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曉嵐
摘要:學習型組織理論的興起使學習能力重新提到了戰略高度,學習能力成為個人、組織,乃至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本文主要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方面對學習能力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學習能力;企業發展
學習型組織理論的興起使學習能力重新提到了戰略高度,學習能力成為個人、組織,乃至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對于企業而言,員工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將直接影響企業發展的步伐,不斷提升員工的學習能力,著力打造“學習型處室、專家型員工”,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一、什么是學習能力
“學習”一詞源于《禮記·月令》中的“鷹乃學習”。學,效也,有效仿、模仿之義;習,則指鳥頻頻起飛。“學”、“習”二字組合,原意為小鳥反復學飛。學是對不知道的東西接納的過程,是知新;習是不斷重復,是溫故。從本質上講,學習是人們通過教授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是一個人持續不斷的自我完善的修煉過程。學習能力正是完成這種過程的能力,是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人,一般有如下表現:
具有強烈的學習內驅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動力)。學習內驅力的產生源于對學習的高度認可和深刻認識。把學習上升到政治責任、精神追求,就能輕松的使學習成為習慣。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人會自覺把學習內化為個體的價值選擇、人生需要和生活方式。
具有敏銳的新知洞察力。能敏銳的感受新知是學習、吸收和使用新知的前提。對知識的敏銳度將影響個人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的速度和深度。
具有較強的信息甄別力。面對浩渺的知識海洋,能正確的篩選、合理的吸收、恰當的使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去陳取新,才能既博采眾長又獨具一格,最終保證所學真正能促進個人發展。
具有較強的內心反思力。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能力是將新知融于自身的關鍵,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首先必須養成反思意識,反思以后修正決策、開始行動。學會學思并舉,并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二、企業員工為什么要提高學習能力
提升學習能力是適應國家政策變化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與建筑行業相關的各類政策也在不斷調整。企業員工要適應環境變化,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必須加強學習。唯有此,才能準確把握國家政策變化、理解政策內涵,促使企業健康發展。
提升學習能力是適應行業改革發展新形勢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建筑行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對企業員工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學習能力,才能全面了解行業需求、準確把握行業動態,保證與時俱進,使企業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
提升學習能力是保持企業創新力的必要手段。創新是不斷追求反映客觀規律的真理,而學習的核心在于追求反映真理的客觀規律,從本質上看,學習過程和創新過程,在思維形式和科學方法上,是高度一致的。要獲得并保持創新力,必須不斷充實新知,保持企業活力。
三、企業員工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是提升學習能力的基礎。首先,把學習作為一種習慣,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在知識經濟時代,工作與學習密不可分,終生學習是每個人經營人生、追求卓越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對于很多行業來說,已經成為事實,學習已然成為一種新的勞動形式。其次,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樹立10倍速學習理念。Intel公司總裁安迪·格魯夫指出,今天的人類已經進入10倍速時代,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為適應這種變化,每個人和組織都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學習,誰接受信息和知識早、接受得快、接受得多,誰就能占得先機。再次,樹立創造性學習的理念。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熱情,創造性的開展學習活動,采用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使學習真正變成樂事,從而能夠持之以恒。創造性學習強調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將創新精神、創新原則、創新方法與創新技巧等融于其中,不斷發展自身創造才能,是對傳統的傳承性學習方式的升級,它突出的是對知識的再加工。
(二)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
提升學習能力的核心是采用科學的方法,如學思并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以致用。
學習的內容應全面多樣,廣泛學習先進理論、學習業務知識、學習先進典型等。既學習基本理論,又掌握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政策規定,還應深入了解行業發展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同時,不斷向企業內外的先進典型學習,向標兵榜樣看齊,查找自身差距,促進自我提升。
學習的過程中應帶著問題學、帶著思考學,將學與思結合。學會思考才能深入學習,才有可能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獲取對自身發展有益的知識,學到真知。而提升學習能力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學以致用”。只有以實際問題為導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用實踐檢驗所學知識,才能獲得有用之學。因此,堅持“學思行”相結合,才能將學習能力提升與工作能力提升相關聯,為企業的發展真正起到助推作用。
四、結束語
學習能力作為企業員工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應該得到高度重視。它將促使企業員工將學習融于工作生活,使工作生活與能力提升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幫助企業保持長久生命力,使企業和員工都能實現與時俱進,適應不斷變化的行業環境、國家環境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