。“十五年五月,以慶王渾為涼州都督,兼河西節度大使……延王泗,安西大都護,磧西節度大使。盛王沐,揚州大都督。”
玄宗時期,除了沒有任命皇子擔任禁軍統領一職,遙領節度使的皇子最多以外,還建“十王院”、“百孫院”以集中安置諸皇子皇孫,使他們處在被控制狀態。對此現象,史載:“每歲幸華清宮,宮側亦有十王院、百孫院。宮人每院四百,余人孫院三四十人。又于宮中置維城庫,諸王月俸物,約之而給用。諸孫納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東宮,但居于乘輿所幸之別院。太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則同親王、公主,在于崇仁之禮院。”可見,諸王的生活、婚姻等完全處在被監控的狀態,也可見玄宗對宗室防范之心之重。
(二)重用蕃將
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封非宗室成員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為東平郡王,開啟了節度使封王的先例。不久后,在天寶十二年(753年)又封隴右節度使、涼國公哥舒翰進封西平郡王。
起初由于李林甫為阻絕節度使“出將入相”之路,建議玄宗大量任用胡人,《舊唐書》記載:“國家武德、貞觀已來,蕃將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專委大將之任,多以重臣領使以制之。開元中,張嘉貞、王脧、張說、蕭嵩、杜暹皆以節度使入知政事,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將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帝以為然,乃用思順代林甫領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將之任故也。”“帝以為然”接受了李林甫的建議,重用蕃人為將,正如李林甫所言:“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蕃人其本身遠離中央政治,身后無大的勢力,一身榮辱皆系于君王之手,同宗室或重臣掌權而言,更易控制。
同時,唐玄宗時對外戰爭頻繁,據統計,在開元、天寶年間,唐廷與周邊外族共進行了54次邊疆戰爭,其中與吐蕃有戰爭26次,與突厥共發生12次戰爭,與契丹的戰爭有9次,與奚的戰爭有2次,和南詔的戰爭6次。對外的多次戰爭,使得驍勇善戰,且易于君王掌控的蕃將,正是帝王所需要的。
綜上所述,唐玄宗時節度使封王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為加強皇權對宗室權力的削弱和對蕃將的重用。
參考文獻:
[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職官二[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宋)司馬光編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唐紀二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
[3](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七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5.
[4](宋)司馬光編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
[5](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卷五七·世家第二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6](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七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5.
[7](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七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55.
[8](宋)司馬光編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三·唐紀二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
[9](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0](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百零七·列傳第五十七[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百零六·列傳第五十六[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趙曉梅,女,漢,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中國古代史,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