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文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徑,而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獲得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題;創新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徑,而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獲得知識是十分重要的。怎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種途徑:
一、端正態度,善讀巧記
現在很多學生出現厭學地理,是地理知識學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這種現狀,應當讓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誤區,養成閱讀、思考、分析、歸納的習慣。教師可通過課例分析,指導閱讀,使學生學會找出重點,理清結構,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加強記憶。如在學習“天氣”“氣候”概念時,內容不多,但不少學生只會一字不漏地死讀,容易混淆;如果教師在上課時引導學生把它歸納為:“天氣具有短期、多變的特點”,“氣候是多年來比較穩定的”這樣去區別,再加上一些有關天氣和氣候的諺語、成語、古詩等加以分析,學生就容易記憶。如:清晨雨漣漣,晴朗在午前;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昆明四季如春;極地地區全年嚴寒等等。
二、創設條件,激發興趣
怎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果是照本宣科,學生必然會覺得枯燥乏味,毫無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可依據教學要求,一方面充分挖掘地理教材本身的趣味“礦藏”,一方面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不斷引入課外趣例,“旁逸斜出”,把教學內容融化在其中。可采用觀看地理圖像,講述地理現象,鏈接地理新聞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單調、沉悶的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有趣。
三、深入挖掘,巧設疑問
提問是教學中調動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藝術加工與處理,適時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去理解、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如在學習“土地資源”這一課時,教師可預先根據“識記”這一層次教學目標要求,精心設計下列提綱性的思考題:1.什么叫土地?它的影響因素、作用、利用分類是什么?2.我國土地資源有哪些基本特征?3.當前我國土地利用中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基本國策是什么?讓學生根據提綱自學課文和地圖,完成“識記”這一教學目標要求,當學生完成“識記”這個教學目標后,教師又及時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探索性、趣味性、課文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4.簡述我國土地資源各個特點的成因與表現,并指出構成上的特點。5.當前世界和我國的土地資源遭受破壞,主要表現有哪些?6.我國土地利用與保護措施是什么?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探索,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深化。這種層層設疑,步步深入,使學生始終處于疑問——思考——討論——解疑的學習氛圍中,直至完成對本課重點、難點的理解。最后再設計一些實踐性強、靈活性大、涉及面廣的問題:7.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優缺點。8.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基本國策?培養學生應用、評價、綜合等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帶疑而思,思而解疑,盡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因勢利導,啟迪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往往都會去思考,尋找答案。當學生遇到難點、疑點,渴求了解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時,教師不是急于給學生于“魚”,而是著重于教學生怎樣去“漁”。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但在北極上空或在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地球自轉方向有什么不同呢?這時,教師只需拿出地球儀,轉動給學生看,學生在觀察中受到啟發,經過思考,然后就會做出回答。所以,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應該啟發誘導,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去領悟,使其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的理解與掌握。這種深入淺出,利用直觀的手法啟發誘導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積極性高,教師教得輕松、愉快、效果良好。
五、歸納總結,練習深化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任務。那么,怎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呢?教師可在講完教學內容,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開動腦筋,運用已儲存的知識信息,對所學內容進行簡要歸納,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要點,使所學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如在講完“地球的自轉”后,給學生留下思考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毛澤東“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詩句描述了什么內容?又如,在講完“日界線”后,穿插了雙胞胎的故事:一只向東行進途中的船上,一對孿生兄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卻比先出生的哥哥年齡大一天,試問他們出生在何地?為什么?通過練習可鞏固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實踐證明,以上做法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