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摘要】在中國現有的諸多現代化問題當中,鄉村問題最為棘手也最牽動人心。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機遇并未惠及到中國為數眾多的農民,相反,鄉村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沖擊下日益凋敝,鄉村問題從經濟蕭條到文化衰敗,甚至連自組織結構也盡數瓦解。從晏陽初、梁漱溟時代開始,知識分子就積極為鄉村建設奔走,如今,出身不同但同樣心系鄉村的學者知識分子也投入到了鄉村建設當中去。其中,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模式取得了實踐上的成功,在國家政策主導的“新農村建設”之外開辟了新的鄉建路徑。本文通過梳理相關國內外文獻,從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可能性、藝術家在鄉村的實踐、當代藝術與中國農民三個方面來展示現有的藝術介入鄉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不足,并對該領域的研究作前景展望。
【關鍵詞】鄉村建設 藝術干預
一、藝術介入鄉村的可能性
王春辰認為“介入的實質是藝術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我們有必要從一種藝術對社會的積極姿態——介入角度去看待藝術與社會的關系,它可以揭示出藝術發展的一個維度,也揭示出中國現代藝術具有的一個強大理論與實踐傳統,同時顯現出中國當代藝術存在著這樣一種重要的藝術方式,就是藝術在介入社會”(王春辰,2012)。歐洲先鋒主義藝術運動之后,藝術家通過藝術品創作和藝術行為來激發公眾被隱藏的力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前衛藝術開始從現代主義形態向當代形態進行轉化。現代主義藝術關心的是審美問題:語言、形式、材料、個人樣式等等;當代藝術關心文化問題,,它強調藝術與當代文化的對應關系,,強調藝術的文化批判立場和針對現實社會的問題意識”(孫振華,2015)。正是出于積極的介入的態度,使得藝術介入鄉村有了可能性。
二、藝術家在鄉村的實踐
當前,藝術介入鄉村最為成功的模式當屬:渠巖的許村計劃、歐寧和左靖的碧山計劃,此外胡項城的金澤古鎮工程、謝澤的崔崗藝術村也走入了研究者的視野、臺灣地區的鄉村建設由于開始時間早,已經形成一套較為成功的介入模式被大陸鄉建者廣為推崇,著名案例是臺南市土溝村的鄉村美術館,被引用最多的國外案例是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
中文文獻中現有的介入實踐分析還比較保守,出現“社會運動”和“公民權利”的字眼較少,當代藝術的前衛性引發的社會運動并沒有在分析中得到展現。Yannan Ding和Nick Schuermans在對第二屆合肥雙年展,黃橋(音譯)項目中的分析中提到,藝術實踐和它所激起的線上線下的討論,公共藝術在爭取住房、教育、城市空間的平等權力的斗爭上有教育潛力。通過對這個事件(即合肥雙年展)地理和教育維度的特殊關注,我們認為公共藝術在中國的公民斗爭中發揮作用。通過將事物和人移出他們所存在的日常空間,藝術家成功塑造了之前不能但現在可以看到、思考和行動的空間黃橋(音譯)展覽結束后很久,在線上線下激發了由于戶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的討論(Yannan Ding & Nick Schuermans,2012)。
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邱正倫一針見血的指出“在近年來的鄉村公共藝術實踐中,藝術家的主觀意識過多,他們不注意與村民實際情況聯系,造成目前的鄉村公共藝術實踐的主體定位不明確,藝術項目與村民脫節,創作價值取向模糊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目前的鄉村公共藝術創作中公共性的缺失”(邱正倫,2015)。劉天劍分條列舉了藝術介入的局限性,包括:陷入經濟訴求的“觀光陷阱”、重文化而輕生產、形式上的局限、表面上的融合。在研究者提到的困境當中,對于藝術家的主觀意識過多、與村民聯系不強等問題是介入者本身難以覺察到或者不愿承認的事實。
三、當代藝術與中國農民
“當代藝術在重視它的文化身份的同時,一直忽略了自己社會學的基礎,也就是說,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如果沒有‘社會身份作為前提,它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是誰的藝術?”(孫振華,2015)。孫振華強調,農民的問題是當代中國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重新解放農民,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為迫切的任務,關系到中國的發展和進步的基礎,最具有當代性。因此,當代藝術不能忽視這個中國最為龐大的社會階層也是最需要關懷的群體——農民,只要這樣當代藝術才能找回自己的身份。然而,真正關心農民生存狀態的的藝術卻非常之少。
鄉村建設是近年來較熱的話題,鄉村傳統文化的衰落、自組織結構的崩潰、經濟的凋敝都是現如今農村的現狀,農民作為主體,自然也是分析鄉建不可缺失的一環。但遺憾的是,在藝術介入鄉建的文章當中,過度強調藝術家的主體性、藝術家在鄉村中的實踐,對農民與鄉村現狀以及藝術介入給農村未來的政治、經濟帶來的變化的分析卻幾乎不可見。畢竟,只在文化層面實現鄉村復興是遠遠不夠的。這是造成實踐和研究中作為真正主體——農民話語權缺失的原因。在《當代公共藝術與鄉村人居環境的自組織發展》一文中,盧健松描繪了藝術介入鄉村之后的發展前景:將有效提升村落的開放程度,加強村落與外部環境在信息、資金、物資上的交流;除此,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環境中的應用,將有效提升村民的社區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其鄉土意識,有利于鄉村自治的推行與實施;另外,實施過程中的培訓,也有利于當地人勞動技能的增加(盧健松,2012)。
參考文獻:
[1]劉雅平.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13.
[2]李爽.公共藝術介入新農村社區建設之可行性研究[D].江南大學,2014.
[3]劉天劍.新返鄉實驗的困境與反思——“藝術介入”的多個案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