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鶯
【摘要】在我國社會轉型期,非直接利益沖突群體性事件的頻發,是各種社會矛盾最直觀、最集中的反映,只有從經濟主因、政治誘因和社會心理等全方位分析沖突發生的因由,才能正確處理“非直接利益沖突群體性事件”,讓不同利益群體各顯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
【關鍵詞】非直接利益沖突 群體
“非直接利益沖突”是指與沖突事件本身并無直接利益關系的眾多參與者, 借助社會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來表達或發泄長期以來因自身合理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認為自己是潛在的利益受損者所產生的不滿情緒的一種群體行為。在我國社會轉型期,非直接利益沖突群體性事件的頻發,一方面說明開放的中國讓公民有更多的自由和權利,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各方面諸多社會矛盾未能及時得到解決,導致民眾用一種非理性的方式宣泄出來。只有正確處理“非直接利益沖突群體性事件”,讓不同利益群體各顯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
一、非直接利益沖突群體性事件的特點
(1)參與主體:非上層,大多為社會下層民眾。從歷年來的“非直接利益沖突”群體性事件來看,參與主體大多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城市低收入者、下崗職工、失業者、“大學畢業低收入聚居群體”、退伍復員軍人、底層知識分子、退休人員等等,學界將這些人稱為“弱勢群體”。
(2)行為性質:突發性,這類群體性事件沒有一個預謀、組織的過程。“是一群人受到某種刺激后,自發而起的行為。它既無組織,又無領導,而且活動也無計劃,無法預料其發展的趨勢。只是一群情緒激動的人聚集在一起,競相做出的某種行為”。
(3)沖突焦點:往往指向政府部門。大多“無直接利益沖突”事件的起因都極為偶然,事件本身也與政府機關大多沒有直接關系,開始時,沖突的矛頭也不是指向政府的,但隨著事件的演化,受害者一方的支持者無一例外的要求公權力部門主持正義,還以公道。在這個過程中,公權力部門若是沒能采取有效措施同時又能被民眾所接受的方式處理事件的話,最終就演變成公眾與同黨政干部、公檢法的沖突。
二、非直接利益沖突發生的主要原因
(一)制度主因:因分配不公而導致的貧富差距過大,從而導致公眾價值觀念上產生社會不公感和利益相對剝奪感
(1)公眾的社會公平感和滿意度。對人們的沖突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社會公平主要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會結構所形成的社會公平環境所決定的, 而社會公平感主要是由個人對社會公平的主觀感受和主觀評價所決定的。因此一個人對他所得的回報是否滿意不僅只看其絕對值,而且要看其相對值,即進行縱橫兩方面的比較。縱向,個體和自己的過去進行比較, 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與所獲得回報, 同自己過去投入的努力與所獲回報相比較, 只有高于或至少不低于以往的回報時才會覺得是公平的。橫向,個體
總是要將自己所做的貢獻和所得的報酬的比率與一個同自己條件相當的他人的貢獻與報酬的比率進行比較, 只有比率相等或高于對方時, 才會認為公平合理而感到滿意, 否則就會有不公平感。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中,存在制度保障的缺失、資源分配不均、權利分配不公、權益救濟不暢等諸多不合理因素,造成弱勢群體權利保障的缺失和弱化,城鄉弱勢群體難以平等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所以由體制不完善和個體的心理狀態兩者合力導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是沖突行為產生的直接根源。
“在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城市社會中正在產生著一種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類型,即由社會價值觀念的差異導致的社會沖突。根據統計分析的推論,利益格局變動本身尚不足以導致沖突行為的發生,由體制不完善導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才是導致沖突行為產生的直接根源”。
(2)利益相對受損群體產生利益相對剝奪感。“相對剝奪感” 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斯托弗在《美國士兵》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后有墨頓在《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一書中加以系統闡釋,并發展為一種關于參考群體的行為理論。
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同群體利益再分配,再分配的過程必然導致部分利益群體獲得利益相對較多,而另一部分群體獲得的利益出現受損狀態——相對剝奪感的出現。馬克思曾形象地比喻:“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子都是這樣小的時候, 他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需求的。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小房子就縮成可憐的茅房模樣了。這時, 狹小的房子證明他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只能有很低的要求;而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越發感受壓抑”。
相對剝奪感的強度與經濟收入以及社會貧富差距的程度基本呈正相關關系。生活境遇尤其是經濟水平較差的群體, 相對剝奪感較強,并且貧富差距越大,這些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就愈強。
(二)政治誘因:社會群體對公權力部門信任感的缺失和利益表達機制的不通暢是“非直接利益沖突”的政治誘因
當前,一些腐敗現象和政府不良行為嚴重損害了我們的政權特別是基層政權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方面是官商勾結、權錢勾結,這兩者的結盟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在行政執法過程,不僅沒有體現以人為本,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尊重和保障人權、文明執法,相反非法執法、野蠻執法、暴力執法屢屢暴光。結果是:當社會弱勢群體把富裕者的財富和驕狂與權力腐敗聯系起來時,不滿情緒就會很快升格為“仇官”“仇富”的敵對情緒。
目前我國利益表達的方式有:選舉;集會、游行、示威;建議、控告、檢舉;聽證會;信訪;向媒體反映;向法院起訴等等。從表面上看,利益表達方式非常之多,但是無論從所占有的社會資源、掌握話語權、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看,下層群體在體制內很難有效地主張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于是產生相對被剝離的政治離心情緒和排斥感,往往采取體制外非理性的利益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