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
免疫系統戰勝了病菌,耳管解除了堵塞,中耳的粘液回流到鼻子或者喉嚨,中耳炎就不藥而愈了。

我家果果上周患了流感,發燒,在家休息護理了三天半之后退燒了,但昨天從幼兒園回來之后就捂著耳朵說疼,一量體溫,又38℃多。
我就趕緊帶果果去看醫生,醫生用窺鏡看了一下,告訴我,果果的兩只耳朵確實有感染。我還以為她下一步就會開處方了,沒想到她說:“回去給孩子吃布洛芬或者泰諾林,退燒止痛,觀察一下她的反應,然后明天再過來讓我檢查。”
正疑慮著不給開藥的原因,醫生立馬很篤定地說:“很多孩子是可以自己好起來的,如果沒有必要,我不想給她抗生素。”
耳朵感染真的不用吃藥嗎?我懷著極大的疑惑地翻了很多關于中耳炎的資料——
3歲以下兒童為高發患者
所謂中耳炎,即當鼻子里的鼻涕太多時,便容易順著耳管漫上來,直到被鼓膜攔截,就只好停留在這個叫做“中耳”的地方,若這些鼻涕退不回去,感冒、鼻竇炎甚至過敏的時候,耳管就容易發炎紅腫,導致耳道變狹窄甚至封死。
那為何嬰幼兒比成人容易得中耳炎?因為嬰兒和成人的內耳形狀是不一樣的。
嬰幼兒的耳管比較短,而且呈水平狀,有一點鼻涕就特別容易淹過來,也很容易停留。而成人的耳管比較長,而且是斜的,鼻涕不容易“爬”上去,即便是漫上去了,也很容易退下來,所以成人是不太容易得中耳炎的。
因為這種構造,中耳炎是3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得的第二大疾病(排第一的是感冒),美國的統計是這樣的:1歲以下的嬰兒有一半都得過中耳炎,3歲以下的孩子,有六分之五都得過中耳炎。3歲之后,隨著耳管構造開始成人化,孩子就不太容易得中耳炎了。
3個癥狀,辨識中耳炎
以下三點,是中耳炎的主要特點:
1.耳朵痛
如果孩子會說話了,他會明確告訴大人,他的耳朵痛,如果寶寶很小,還不會表達自己,他一定會因為疼痛而大哭大鬧,比平時哭得多得多,而且可能會伴隨著揪耳朵的動作。(當然,如果寶寶在精神狀態很好的情況下揪耳朵,媽媽們可以放心,不會是中耳炎,中耳炎是會很痛的,很多寶寶只是愛摳耳朵揪耳朵玩。)
2.發燒
升高體溫也是一種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所以中耳炎比較嚴重的時候會導致發燒,但是和痛感不一定同步,有可能發燒之前就開始疼了,也可能暫時沒有痛感,卻已經開始發燒。
3.經常在感冒或者鼻竇炎之后發病
因為感冒和鼻炎才會產生鼻涕過多流入耳管的情況,所以感冒中后階段是中耳炎高發期,如果寶寶感冒了一周左右之后,突然表現異常,哭鬧嚴重,要記得檢查耳朵。
還有一些中耳炎導致的癥狀,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沒有——
食欲減退:耳朵感染會讓寶寶在咀嚼和吞咽的時候感到很痛;
睡眠困難:平躺會加重耳朵的疼痛;
腹瀉或嘔吐:導致耳朵感染的病菌也可能會影響腸胃;
膿液流出:膿液流出說明鼓膜已經破裂,只有極少數寶寶在鼓膜破裂的時候不感覺疼痛;
氣味:耳朵會飄出非常難聞的惡臭;
聽力障礙:中耳的積液會影響聽覺的敏感;
平衡感變差:耳朵也是人體的平衡器官,如果出了毛病,平衡感也會出問題。
北美醫生建議:謹慎用藥,等其自愈
大多數的中耳炎其實是可以自愈的,發現這件事的時候我也很震驚,免疫系統戰勝了病菌,耳管解除了堵塞,中耳的粘液回流到鼻子或者喉嚨,中耳炎就不藥而愈了。
鑒于北美醫生對于抗生素的謹慎態度,符合以下兩種情況的孩子,很可能得到和我們果果一樣的待遇:回家吃退熱止痛藥繼續觀察48~72個小時——
6~24個月之間,只有一只耳朵輕微疼痛,并且發燒39度以下;
2歲以上,有兩只耳朵輕微疼痛,并且發燒39度以下。
美國兒醫學會(AAP)對于下面三種情況的中耳炎小患者,才會考慮用抗生素——
小于6個月的嬰兒,因為免疫系統還比較弱;
癥狀比較嚴重的孩子,如高燒(39度以上),出汗,萎靡,心跳加快等;
2歲以下,兩只耳朵都有感染的孩子。
之所以對抗生素這么謹慎,有3個原因:
容易讓致病菌產生抗藥性;
抗生素會殺死腸道里的好細菌,導致寶寶拉肚子;
引起中耳炎的可能是細菌也可能是病毒,而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
如果寶寶因為中耳炎用了抗生素,一定確保用滿一個療程(大都是7天),哪怕寶寶已經明顯好了,也要繼續服用直到療程結束,這樣才能確保致細菌全部殺死。少量的抗生素只會篩選出有抗藥性的細菌,下一次再用這種抗生素就不太靈了。
如果寶寶用了抗生素,病情依然沒有在48~72個小時內好轉,醫生會考慮換一種抗生素。
2種方法,緩解耳朵疼痛
要知道鼻涕留在耳朵里,可不是省油燈,里面的病菌大量地繁殖,結果就是膿液越來越多,還出不去,就對鼓膜形成了很大的壓力,這個時候就會覺得耳朵痛了。而以下這兩個方法對緩解耳朵疼痛有很大幫助——
1.止痛退熱藥物
泰諾林和美林(布洛芬),這哥兒倆應該是嬰幼兒疾病的萬金油了,注意,6個月之前只能服用泰諾林,美林要6個月之后才能服用。服用一定要按指定劑量。可以只服用一種,也可以兩種藥物交替服用。
2.鼓勵孩子多喝液體
因為吞咽的動作有助于中耳的液體排出,減輕對鼓膜的壓力。
頻繁易患者,考慮手術
因為先天構造的原因,有一部分孩子格外容易中耳炎,頻繁的中耳炎不僅非常痛苦,而且可能會影響聽力,所以有必要考慮一種叫做“耳朵插管”的手術,需要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
具體做法就是在鼓膜上切一個縫,放一個小管子進去,中耳和外面就通氣了。膿液再不會積壓在中耳,而且通風也不利于耳內的細菌滋生,就不會總嚴重發炎了,是一種預防頻繁中耳炎的好辦法。
最后說一下果果中耳炎的結果:當天晚上看完醫生回家吃了點美林睡覺,第二天雖反復發燒,但沒有耳朵疼的癥狀。結果,醫生用窺鏡一看告訴我,果果耳朵已經不感染了,估計過不多時就會完全退燒。晚上一測,確實退燒了。驚喜來得太快讓人不敢相信,小小的生命,總是比我們想象中更堅強。
Tips外用滴劑靠譜嗎?
在國內,提到治療中耳炎要用外用滴劑,一般是抗生素+類固醇藥物的混合。
這種療法是要分情況的,大多數中耳炎只是中耳積液導致了疼痛,鼓膜還沒有破裂,這個時候往耳朵里灌藥是沒有用的,還有鼓膜擋著呢,藥物是進不去中耳的。
只有當那種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也就是鼓膜破裂,膿液流出的時候,才會用到這種療法,也需要把耳朵里的膿液全都清洗掉并且吸出來,再滴藥,藥物到達中耳,才有效果。
所以孩子吵耳朵疼,還是先到大醫院看看到底是到什么程度,別著急往耳朵里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