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薇
摘 要:寫生是被用作學習建筑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單純的描繪。繪圖是一門重要的視覺學科:一種對形狀、線條、透視的認知。草圖也孕育著對客觀事物的尊敬。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寫生來培養個人對建筑和景觀的鑒賞力及分析能力,通過徒手畫來研究建筑和景觀的主要特質。學習建筑必須要獲得繪畫的技巧的能力,一旦學會了繪圖語言和構圖分析,我們就具備了從事復雜的建筑設計業務的條件。
關鍵詞:徒手繪圖;寫生;分析;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161-01
繪圖是一種能讓我們理解可視世界的手法。視覺的讀寫能力正是通過繪圖手段來培養的。建筑設計師們通過繪圖的方式解決視覺和功能性問題。寫生簿是學習建筑的一種有用的工具,通過寫生進行徒手繪畫實踐來培養視覺和藝術的敏感性,有助于在建筑設計中抗衡電腦科技的支配地位或者至少保證科技應用要和審美判斷結合起來。
一、國內外現狀分析
在數碼時代,徒手繪圖和電腦繪圖之間有著很多相互作用,但是當電腦繪圖和數碼攝影在大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出現時,電腦效果圖更加具有清晰度、仿真性和精細度,這些都對學生產生極強的吸引力,以致學生厚此薄彼,很容易忽視徒手畫。現今國內建筑院校出來的畢業生過于依賴電腦輔助設計,在整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急于進入電腦設計以探究空間問題,忽視了徒手繪圖的潛能。在國外徒手繪畫被看做是設計的重要起點,優秀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都保持著寫生的傳統,電腦輔助設計被國外許多建筑師認為是妨礙初期設計研究的方式。但近年來在國內,徒手繪圖被電腦所取代。
二、徒手繪圖是建筑設計的重要起點
進行徒手繪圖是任何設計過程中的重要起點。因為對任何想要設計一種物品的人來說,首先要能畫出它們。繪圖對設計者來說,具有兩種功能:第一,記錄和分析現存的樣例。第二,提供某種想象物體外觀的手段。在攝影技術出現之前,大多數建筑師帶著寫生簿,用它記錄建筑的細部,而這些細部在進行設計時可供他們參考。徒手繪圖比起無鮮明個性特征的幻燈片或照片來,不但更令人賞心悅目,而且其終極作品更可能成為永遠值得珍惜的東西。因為描繪一棟建筑或是城市景觀,就要求你比一個單純的攝影師更直接地熟悉其主題。記載形態、比例、細部和色彩探究,比按下照相機快門需要更多的功夫和更加熟練的觀察。
電腦輔助設計出現之前的建筑設計方法,是建立在“建筑圖解”和通過制圖、繪畫和制模培養創造力的基礎上的。初期的繪圖是“思考性”繪圖,設計師通常從方案的構思開始,對建筑的平面關系、立面關系、剖面關系進行反復推敲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對建筑的立面形象效果的研究和評價有很重要的作用。利用寫生簿進行徒手繪圖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自己構想的建筑空間形象用草圖的形式繪制出來,這種表達設計構思所畫的效果草圖能夠傳達出和展示出建筑設計師頭腦中閃現的設計靈感與創意火花,體現出的是設計思想。
三、徒手繪圖是傳達設計構思的重要手段
寫生是一種個人記載,在繪圖中完善自己,培養起一種用其他方式難以得到的敏感和理解力。如通過草圖探索一個未建成的建筑的細部;利用徒手繪圖學習過去的樣例,有助于對未來的城市景觀和后工業化社會特征的環境意識做出更好的規劃。主張回歸探討堅實、適用和愉悅等問題,這些就是通過寫生調研尋求發現的品質。如今數目多到令人吃驚的有經驗的成功建筑師都保留著個人的寫生簿。就形象思維來說,寫生被認為是有益于承擔空間分析和進行場地調查的方法,同時也是對現有建筑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只要通過徒手繪圖去探索,那么就能激發對環境和設計的空前興趣,如要把這種興趣變成一個構思更好的世界,就要求提高繪畫和技巧。
設計構思原本是作為一種設想的抽象概念而存在的,要把這一抽象概念轉變成一種可視的建筑就要求繪圖。通過繪圖將大腦中抽象的思維延伸到外部進行形象化展示,使自己能夠非常直觀地去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同時把設計構思傳達給他人。建筑設計從一開始就交織著各種各樣的構想、分析、改進,這就需要通過手的勾勒記錄在紙上,使其成為可視圖形,以便作進一步地推敲、判斷、交流、反饋和調整,往復循環,通過手繪草圖在紙上尋求對設計問題的解答。徒手繪圖是設計師的思維與自己在紙上的形象的對話,是眼、手、腦之間的一種互動。通過寫生簿地記載和分析,能夠得心應手地把繪圖作為創作手段,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借助徒手繪圖手段來進行設計交流。
四、結語
事實證明優秀的設計師大多是優秀的藝術家,從高迪到柯樂布西耶無不如此。繪圖是對空間和形式可能性的探索,它告訴我們許多關于設計師獨出心裁的從外觀上、功能上、社會上對城市未來的構思。因此徒手畫不是死的傳統,而是有活力和創造性未來的一部分。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同樣不時由電腦畫出的草圖,不是多余而是補充。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給建筑師提供設計未來強有力的工具。而忽視手工繪圖而過分依賴機械器具,就是損害藝術家和建筑師之間共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田學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馮柯.建筑表現技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蕭默,王貴祥.建筑意[M].北京: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