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林
沉寂了近五年的工程機械行業,終于迎來了久違的“春天”。整個行業強勢回歸增長軌道,背后的動力和原因是什么?未來,這輪回升是否會持續?
五年大繁榮,五年大衰退。過去十年,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過山車似的大起大落。
2006年,行業迎來高速發展,市場“井噴”,業內曾戲言“躺著也能賺錢”,一時間可謂風頭無兩。到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工業總產值飆升到4390.86億元,無論是產品銷量還是銷售收入,中國市場成為了世界第一,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工程機械大國。
然而,風云突變,從2011年二季度開始,行業增速急速回落,市場一步步走下神壇,從“井噴”陷入“低迷”。五年瘋狂之后,“寒冬”驟然來臨。業內把2011年4月作為行業的一個拐點,企業無一例外地從這個時段開始走向下坡,行業巨頭們也在其中,難逃厄運。
寒意濃濃,冰封了五年。處于漫漫“寒冬”中的工程機械行業,何時能重現暖意?如果五年是一個運行周期,下一個行業拐點是否會出現?
行業企穩回升,增長超出預期
湖南長沙,匯集了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三家體制機制各異、產品特色鮮明的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一個城市孕育三家同行業龍頭企業,這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不多見,長沙也因此被譽為“工程機械之都”。
以“三虎”為核心,形成品牌效應,聚集配套企業,強勢拉動了區域經濟增長。2010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銷售總額就突破1000億元。
今年4月的最后一周,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先后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報告。
季報顯示,三一重工當期實現營業收入93.76億元,同比增長79%;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7.5億元,同比暴漲727%,僅一個季度就實現了去年凈利潤的366.51%。
中聯重科實現營業收入52.75億元,同比增長7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456.84萬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扭虧轉正。
山河智能實現營業收入9.40億元,同比增長124.1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075.19萬元,同比增長428.42%。
對于第一季度營收飆升、凈利潤猛增的主因,三家公司給出的解釋,都是“工程機械行業復蘇,產品銷售大幅增長”的類似表述。
這三家企業的良好態勢,是當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一個縮影。“寒冬”終于過去,行業正景氣回升。這是否意味著,經歷了近五年低位運行的工程機械行業已經觸底反彈,將迎來下一個行業“春天”?
其實行業回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已初現端倪,工程機械相關子行業市場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速回升,扭轉了持續幾年的下降態勢。據2016年年報顯示,三一重工、徐工機械等行業巨頭止住業績多年下滑趨勢,營收和凈利潤皆出現同比反彈增長。
今年,市場更有趨火之勢,快速的增長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復蘇的勢頭竟來得如此之迅猛!
最先吹響沖鋒號的是挖掘機行業。
任何工程開工,第一波行情肯定是挖掘機。正是因為應用范圍最廣、銷售額占比最大,挖掘機銷量歷來被視為工程機械行業“風向標”,甚至是考察實體經濟投資情況的“晴雨表”
來自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統計數據,2016年挖掘機械產品銷售量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上漲。進入2017年,納入分會統計的26家主機生產企業,1-2月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19077臺,較去年同期上升188.9%。其中,1月份銷量4547臺,同比漲幅54%;2月份銷量14530臺,同比漲幅297.65%。
這是一份令人咋舌的數據。因為春節關系,傳統上1、2月份是工程開工的淡季,自然也就是挖掘機銷售的淡季,但今年的銷售卻一反常態直線飆升。這不禁讓很多業內人士浮想,是否會復制2011年的“挖掘機神話”:那一年全國共賣出17.6萬臺,占全世界銷量的一半,達到歷史頂峰。
挖掘機械市場爆發式增長勢頭仍在繼續,據行業協會最新統計,今年第一季度挖掘機械行業實現銷量40468臺,同比增長98.9%;出口挖掘機械2014臺,同比漲幅31.3%。自去年8月以來,行業已連續8個月高位運行!
“春江水暖鴨先知”,挖掘機就是這只“鴨”。挖掘機銷量迅猛增長,意味著行業引來了“拐點”。
挖掘機銷量在今年呈現的火熱景象,或許僅是一個開端。如今,市場熱度正由挖掘機向其它品類設備傳導,起重機、裝載機、樁工機械、混凝土機械等產品銷量全線增長,市場甚至出現了部分產品脫銷、配套零部件供應不足等現象。
如此火爆的市場局面,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燕歸來”。春天來了!
復蘇原因何在?企業逆境謀變
沉寂了近五年的工程機械行業,終于迎來了久違的“春天”。整個行業強勢回歸增長軌道,背后的動力和原因是什么?未來,這輪回升是否會持續?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子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指出,行業的復蘇主要基于這幾個原因:一是國家穩增長項目資金的落地,比如PPP項目、各地基建的拉動等;二是供給側改革的深入,煤炭、礦山等需求量的增加帶動了采礦設備需求的上升,尤其是新設備;三是“一帶一路”助推,企業紛紛發力海外市場,出口拉動;四是排放標準的升級,促進了產品的換代,更新需求帶動新機銷量;五是近幾年去庫存、補短板的效果開始顯現,設備也到了新的更新周期。
多重因素疊加共振,工程機械行業終于一掃陰霾,重現曙光。
不可否認的是,在長達五年的下行陣痛期,業內企業積極謀求逆境突圍,苦練內功,轉型升級,行業逐步從結構病變的格局中解放出來,這也為此輪強勢復蘇打下了堅實基礎。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產品是市場格局演變的根本。盡管在行業下滑低谷期,市場前景不明,但業內企業依然注重產品的投入和研發,技術創新不斷深化,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創新型產品競相涌現,主力機型實現換代升級,滿足特殊工況的個性化產品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榮獲“中國工程機械年度產品TOP50(2017)”市場表現金獎的中聯重科ZPS3880RE型攤鋪機,屬于主力機型換代升級產品,采用等量輸送技術、橋墩式倒流吊臂,無離析、高密實度、高平整度;iPave智能精細攤鋪技術,更智能、更實時、更可靠。該產品2016年10月上市,當年即銷售17臺。
面對行業“寒冬”,業內重點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積極布局,實現智能轉型;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在后市場建設上實現創新,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
以中聯重科為例,公司全面實施產品4.0工程,以“模塊化平臺+智能化產品”為核心,著力打造新一代產品,并以強大的物聯網云平臺ZoomCloud為核心,搭建了一個豐富而完善的互聯物聯網絡,構建一種全新商業模式。
延伸產業鏈、多元化布局也是行業企業積極謀變、走出困境的選擇之一。部分企業在農機設備、港口設備、煤礦設備、風電設備等方面均有戰略部署;同時積極拓展新興產業,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比如山河智能,擬斥資近20億元收購加拿大AVMAX資產,布局通航全產業鏈;2016年已完成第一階段60%股權交割并于10月并表,計劃未來兩年收購剩余40%的股權。
與此同時,為化解市場下行壓力,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深度推進國際化戰略已成為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代表性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憑借大項目及海外投資、并購等方式,加速國際化步伐,在逐步占領新興市場的同時,也開始對歐美這樣的高端市場發力。
2015年5月,中聯重科位于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中白工業園內的海外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僅用半年時間中白工業園的首批合資產品就已下線。山河智能憑借領先的技術,引領中國微型挖掘機的發展,成為第一個成功打入歐美市場的中國品牌,其微型挖掘機在歐美市場贏得了“施工小精靈”的美譽,至今累計出口銷量近萬臺。
經歷了近五年行業低潮期,企業已經走出了單純以量取勝、以價促銷的階段。蟄伏期間產品創新升級、優化產業鏈、多元化發展、智能制造、海外布局等等策略多管齊下,為未來發展蓄力,也讓企業面對行業回暖更加從容和理性。
行業經歷洗牌,“春歸”理性看待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之后斷崖式下滑的市場形勢,讓行業經歷了一輪洗牌。
一方面市場集中度提高。眾多小品牌企業無法承受巨額的債務負擔,無奈退出后,龍頭企業便開始了對行業的整合。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挖掘機銷量前十的企業合計占比達78.39%,強者恒強。
另一方面國外品牌逐步退場。依靠自主創新,在挖掘機、混凝土泵車等大多數細分行業內不僅打破了外資品牌的壟斷,而且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從國內市場品牌占有率來看,混凝土機械市場本土品牌“一統江湖”,進口品牌幾近“絕跡”;挖掘機市場國產品牌已穩占“半壁江山”。“現在還是主流且占領高端市場的只有路面機械,要把這一塊重新奪回來。”三一集團董事、泵送事業部董事長梁林河接受媒體采訪時擲地有聲。
與此同時,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品牌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初步打響了中國制造的名聲。
“禍兮福之所倚”。過去五年的市場洗禮與深度調整,行業更加理性和健康,競爭格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篩選了真正的英雄,業內企業經過轉型升級,競爭力更強。在這一輪周期中,留下來的企業、客戶都是真正具備實力的強者,市場將迎來“有含金量”的一輪長遠起勢。
“福兮禍之所伏”。面對高增長的市場態勢,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及時發出《“理性競合,防范風險”的倡議書》,呼吁全行業保持理性,“市場經濟鼓勵競爭,但競爭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倡導競合共贏,共同發展。”4月10日,在挖掘機械分會“2017年會長工作會議”上,10位行業重量級人物再次發出倡議:理性自律,公平競爭;瘦身轉型,提質增效;管控風險,盤活資金。
畢竟,前鑒未遠。行業曾陷入非理性競爭泥潭,惡意降價、低首付、延長保修期等非常規的競爭方式愈演愈烈,造成全行業產能過剩、壞賬高筑、經營利潤下滑等后果。正如山河智能董事長兼總經理何清華所言:“前幾年,國內工程機械遇到那么大的困難,與其說是外部環境造成的,不如說是市場不理性造成的。競爭的有些做法完全是非市場化的,野蠻的、不文明的,讓人感到很無奈。”
工程機械行業迎來了一個重要窗口期。面對“春歸”,應該看到行業一些深層次問題仍未徹底解決,業內企業要保持理性,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理性參與市場競爭,追求有質量的、實質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