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學校的各種活動,激發隨班就讀學生的興趣,培養其自信及動手能力。創造機會讓他們表現自己的才能,發揮其特長,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減少他們學習中的挫折,盡可能多給他們肯定和贊揚,從而使他們在不斷地成功中培養自信,激起他們對成功的追求。
關鍵詞:活動;隨班就讀學生;自信心
美國作家默森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而隨班就讀學生由于自身的殘疾,與健康學生往往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因此讓隨班就讀學生與健康學生同步“賽跑”,不僅跑不出好的成績,還會喪失自信心。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有潛能,問題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通過活動訓練隨班就讀學生的健康感官功能,從而增強隨班就讀學生戰勝自我的信心,激勵學生發展優勢項目,彌補感官弱勢的不足,使學生成為一個有一定特長、能夠服務社會的有用之才。而且要通過活動培養隨班就讀學生的優勢項目,使其樹立戰勝自我的信心和決心,用毅力來克服困難,堅持弱勢感官的訓練,達到康復的效果,回歸主流。
一、深入調查研究,細心觀察,挖掘隨班就讀學生的“特長”
隨班就讀學生因生理缺陷,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性格變得孤僻,導致不愛參加集體活動,學習成績下降。如何培養隨班就讀學生的自信心呢?首先要深入調查,了解隨班就讀學生。在隨班就讀學生入學初,學校向學生家長了解孩子的殘疾情況、學習情況和基本技能情況;班主任、教師和生活輔導教師與家長面談,記錄每個學生平時的情況、生活起居的規律、興趣和愛好;學生到班后,老師主動接觸學生,觀察這些隨班就讀學生會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如:張×同學因語言障礙不愿開口說話,很少主動與學生一起參加活動,性格孤僻。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發現這位同學對美術課很感興趣,不僅線條流暢,而且構思新穎。還有劉×同學,因吐字不清,怕被他人笑話,很少開口說話,在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他幾乎都想舉手回答,但最終手不敢舉高。經過和學生家長溝通,知道他平時在家中喜歡與成年人下棋。充分了解學生,這是接觸學生、進行訓練的前提。這些材料將成為老師制定訓練目標的依據。
二、依“特長”搭“平臺”,讓隨班就讀學生充滿自信
要想讓隨班就讀學生自己充滿自信心,還要讓所在班級學生認可他,讓他有一席之地。教師要注重發現學生的優勢潛能,結合學生的特長科學地制訂個別教育計劃。特長培養要因人而異,結合日常觀察和了解的情況,認真分析學生的相對優勢,從而有針對地進行“特長”培養。而且要有目的地搭建競爭的平臺,讓隨班就讀學生大顯身手,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如:上述張×同學來校不久,發現他在繪畫方面有一定的特長,我及時讓他參加班上的美術興趣小組活動,給他提供學習和鍛煉的良好環境,漸漸地他的作品得到班上同學的認可,在市美育節來臨之際,學校將他的美術作品選送市里參賽,榮獲一等獎。在榮譽面前,老師和同學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在學校師生的鼓勵下,張×同學的信心更足,不僅喜歡畫畫,而且性格也開朗了許多,如今的張×用他的一技之長開了一家服裝店。
劉×同學,四肢協調能力較差,說話吐字不清,開學初他參與健全學生的活動很吃力,加之個別學生的冷眼,他變成了一個不敢說、不愿動的孤僻的孩子。針對家長提供的他愛下象棋這一信息,班上利用課外活動增設一個象棋興趣小組,這下子他活躍起來,時而與同學下棋,時而教同學走幾招,他在象棋興趣小組活動中變成了中心人物。活動開展以來,他不僅棋下得越來越棒,課堂上也敢舉手回答問題了。
三、抓銜接,長標高,讓隨班就讀學生信心常在
對隨班就讀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能一曝十寒,必須持之以恒。根據隨班就讀學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不斷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親眼目睹自己的點滴進步,不斷給學生上長標高,制訂新的目標。上述劉×同學在下棋時,他常情不自禁、自言自語地發出讓人聽起來十分費力的聲音,個別健全學生可能對他有意見,教師及時向個別學生發出不滿意的信號(或是給個眼色,或是搖頭),并找準機會對興趣小組活動情況進行小結與評比,對劉×同學給予鼓勵:“劉×同學能積極參與班上的興趣小組活動,不僅棋下得棒,還樂于助人,值得大家學習,我覺得讓劉×同學擔任我班象棋興趣小組組長挺合適,大家同意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同意。”就這樣,一個十分自卑的殘疾孩子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認可,感受到了班集體的溫暖,也充分地認識了自己,并給自己又上長了新的標高——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他每天堅持放聲朗讀,老師有意識地用錄音機錄下,記載他的點滴成績,找時間將前后的錄音放給他聽,讓他親眼目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進步,從而樹立戰勝自我的信心。
可見,隨班就讀學生也有潛能,問題在于發掘。作為老師,要盡可能地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在各類活動中努力創造機會,讓他們參與其中,使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讓隨班就讀學生也閃耀出不同的光環。
注:本文系省市“十二五”規劃課題《學校主題月活動促進小學階段隨班就讀學生自信心及動手能力策略的研究》的教育成果,批準文號:LZ2015_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