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生活實例
老王半年前因胃癌進行了胃大部切除術,手術順利,術后恢復也很好。最近,老王卻添了個“新毛病”:反復突發意識模糊,不能正確對答,伴大汗、乏力。每次被送醫后,除血糖明顯降低外,其他檢查都無異常,輸注葡萄糖或喂食糖水后,癥狀即緩解。醫生告訴他們,這是“傾倒綜合征”,是胃腸改道術后一種常見的并發癥。
認識“傾倒綜合征”
傾倒綜合征是指胃切除術后,因胃排空過速,餐后出現胃腸道不適癥狀和血管舒縮障礙的一組癥候群,也可因胰島受刺激出現高胰島素血癥,導致低血糖。據文獻報道,25%~50%的胃切除手術后患者可能出現此征,1%~5%的患者癥狀較嚴重。
根據臨床癥狀出現的時間早晚,傾倒綜合征有早期和后期兩種類型。早期傾倒綜合征多于術后1個月內發生,表現為進食10~30分鐘后,出現腹脹、腹部絞痛、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以及出汗、無力、眩暈、面部潮紅、心悸等血管舒縮障礙表現。癥狀于進食流質或高糖食物后明顯,禁食后可緩解。晚期傾倒綜合征多于術后半年以上出現,又稱為遲發型傾倒綜合征,表現為患者進食2~4小時后,出現低血糖癥候群,如眩暈、無力、心悸、多汗、饑餓感、焦慮等,須與胰島素分泌高峰延遲或糖代謝調節不穩定所致的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餐后低血糖癥)相區別。臨床上一般以早期傾倒綜合征多見,或早期和后期同時存在。
早期、后期大不同
早期傾倒綜合征的主要發病基礎是胃切除術后胃儲存功能減少、胃排空過速,大量高滲特別是糖含量較高的胃內容物快速排入小腸,使血漿由血管大量滲入腸腔,造成腸管膨脹,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同時造成低血容量,并引起5-羥色胺、抑胃多肽、血管抑制多肽等腸道激素的釋放,導致出汗、無力、面部潮紅、心悸等血管舒縮障礙癥狀。
后期傾倒綜合征的發病機制為糖類物質快速進入部分小腸,使胰島素大量快速分泌,導致低血糖。也有報道顯示,部分后期傾倒綜合征由術后胰島細胞增生所致,患者以嚴重的有癥狀性餐后低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癥為特點,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
“四招”防治傾倒綜合征
調整進餐方式:①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少食多餐是胃癌切除后患者的重要飲食制度,飯后仰臥半小時也可以減緩食物對腸道的壓力。②干稀分食。為延長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進餐時只吃較干的食物,不喝水;進餐半小時以后再喝水,避免食物被快速沖入小腸。③盡量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中等脂肪膳食。④提防低血糖的發生。若出現心悸、出汗等低血糖表現,可口服補糖緩解癥狀。
藥物治療。抗組胺藥、抗乙酰膽堿藥、抗痙攣藥和鎮靜藥是常用的治療藥物。
手術治療。傾倒綜合征會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緩解,故手術治療宜于飲食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再考慮。手術方式包括吻合口縮小術、迷走神經切斷術等。
心理治療。焦慮、精神緊張等心理問題均可誘發傾倒綜合征,使用鎮靜或抗精神藥物可能會緩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