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國主流媒體對富有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成為令人感興趣的話題,不斷引發網友及翻譯工作者的關注。本項目旨在研究涉及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方法,為譯者能夠更好地翻譯中國文化特色詞提供參考指導,促進中國特色文化的輸出和傳播。
【關鍵詞】中國文化 特色詞語 翻譯
愈來愈多的西方學者意識到中國不再是“失聲的中國”,中國文化的強勢,讓他們把目光轉移到漢語研究上,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關系的友好和融洽,以及國外孔子學院的遍地開花,掀起了一股又一股“中華熱”與“漢語熱”。我們應該把握契機,加強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促進與各國人民和民族的交流,使其他民族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從而,促使世界各國之間的和諧發展。從這方面來講,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研究無疑是介紹中國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雖然,我國翻譯界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翻譯實踐都還存在著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詞語反映了我國特有的事物和現象,蘊含中國民族特色,其翻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具有“實效性、創造性和不可替換性”等特點。因此,相對應的英譯幾乎沒有任何先例可供借鑒,這就需要譯者的獨創。同時,由于外譯的需要,新詞語翻譯的實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譯文的受眾目標,多為母語為非漢語的外國讀者,因此,信息的反饋比較滯后,難以針對讀者的接受度對問題譯詞進行改譯或打磨潤色,錯譯、誤譯就在所難免。因此,具有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理論及其策略研究還有很大的不足,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打磨和探索,用承優和創新的精神去填補空白。
一、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概念及內涵
中國文化特色詞是中國英語研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文化特色詞是表達中國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蘊藏著中國千百年文化的內涵,即發源于中國,基于中國特色文化、社會、人文環境等所產生,僅存在于中國的事物、事件等的詞匯。中國文化特色詞指中國語言獨有的語言表達形式,包括一些概念、政治術語、短語和漢語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詞語等。或者,所謂中國文化特色詞,是相對于普通詞匯和外語詞匯而言的,是漢語語言文化中獨特的語言現象,或者說它是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突顯出來的。當中國的文化傳出中國走向世界的時候,這些中國文化特色詞要不失原味的被翻譯成外語并被外國人所接受。
二、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時,也擁有廣博深厚的語言積淀。記錄、保存和反映這些獨特中國特色文化的詞語不計其數,尤其經濟領域和民俗文化領域是中國特色文化的精髓和典型代表。
1.實效性、創造性及政治色彩。從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到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果的今天,中國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這些詞語都是在特定的時代和背景下產生的,因此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變化(a socialist culture that is distinctly Chinese, prescience and people-oriented)等等。這些詞語無一不打上了某種特定時代的烙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譯文的實效性和創造性都是無可替代的。任何一個特點的缺失都會使得譯文晦澀而失真,最終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應該語言文化背景的特色。
2.不可替代性。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詞語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爭議的內容上,因具備“不可替換性”的特點遭遇到大量的誤譯、錯譯。
例如:借花獻佛(borrow a bouquet of flowers or anything else to make a gift of it)、回頭是岸(repent and be saved)等等。
三、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分類
中國文化特色的含義相當廣泛,我大致將其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政治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例如,我國的政治制度概括起來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In summary of political system in China mainly include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system,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system, etc.)。
2.經濟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例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外貿體制改革(The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Reform of foreign trade system),人事制度改革(Reform of personnel system),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The theory on the initial stage of socialism),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One focus, two basic points),以經濟建設為中心(Focus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堅持四項基本原則(Adhere to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堅持改革開放(Adhere to reforms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3.文化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例如,傳統飲食Unique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s:餛飩wonton,鍋貼guotie (fried jiaozi),花卷steamed twisted rolls;日常生活用詞Th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Commodities:速凍食品frozen food,牛產品dairy products,包裝食品packaged foods,清潔用品cleaning supplies,個人護理用品personal-care supplies;家用產品Household Department: 縫紉機sewing machine,熱水器water heater,電爐electric cooker,高壓鍋pressure cooker,水壺kettle,切菜板chopping board,鍋鏟truner,切肉刀cleaver。
四、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研究
詞匯空缺通常指一種語言中體現其文化特點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往往缺失,沒有恰當的對應或對等成分。它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空缺現象。翻譯既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文化之間的交流。這是翻譯的基本性質,因為翻譯的直接對象語言總是與文化密切相連。英語和漢語分別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會發展和宗教的影響,這兩種文化之間出現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給漢英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有廣泛的文化意識和文化預設,而且要有正確的文化翻譯觀。
然而,由于歷史文化的深刻差異,許多中國文化特色詞在西方語言文化中找不到對應表達。這種語言的不可譯性,困擾著眾多譯者。因此,為確保對外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積極探索可行的翻譯方法來彌補此類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問題是十分必要的。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功能翻譯理論擺脫了當時盛行的對等翻譯理論的束縛,從一個新的視角對翻譯理論進行了研究。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創立的翻譯目的論成為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行為,而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詞匯是凝聚著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髓,在翻譯時,在保留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涵的同時,又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其復雜性不言而喻,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漢英翻譯方法。
1.直譯法。直譯指在譯文中既保留原文內容有保留原文形式,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如:紅包(red packet)、鐵飯碗(iron bowl)等等。但是直譯常常會造成翻譯出的文章顯得刻板。
直譯與解釋結合在一些具有中國特色古代習俗文化的特色詞上,有時也用直譯和解釋結合的方法。比如“裹足”:bound feet-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2.音譯法。音譯指的是把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名、地名、或其他詞的讀音譯成另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讀音。如:餛飩(wonton)、功夫(Kung Fu)、麻將(mahjong)。
在處理中國文化特色專有名詞時,使用音譯方法能讓目標讀者重建未知譯文的發音方式。從而感知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真正主題或主體,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意象虧損。
音譯與解釋的結合,此方法多用于翻譯一些復合詞,它們既保持了中國特有事物的原味,又更容易讓讀者理解。如:炕-kang(a heatable brick bed)
3.意譯法(直譯或音譯加注釋)。意譯指原文的有些內容與形式不宜用譯語直接表達,而是經過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達出來,重在再現原詞匯的蘊意,不拘泥于表面文字。如:大排檔(sidewalk snack both)等等。
單純直譯漢語習語會讓譯文變得不倫不類。分不同情況,當西方語言文化中偶然存在與漢語習語重合的聯系意義時,直譯能夠保存原有意象而又不曲解原文;當兩者間不存在完全或近似重合的意象表達時,譯者可以使用意譯的方法,借用目標語近似意象重現原文文采;而當單純解釋某一漢語習語無法讓目標讀者產生共鳴,譯者就應不拘泥于原文而通過讀者可接受的方法意譯出來。
當譯者遇到這類高度概括的數字縮略詞時,一般可通過直譯加注釋的方式還原漢語特點同時傳達真實意圖。意譯與解釋結合,這種譯法在政治性詞匯最常用。如: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當翻譯者在完成具有高度創造性、時效性的漢語新詞翻譯工作時,多采用意譯、移譯、回譯的方式以目的語文化已存在或可理解的譯文準確展現原文概念。然而在政治文獻的翻譯中,政治的正確、準確性是翻譯的基本要求,所以譯者所采用的所有翻譯處理方法,都需緊緊圍繞“政治等效”原則。
五、結語
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產生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當這些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詞以及表達方式被規范地翻譯為英語時,就產生了一種新的英語變體——“中國英語”。它是全球化進程下中國特有語言文化與英語相融合的必然產物,對中國特色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意義。
隨著中國與國際世界日趨頻繁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特色詞匯翻譯得當,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語言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當中,不斷有新的詞匯出現,舊的詞匯消亡,譯者應緊跟時代,關注語言變化,主義民族文化色彩,掌握本義,靈活變通。
參考文獻:
[1]鄭傳銀.人類學視閾下的語際翻譯[J].河南:科技文化出版社,2015(04).
[2]李昀.奧巴馬演講詞中概念隱喻的翻譯[J].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14(09).
[3]盧敏.英語筆譯實務[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08).
[4]章放維.文化圖式視角下的文化空缺及其在翻譯中的應對[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03).
*本文系銀川能源學院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KY-Y-40。
作者簡介:侯智媛(1984-),女,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人,現任職于銀川能源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語言學。