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要】目的 分析骨巨細胞瘤的X線表現特點,探討其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病理證實的31個骨巨細胞瘤病灶的患者30例的X線影像資料。觀察所有患者病灶手術前的X線診斷準確率及相關表現。結果 手術前的X線診斷準確率為83.9%。31個病灶中,位于長管狀骨骨骺端28例。所有病灶均表現為不同程度膨脹性生長的溶骨性骨質破壞;所有病灶均有邊界,但和正常的骨質分界不銳利。所有病例均未見骨膜反應。結論 骨巨細胞瘤具有較典型的X線表現特點,X線檢查為臨床診斷提供了較可靠的影像學依據。
【關鍵詞】骨巨細胞瘤;X線影像;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2
The X-ray imaging diagnosi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ZHANG Jian
(Taixing cit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radiology department,Jiangsu Taixing 225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earanc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radiography in the giant ccell tumor of bone.Methods The radiographys of 31 lesions in 30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verefied giant cell tumor(GCT)of the bone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 Approximately 83.9% cases were diagnoseed correctly by radiography.In 31 lesions,28 cases located in the epiphysis of long bone end.All lesions showed bony destruction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xpansion and growth;all lesions had boundaries,but not with normal bone boundaries.No periosteal reaction was found in all cases.Conclusions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has typical radiaographic appearance,radiography can approve evidence to achieve the diagnosis.
【Key words】Giant cell tumor of bone;Radiography; Diagnosis
骨巨細胞瘤是骨科較常見的特殊性良性腫瘤之一,約占全部原發骨腫瘤的5%~9%,占良性腫瘤的18.2%。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局部侵襲性、較高的致惡變率和術后復發率,早期進行診斷和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是改善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本病具有一定的X線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具有較高的診斷率、高敏感性、高特異性的優勢,因此可以通過對影像學診斷技術的合理應用,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從而降低該病的誤診或漏診率[1]。本文通過對30例經病理證實的骨巨細胞瘤病例的31處病灶的X線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其X線表現特點并評價其診斷和鑒別診斷方面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經病理證實的31個骨巨細胞瘤病灶的30例患者的X線影像資料。其中1例為兩個骨骼同時發病;男13例,女17例;年齡20~46歲,平均31歲。臨床主要癥狀為局部疼痛和腫脹,活動后加劇。病變部位為股骨下端13例,脛骨上端9例,股骨上端4例,肱骨上端2例,骶椎、胸椎、距骨各1例。其中,良性29例,惡性2例。
1.2 檢查方法
所有病變部位均攝患骨及相鄰關節的正側位。
1.3 觀察指標
將手術前的X線報告和手術后的病理結果對照以評價X線診斷的準確率,分析其影像學特點。
2 結 果
2.1 X線診斷的準確率情況
手術前的X線報告,1例誤診為骨囊腫,3例誤診為軟骨粘液樣纖維瘤,1例誤診為溶骨性骨肉瘤,其余病例X線診斷與病理診斷一致,診斷準確率為83.9%(26/31)。
2.2 所有患者病灶的部位分布情況
31個病灶中,位于長管狀骨骨骺端28例,其中膝關節周圍22例,占70.9%(22/31),以股骨下端最常見,見圖1;其余3例位于不規則骨。
2.3 所有患者病灶的影像學特征情況
呈偏心性者27例,居中生長4例;31例均呈不同程度的膨脹性生長;所有的病灶均有邊界,但和正常的骨質分界不銳利,有1 cm左右的移行區。4例病灶出現病灶邊緣的不規則硬化;8例出現軟骨下骨的骨質吸收;所有病例均無關節間隙的狹窄。病變呈皂泡狀9例,呈篩孔狀或網狀透亮區8例,呈單純的溶骨性骨質破壞14例。出現軟組織腫塊2例,其中1例為惡性骨腫瘤;所有病例均未見骨膜反應。2例惡性骨巨細胞瘤,病變呈溶骨性、侵襲性生長,邊界不清,1例穿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見圖2;1例發生肺
轉移。
3 討 論
骨巨細胞瘤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結締組織,主要有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圓形及梭形的基質細胞組成。根據腫瘤的良惡程度分為良性和惡性。此外,依據腫瘤對周圍的侵襲程度又可分為侵襲性和非侵襲性腫瘤。
多數學者認為本病具有惡變傾向,已發生肺和淋巴結轉移,是界于良、惡性之間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腫瘤[2-3]。本病手術刮除后復發率高。本組病例中有2例發生惡變,因此本病雖多為良性,但又是一種具有局部侵襲能力的腫瘤。
筆者復習文獻并結合本組研究中影像學特點進行分析,骨巨細胞瘤的X線特點如下:(1)好發于30歲左右,女性略多于男性。30歲左右時骨骺干骺端破骨細胞極為活躍,因此極易發病。(2)局部疼痛和腫脹,活動后加劇為患者主訴。(3)病變多發生于長管狀骨骨骺端,其中膝部多見,股骨下端最常見[4]。本病較少發生于扁平骨。(4)腫瘤多不累及關節。(5)腫瘤以偏心性、膨脹性生長為主[5];病灶均有邊界,但和正常的骨質分界不銳利,有1 cm左右的移行區。(6) 病變部分呈皂泡狀、篩孔狀或網狀透亮區,部分呈單純的溶骨性骨質破壞;有時病變透亮區內可見纖細的骨嵴。(7)腫瘤邊緣無明顯骨膜反應。(8)少數惡變者腫瘤呈侵襲性生長,穿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并可發生肺和淋巴結轉移。
此外,本病需要與骨囊腫、動脈瘤樣骨囊腫、軟骨粘液樣纖維瘤、溶骨性骨肉瘤等病變相鑒別。骨囊腫發病年齡多在7~15歲,骨骺尚未愈合,病變呈中心性囊狀透亮區,膨脹比較輕。動脈瘤樣骨囊腫,多見于20歲以下青少年,病變邊緣有一層纖細骨殼且多較為完整。軟骨粘液樣纖維瘤起源于成軟骨結締組織,疼痛輕微,好發于下肢脛骨,可見鈣化,病變髓腔側可見較明顯的硬化緣。溶骨性骨肉瘤患者年齡相對較輕,臨床癥狀較重,病灶的膨脹程度低,常伴有骨膜反應。本研究中雖有5例誤診為上述等病變,但總體講如能充分結合本病的一些主要X線特點,并注意與上述等疾病的鑒別,手術前的X線診斷準確率即達83.9%,基本能對本病進行正確診斷。
綜上所述,常規X線影像基本能顯示骨巨細胞瘤的特征表現,為骨巨細胞瘤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較可靠的影像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希峰.骨巨細胞瘤影像學診斷及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23):4709-4710.
[2] 張 宏.骨巨細胞瘤影像學診斷分析[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6,30(2):142-144.
[3] 羅文軍,郭 偉,殷富春.骨巨細胞瘤影像學診斷與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9):1329-1330,1332.
[4] 張秀賓,姚曉群,楊廣夫.骨巨細胞瘤的影像學診斷[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10):1384-1385.
[5] 姬少緋,楊 黎,牛軍杰,等.四肢骨巨細胞瘤的不同影像學表現對比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2):12-1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