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琴
摘 要:有專家認為:對于實驗,講十遍、百遍,不如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遍!在物理教學中,我們有一個共識——實驗是課堂教學極為重要的教學手段,盡管當今多媒體網絡的發展為物理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平臺,但物理實驗仍然有其不可代替的地位。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對當前物理實驗教學進行了認真的調查與分析,并在實驗教學中作了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分析;實踐探索
高中物理是一門規律性強、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盡管如此,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低效或無效的現象。當然并不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有了實驗,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是高效且成功的。在平時的物理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現做些粗淺的分析與思考,聊作拋磚引玉,懇請專家同行不吝指教。
一、重視從“重教”向“重學”轉變
過去的教學是以教定學,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只能被動在下面聽,完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試想一下,課堂的時間都被教師占用了,學生練習、體驗的時間就沒有了。畢竟學習是一個需要內化的過程,我們不能指望學生課后花多長的時間來自覺學習物理這一門課。而且,從白天上課到晚上自習,間隔了較長一段時間,學生對白天課堂的印象已經不是那么清晰了。對有的學生來說,完成作業和練習就有了一定的困難,這也為他們完不成作業或抄襲作業提供了機會和理由。這種情況下,教師內容講得再好,語言再流暢,例題再多,其課堂教學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練習時間,要敢于精簡“講”的內容,放手給學生多“練”的機會。可以依據具體教學內容,采用“講-練-講”或“練-講”或“講-練”的模式,注意學和教在教學過程中的最佳結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方法,保證教和學的有機同步進行。
二、重視實驗的差異性與沖突性
差異性實驗的開發與應用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科學演示教學的研究課題。如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教育學院就有一項“差異性實驗”研究計劃,作為一種科學教學的探究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差異性實驗是指那些呈現的現象和結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與一般人的“常識”有很大差異的實驗。具有趣味性和強烈的認知沖突。
例如:在“內接法與外接法測電阻”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分別用內接法和外接法測量同一只大電阻,學生以為同一只電阻的測量值應當相同。但分別用內接法和外接法測量結果相差很大!同樣,測量小電阻也有很大差別。學生困惑:為什么用內接法和外接法測量同一只電阻,會產生如此懸殊的結果?這種對比測量結果產生了很強的差異性,引發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和認知失衡。那么在這種情形下,內接法和外接法的教學就會水到渠成,而且學生印象特別深刻。
三、重視實驗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有的老師不喜歡實驗,不是怕實驗準備麻煩,而是怕實驗過程出現意外,影響教學過程,實際上有些實驗即使出現意外,它也是課堂中重要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對學生的思維的嚴密性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探究變壓器線圈兩端的電壓與匝數的關系時,變壓器的副線圈先選了200匝,并接入一個大燈泡(220V,40W),(原線圈輸入電壓為23V),副線圈選200匝時燈泡亮度很低,燈絲僅僅發紅,而換用800匝后,就能正常發光,為了再次說明這一情況,隨手拿了一只小燈泡接入電路,輸入電壓為4.2V,副線圈選200匝時小燈泡發光,然后副線圈選800匝,結果小燈泡不亮,對這一現象,學生都陷入深思,是操作錯誤還是書本上錯了,同時,我又緊接著做了不接入燈泡時電壓情況,結果副線圈上的電壓隨著匝數增加電壓是升高的,接下來與學生一起作深入的分析,原來線圈是有較大電阻的,與燈泡組成閉合回路后,副線圈相當電源部分,線圈的電阻相當于電源的內電阻,當接小燈泡時,小燈泡電阻較小,當線圈的匝數增加時,相當于電源的內電阻增加,小燈泡分得的電壓反而減少(當然還有漏磁等其它原因),同時還要跟學生說明以后碰到的線圈要當作理想線圈(忽略電阻)。
可見,實驗過程中出現突發時件并非都是壞事,只要教師利用好這些發生在學生眼皮下的活生生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鼓勵學生參與解決,最后在全班同學合作中作深入分析,最終解決問題。
四、重視學生對所學內容及時歸納、總結
在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歸納總結就是對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整理,將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建構成有機的物理板塊,讓學生在整理中鞏固提高。這就好比家長教小孩兒經常收拾房子進行內務整理一樣,物品有序擺放,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賞心悅目。我在物理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有意探討:1.每上一節課的內容,下課前不是自己單方面進行小結,而是指導學生總結歸納。具體操作是分階段培養,第一階段是高一新生大約在前兩個月的物理教學中由我進行課堂小結,學生補充完整;第二階段大約從《牛頓運動定律》開始,每一節課結束時找一個學生進行課堂總結,我來進行補充完善,其他同學模仿總結;第三階段大約是從《機械能》教學開始,每上一節課結束時要求同學們自己歸納知識點,相互交流補充完整。2.每學習一章要求學生自己歸納知識點,畫出物理知識聯系圖。這項工作分兩步走,高一的前兩章《力》和《直線運動》由我指導學生總結歸納、畫出知識結構圖,學生點評;后來每上完一章要求學生自己總結畫出知識結構圖交我點評和補充。將優秀作品張貼出來進行表揚,并號召同學們向畫的好的同學學習。3.物理測驗后要求學生對答題情況進行反思,尋找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對錯題進行更正。通過以上的教學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歸納和應用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