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杰
朋友之間彼此信任,常常會有金錢往來。在浙江象山縣,一對昔日好友卻因此反目成仇,對簿公堂。原告稱被告借錢不還,有借條為證;被告則稱與原告不存在借貸關系,借條系受脅迫所寫。
借款與否陷入了“羅生門”。究竟是借錢不還,還是為人所迫?來看這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例的前因后果。
一張借條,兩種說法
原告謝女士起訴稱,自己和被告楊女士原系好友,被告因缺資,多次向原告借款計人民幣415000元;被告向原告出具了借條一份,約定了還款日期。后被告未按約歸還,請求判令被告償還借款及利息。
為證明其訴稱事實成立,原告提供了相關證據:一是被告出具的借條一份,證明被告向原告借款415000元的事實;二是由原告申請的證人包某平、張某章的證言,證明被告私下縱容、教唆包某平、張某章在公安機關作虛假陳述的事實。
被告楊女士答辯稱,原告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借款關系,本案的借款是原告與借款人勵某某之間的借貸關系,被告只是借款的介紹人,借條是被告在受到原告脅迫的情況下書寫的,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為證明答辯事實成立,被告向法庭提供了相關證據:公安機關對被告以及包某平、張某章的詢問筆錄三份,證明原告和被告之間并沒有借款關系,原告糾集包某平等人脅迫被告出具借條的事實。
誰在說謊?真相大白
這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焦點,在于被告出具借條是否受原告脅迫所為,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的效力。
法院對本案事實的認定:由原告謝女士事先安排,邀請被告楊女士到象山縣某賓館商談事情。當時與原告一起的有包某平、張某章和另外兩個外地人。被告按約定到達后,發現陌生人即想離開,原告與兩個外地人拉住被告,被告就大哭起來。后原告租用出租車,與包某平、張某章和兩個外地人一起將被告帶到另一賓館。原告要被告出具借條,被告就向原告出具了一份金額451000元的借條。在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的同時,被告提出要原告歸還原先出具的130000元的借條,原告就將此借條還給被告。事后,被告到附近派出所報案。
上述事實,由原告、被告在庭審中的陳述,以及證人包某平、張某章向派出所的陳述和在法院出庭作證的證言予以佐證,法院予以認定。
最終,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向原告出具的借條,是在其人身受到原告等多人控制的情況下,按照原告的要求出具的。原告持有的借條系采用脅迫手段取得,并非被告的真實意思表示,故不能作為原告和被告之間借款關系成立的憑據。
被告向原告出具415000元借條的同時,向原告收回了130000元的借條,使原告對該130000元的借款失去了權利憑證。在訴訟中,被告沒有提供該130000元的借條,以證明該借條并非被告出具給原告的事實,也沒有其他證據證明其并非該130000元借款的債務人。故對該130000借款,應認定為被告向原告所借,被告應當予以歸還,并賠償相應的利息損失。
法院據此判決:被告楊女士歸還原告謝女士借款130000元,并賠償利息損失;定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付清。駁回原告謝女士的其他訴訟請求。
本案經一審判決后,原告、被告均提出上訴。后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維持原判。
【法官說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
在本案中,被告出具借條是受原告脅迫所為。因脅迫而實施的民事行為一般有以下條件:第一,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第二,脅迫者實施了脅迫行為;第三,受脅迫者因脅迫而訂立了合同;第四,脅迫行為是非法的。
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的效力。我國《合同法》對于一方以欺詐或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采取了二元規定,即一般情況下,此種合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合同,如損害國家利益的,為無效合同。本案中原告、被告之間的爭議,沒有涉及國家利益,故其效力應屬于可變更或可撤銷。雖然被告并沒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向法院提出變更或撤銷,但結合本案的實際,該借條應認定為無效。
本案如何使用法律的問題,是適用《合同法》五十四條,還是《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或是《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對受脅迫而簽訂的合同是可變更或撤銷,本案被告并沒有向法院提出可變更或撤銷的請求,故適用《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不準確。《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受脅迫簽訂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無效,本案原告、被告之間的爭議并沒有損害國家利益,故也不能適用。根據本案實際,在判決中適用了《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