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副主任、物質依賴學科帶頭人,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分會委員等。擅長焦慮、抑郁、成癮行為、沖動攻擊等的診治。
杜亞松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于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評估、行為和情緒障礙的干預、學習困難兒童的指導及各種心理問題的家庭治療。
崔麗娟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學分會副會長。擅長社會心理學、情緒管理和壓力應對等領域問題的研究、應用。
劉明礬 江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師范大學心理技術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西心理咨詢師協會常務理事。擅長青少年抑郁癥、焦慮障礙及其他各類常見心理問題的診治。
孩子“不聽話”:教育方式變一變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 蘇林雁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變得不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了,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干涉過多,凡事要自己做主,對父母的要求不理不睬或動輒發脾氣,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原本聽話、乖巧的孩子,為什么變成了這樣?其原因與青少年心理“發育”迅速而又不平衡有關。進入青春期(11~16歲)以后,青少年大腦的發育漸趨成熟,性發育也逐漸成熟,出現了“成人感”。他們思維中的判斷、分析能力增強,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從童年期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他們的視野逐漸開闊、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出現成長的超前意識。他們的獨立愿望日益強烈,力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要求獨立自主。他們希望與父母享有平等的權利,要求父母承認他們的觀點。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求異思維、逆反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積極探索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逆反的言行,某些時候既有利于抵制錯誤,也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自身知識能力的提高與人格的完善。
心身發展的6個矛盾
但是,這時候的孩子心身發展還處于半成熟狀態,在經歷迅速發展的同時又充滿矛盾,導致一些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使父母無所適從。這些矛盾表現在:
1.認知發展和閱歷不足的矛盾:他們看待事物抱理想主義的態度,而遇到挫折又易于沮喪;
2.思維獨立性、批判性和看問題偏激的矛盾:他們認識事物存在片面性,處理問題固執、偏激、極端化,常使人無法接受;
3.接受新事物與父母保守性的矛盾:由于視野的開闊,孩子掌握的知識可能超過父母的認知水平,父母不再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他們覺得父母保守、迂腐、“什么都不知道“,和父母無共同語言;
4.情感豐富和不穩定的矛盾:情緒的變化反復無常、起伏不定,缺乏自我調整情緒的能力;
5.渴望獨立與心理依賴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渴望獨立,但在面對具體問題和壓力時,卻又需要依賴父母,無法達到“心理斷乳”;
6.行為自主性和沖動性的矛盾:要求自主,但考慮問題片面,憑沖動辦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常常惹出不少麻煩。
“不聽話”孩子問題不少
青少年逆反心理可以表現為外顯行為上的激烈抵抗(硬抵抗),他們不聽話,和父母爭執、對抗,當父母冒犯了他的領地,會出現煩躁、易怒、發脾氣,矛盾激化時,甚至出言不遜或動手。也可以表現為“軟抵抗”,一些孩子將反抗隱于內心,認為大人不理解自己的煩惱,有事不和父母說,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和同學聊得熱火朝天,對父母卻以冷漠相對;覺得與父母無共同語言,甚至明知父母的要求是正確的,也要固執己見。還有的孩子出現抵抗的遷移,當某些人(親戚、老師等)的言行引發其反感時,便會排斥或否定這些人的作為,有時因情緒左右,無論對方講的有沒有道理,一概排斥。
逆反心理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輕者造成家庭不和睦,矛盾沖突激烈,重者對學習、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改變方式,幫孩子度過逆反期
1.理解和接納:父母要認識和理解逆反期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意義,理解青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點所在,接納孩子的改變。父母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將與孩子“保姆式”的關系轉變為“朋友式”的關系。要正視青少年獨立自主的需求,讓子女保留自己的天地,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不要事事干涉、指點,讓他們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
2.改變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常采用“管理—服從”的教育方式,孩子很聽話。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父母對其學業的期望、道德品質發展的擔心(如擔心結交不良伙伴、早戀等)會導致他們采用“嘮叨”的方式來管孩子,力圖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來要求孩子,殊不知這種訓誡、說教的方式會引起孩子反感。父母親應該改變溝通方式,采用平等、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善于傾聽孩子的觀點并試圖理解他,表達應簡單直接而不要講大道理,只圍繞現在的問題而不翻舊賬。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不要總是從壞的方面揣測孩子的想法、加以指責,而應詢問孩子的感受,抓主要矛盾,忽略小事。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冷處理,不要火上澆油,待孩子冷靜下來再討論。
3.協商解決問題:當面對一些困難或分歧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意見和看法,通過協商解決問題。所謂協商,就是雙方都要傾聽對方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見,雙方都要有所讓步,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套家規(包括每個人的職責、家庭成員交流的態度、上網時間的管理、對學習的要求等)。
4.擴大和孩子交流的領域:青春期的孩子視野往往超過了父母,父母覺得孩子“前衛”,覺得其愛好不可理喻,甚至認為孩子喜歡的都是糟粕,予以禁止。家長想要與孩子很好溝通,就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時尚及青少年的愛好,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討論這些事物的利弊,提供參考意見。平時利用機會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對社會、國家、世界上各種事件的看法,與子女建立共同的語言。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讓他們感到父母是他們最親的人,在遇到難以處理的危機時,能及時向父母傾訴。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期也是各種精神疾病的好發年齡,如果孩子的沖動、逆反太過分,應考慮多動癥、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的可能,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