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曉琳
如何更好地進行幼兒園科學教育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又如何更有效地促進和發展幼兒的智能開發?這些是我常常思索并努力尋求答案的問題。在實踐中,我逐漸認識到幼兒園的科學教學活動首先要考慮到幼兒的實際年齡特點,并注意將知識性、趣味性、游戲性相滲透、相融合,教學目標應定位于啟迪孩子的智慧,啟發培養他們善觀察、愿思考、愛提問的好習慣,引領他們觀察、感知、分析、體會,發展其動眼、動手、動腦相結合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與學習。為了真正達到啟蒙的目的,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觀念以及呆板、枯燥、單調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教法、形式和手段策略上有所改變創新。以下便是我在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中的一些探索與思考:
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1.活潑、好動、愛玩、富有好奇心是幼兒的天性,而教師就應該利用幼兒的這些特性巧妙地將他們的興趣引上學習的軌道
如:科學活動“認識蔬菜”,教學活動剛剛開始,老師剛同幼兒講了幾句話,突然傳來了陣陣哭聲,孩子們很好奇也很納悶:“誰在哭呀?”“為什么哭呢?”正討論著、猜測著,老師打開了課件,傷心的“白菜”說:“小朋友不喜歡我們,不愿和我們蔬菜交朋友。”“蘿卜、土豆”更感到委屈:“他們還常常把我們扔到桌子上,有時還把我們扔到地上踩來踩去的。”孩子們看著擬人化的蔬菜傷心的樣子,一個個內疚和心疼涌上心頭。這時我乘機說:“其實,小朋友是很愿意和蔬菜做朋友的,對不對?為了表示誠意,今天呀老師還要和小朋友一起準備一頓豐富的蔬菜宴呢。”孩子們聽了,興致很濃,興趣也很高。這時,老師又根據幼兒好動、愛玩的特性組織幼兒到“菜場買菜”。而后又組織小朋友們一一認識買回來的各種蔬菜,了解它們的生長環境、生長習性、成熟季節、營養價值、食用方法等。不知不覺中,在活潑愉快的氣氛下,將幼兒的興趣引上了學習的軌道,既普及了關于蔬菜的相關知識,又激發、鼓勵了孩子們愛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和積極性。
2.善于激勵幼兒躍躍欲試的學習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我在教學活動中常穿插或引用有趣而又奇妙的小實驗,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并激發幼兒產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在“認識磁鐵”科學活動中,只見老師將手放在一塊玻璃板下動來動去,玻璃板上的一只小兔子就會跟隨老師的手優美地在玻璃板上“滑起冰來”,而玻璃板上的另一只小兔卻動也不動。孩子們非常好奇,紛紛分析猜測著:“老師和劉謙一樣,會魔術!”“兔子腳上抹了膠水”……在孩子們的討論、探索中,老師出示了手中的磁鐵,再取出會滑冰的小兔腳上固定著的曲別針,孩子們在提問、思考與興趣中展開了學習……
二、形式有創新,整合融入多學科,合理運用多手段
孩子們的注意力常帶有明顯的間歇性和情感色彩,長時間的聽講,大腦容易產生飽和性抑制。因此在一節課或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學形式要有所創新和變化,教師也應注意多種教學手段的融通和配合。當然,這種配合并不只是形式上的追求多樣化或現代化,而是真正有利于、服務于教育目的。如在“認識紙”這一科學活動中,我一改“老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以少兒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現,邀請小朋友做嘉賓參加《歡樂同萌匯》的節目錄制工作,幼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整個教學活動利用視頻、課件以各種小專欄貫穿:《歡樂繽紛》欄目,小朋友們欣賞紙制服裝表演,提高了學習熱情;《歡樂探索》欄目,帶領小朋友們觀察并親自動手參加幾個操作實驗,了解紙的基本特性;《寶貝行天下》欄目,將“小嘉賓”們分成表演組、制作組、繪畫組、印染組及圖書修補組,分組進行活動,從而鞏固認識紙的特性和用途。整個教學活動將科學、音樂、語言、美工、游戲等各門學科融為一體、靈活運用,加強了幼兒對事物的認知,讓孩子們在生動有趣、豐富多彩、輕松愉快的情境和氛圍中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得扎實。教師將明確的教育目標通過各種具有內在聯系的教學手段積極作用于教育對象,從而強化了教育作用,提高了教學效果,促進了孩子們的全面發展。
三、教法符合孩子年齡特點
1.以游戲貫穿于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愉快地學習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的學習與游戲沒有嚴格的界限,寓學習于游戲之中。在實踐中,我注意改變呆板、拘謹和受限制的學習氣氛,注重營造輕松、快樂、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邊玩邊學,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動手又動腦。如在認識蔬菜時玩“買菜、做菜”游戲;在總結季節特征時用分組作畫、改錯來進行鞏固認知……這些有趣的游戲活躍了教學氣氛,使幼兒學得愉快、理解透徹、印象深刻。
2.讓知識直觀形象地躍入大腦
幼兒通常要依賴直觀的事物以及活動和聲音的刺激,把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要發展他們的感官,讓幼兒從多方面去感知,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學活動中常常借助模型、實物、教玩具、錄音、圖片、課件PPT、影像、音頻、視頻等手段,把抽象的、無形的概念知識巧妙地轉變為直觀的、生動的具象物,把摸不著、觸不到的自然現象變成課堂上能看見、聽見、摸到、體會到、感受到的具體東西。如:在介紹顏色時,依次展示兩張畫面一樣的“百花盛開”圖片,其中一張色澤艷麗而另一張不著任何色彩,通過對比,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了顏色的作用,同時也理解了什么是姹紫嫣紅、花團錦簇,什么是黯然失色、黯淡無光。
3.鼓勵、引導、調動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投入到活動中來
如每人一份實驗材料或幾個觀察對象,讓每人都有機會看看、摸摸、試試,盡可能地調動各個感官協調活動;再如幼兒分組活動,一起動手、積極動腦、團結協作,啟發引導大家充分地想和做……整個過程孩子們可能會遭遇大大小小不同的狀況,面對這些,他們會思考、討論甚至爭執,最后尋求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是能力強的孩子帶動能力弱的,積極熱情的孩子感染膽怯羞澀的,善于思考的孩子引導性急馬虎的……在動手動腦的同時,既提高了探索思維以及操作的能力,又樹立了團隊意識以及敢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智慧。
幼兒園科學教育教學工作既重要又復雜,啟蒙和發展幼兒的智能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還有待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探索、反思,進一步做好幼兒園科學教育教學工作,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愛自然、愛科學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